清中葉以來,約兩千多萬華人遷徙分布到世界各地,人們稱之為“海外的中國,外部的中國,一個隱蔽甚至神秘的中國,一個守舊而又時髦的中國,一個繁榮的、不問政治而忠誠大陸的中國。”在這些海外華人中,就有為數眾多的客家人。
時至今日,海外客家人已廣泛分布於世界五大洲六七十個國家和地區,人數達數百萬。在東南亞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為多,在大洋洲的客籍華僑華人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美洲則以美、加為多,歐洲則集居在英國和法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海外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國家,那裏分別有120萬和100萬以梅州人為主的客家人。
幾百年來,海外客家人刻苦耐勞、艱苦拚搏、團結互助,與僑居地人民和睦相處、胼手胝足、共同創業,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作為對祖籍地的回報,他們對祖國的革命與建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踏平坎坷成大道,正是海外客家人的真實寫照。婆羅洲開埠僑領羅芳伯
“開埠”是指客家人在南洋某島某地白手起家,將人煙稀少或毫無人煙的地方,開發成為城鎮乃至大城市的代名詞。這是客家人遷徙南洋後的一項重大事業,其功不可沒。客家人在南洋各地較早領導開埠的著名僑領有:羅芳伯(廣東嘉應州人)開發坤甸(今屬印尼);葉亞萊(廣東惠州人)開發吉隆坡(今馬來西亞首都);謝樞泗(廣東梅縣人)開發合艾市(今屬泰國);鄭嗣文(廣東增城人)開發大霹靂(今馬來西亞);丘燮亭(廣東梅縣人)開發巴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古原泉(廣東梅縣人)開發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僑領們每開一埠,既要團結各係華工,又要與當地人親密合作;既要籌劃資金,又要提出項目逐步實施;同時還要與西方殖民者的騷擾、入侵作鬥爭。可謂曆盡坎坷,竭盡心血。他們的活動,不但是南洋開發史的有機部分,而且也是客家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率先在南洋“開埠”的是廣東嘉應州人羅芳伯。羅芳伯,生於清乾隆三年二月初九(1738年3月28日),原名芳柏。“羅大哥”及“羅芳伯”是人們對他的尊稱。羅芳伯少時,“負奇氣,性豪爽,尤喜結納”,“自幼文學習武為群兒冠”,“嚐於學書習劍之餘佐治耕牧,遇事勤奮,鄉裏稱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35歲的羅芳柏鄉試不第,於是“乃懷壯遊之誌”,率族中兄弟及天地會眾,從虎門駕獨木連體船啟程,途經瓊崖、西沙、菲律賓,橫過赤道,一直漂泊到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關於這段經曆,羅芳伯所作的《金山賦》有過記述:“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屆應鍾。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征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眾;同舟共濟,色相皆空。予自忖日: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無何遠望長天,覺宇宙之無盡;下臨無地,想雲路之可通。直如一葉輕飄,飛來萬裏;好借孤舟徑達,乘此長風,時則從小港而入,舟人日:‘金山至矣’”
在當時,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羊各地,尚未開發,到處荊棘叢生,僅有少數廣東潮、嘉、惠各屬的華僑在這片地廣人稀、荒茫未辟的地方采礦和墾荒。羅芳伯到來後以地緣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在婆羅洲的坤甸駐紮下來。他有文化、有才能、有膽識、懂武藝、長技藝,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故深受華僑和當地人民的擁戴。其時東萬律有大小采礦公司7個,內部互相爭鬥,外部又有強鄰入侵,麵臨著內憂外患。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武裝侵略。羅芳伯領導華僑和當地人民奮起抗擊,將荷蘭侵略者擊退。後來,在卡浦亞斯河下遊的地方,有個土酋經常離間土人與華人的團結。羅芳伯聯絡蘇丹勢力,東征西討,勢力日益強大,蘇丹便將東萬律縱橫數千裏之地歸他管轄。這樣,在他的轄區內便有了10多萬之眾的百姓和南北數十裏的產金地,如弟恩、豬打崖、坤日、龍岡、沙拉蠻和山心等地,都歸他管轄。
1777年,羅芳伯根據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意見,建立自治政府,以東萬律鎮為首府。當時廣大民眾推羅芳伯為國王,羅芳伯不同意以王稱,後由各代表商議,建立蘭芳大總製,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意即“中國人客於外者之首長”。
羅芳伯擔任蘭芳大總製首長後,領導當地人民和僑民改進落後的農業耕作技術,變荒山野嶺為肥沃的良田;擴大礦產的開采、發展交通事業;創辦學校,提高當地人民和華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羅芳伯為了維護轄區內的安全,采取了全民皆兵的措施,組織青壯年參加軍事訓練,平時務工務農經商,戰時集結打仗,並設立兵工廠,製造槍炮,建立鞏固的防線。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蘭芳大總製轄區內秩序井然,各安其業,文教事業獲得了較大發展,和祖國的貿易也日益頻繁。
經過羅芳伯和當地人民及僑民的披荊斬棘,苦心經營,發展生產,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羊各地,由荒涼之地一躍成為富庶的“金礦之鄉”、“魚米之鄉”,成為當地人民和僑民美麗的家園。
1795年,羅芳伯於西加裏曼丹逝世,終年58歲。臨終前,他留下遺囑:蘭芳公司總廳的大哥,應由嘉應州人中,選擇有德才的人繼任,總廳的副頭人則由大埔縣人接任。此後,蘭芳公司的負責人,基本上都遵循羅芳伯的遺囑推舉。因此,完全可以說蘭芳公司的業績是海外客家人開發南洋的重要內容之一。
羅芳伯創建的蘭芳公司傳至第五任負責人劉台二時(1821-1837年),荷蘭殖民者開始統治西加裏曼丹。1824年,荷蘭殖民者封劉台二為“蘭芳公司大總製甲太”(甲太即甲必丹,是荷蘭殖民者給華僑社區頭人的稱號),同時在坤甸老埠頭設立辦事處,從此蘭芳公司開始蒙上一層殖民統治的色彩。1884年,荷蘭殖民者乘蘭芳公司第10位負責人劉生患病之中,突然出兵占據曼多,拆毀總廳前桅杆,逼迫劉生家屬交出蘭芳公司曆代印信。蘭芳公司的廣大群眾進行了英勇的反擊,終於在1888年為荷蘭殖民者所殘酷鎮壓。
曆時10任和持續了107年的蘭芳公司,雖然最終逃脫不了被殖民者消滅的命運,但羅芳伯及廣大客家人所建立的業績,卻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在東萬律至今還有紀念羅芳伯的“芳伯公學”;在坤甸還有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廣泛流傳有關於羅芳伯事跡的《蘭芳演義》,每年農曆二月初九羅芳伯的誕辰,還舉行渴墓祭祀儀式。而西加裏曼丹的經濟發展水平後來超過東南加裏曼丹,這與羅芳伯等廣大客家人在這段曆史時期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二吉隆坡的奠基者葉亞萊
19世紀中葉,大批的客家人開始移入馬來半島霹靂州的拿律,雪蘭莪州的吉隆坡和巴生以及森美蘭州的盧骨、芙蓉等地,向當地蘇丹或酋長租地采錫。由於成百上千的客家人移入這些地區進行采錫等活動,使這些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城鎮建設獲得飛速發展。其中,今天,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在大批客家人到來之前還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通過客家人的艱苦開發,逐漸成為了繁榮的市鎮。在這批客家人中,葉亞萊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對吉隆坡的開發與建設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葉亞萊(1837-1885年),原名茂蘭,字德來,廣東惠陽淡水鎮人。童年時因家貧隻讀過兩年私塾就輟學。14歲就開始替人放牛或打短工維持生活。艱苦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養成了不畏艱難險阻的倔強性格。
19世紀50年代,清軍借剿太平天國革命之名,在粵東地區大肆燒殺掠奪,葉亞萊的家鄉也不能幸免,村民多離鄉背井,遠涉南洋。1854年,年近弱冠的葉亞萊深感生活之艱辛,便隨鄉人經澳門乘船前往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隨身隻帶幾件破舊的土布衣裳和18個銅板。抵馬六甲後,葉亞萊先在當地一家錫礦場當雜工,每天挖土挑泥,築塘養魚,一天收入僅夠三頓吃飯,若缺勤一天,就得挨餓,比起家鄉生活好不了多少。幾個月後,他轉到其族叔葉伍的雜貨店中當了一年的小夥計。1856年,葉亞萊與葉伍的堂兄弟葉福一起到了當時屬雪蘭莪重要的錫礦產地盧骨,在華人張昌的錫礦場中搞炊事工作,一直幹了3年多。在這期間,葉亞萊親眼目睹了一個新市鎮的形成,仔細地考察了盧骨的市政建設和礦場生產,為他後來開發吉隆坡積累了經驗。
1859年,葉亞萊小有積蓄後,便獨自在盧骨礦場中販賣豬肉、蔬菜、兼收小宗錫米外運。1860年初,葉亞萊風聞芙蓉地區的錫礦開采業很興旺,大有發財的機會,又冒險前往。在從盧骨往芙蓉途中,葉亞萊結識了後來成為吉隆坡第二任華人甲必丹的惠州籍人劉壬光。劉當時在芙蓉擔任華人甲必丹盛明利的衛隊長。他對葉亞萊的膽識甚為欣賞,即向盛明利推薦擔任副衛隊長。在這期間,葉亞萊通過朋友介紹加入會黨,由於精明能幹,很快便當選為雙溪烏戎海山分會頭領。但是,就在這一年,盛明利因卷入爭奪礦場的糾紛被敵人殺害,而劉與葉均負傷逃回盧骨。傷愈後,劉被當時的吉隆坡華人甲必丹丘秀邀去當助手,葉則被推薦為盛明利的繼承人,一度任芙蓉地區的華人甲必丹。
1862年,原吉隆坡華人甲必丹丘秀逝世,甲必丹之職由劉壬光繼任,劉上任後,邀請葉亞萊前來吉隆坡,負責管理錫礦場。於是,葉亞萊辭去芙蓉甲必丹之職,來到新辟的吉隆坡,開始了他新的人生曆程。葉亞萊不僅善於經營管理,而且辦事公道,頗能服眾,因此深得劉壬光的信任。
1868年,劉壬光逝世,葉亞萊成了他的繼承人,並於1869年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行了隆重的就任甲必丹典禮。
葉亞萊上任伊始,麵臨著一係列嚴峻的考驗。一方麵,劉壬光的族人竭力抵製他出任甲必丹,與一些有勢力的礦場主勾結,密謀將他趕下台;另一方麵,社會治安混亂,盜賊橫行市郊,錫價下跌,礦業生產持續萎縮。麵對這一局勢,葉亞萊利用海山會的力量,招募了一支200人的自衛隊,組織人力製造刀、矛、土槍等武器,建造了一所可收容60名囚犯的監獄,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嚴厲懲治擾亂社會治安的罪犯。這一措施很快就穩定了局勢。由於葉亞萊有海山會作後盾,和懾於葉亞萊武裝自衛隊的威力,劉壬光的族人不敢貿然行動。在他繼任後幾個月,吉隆坡市鎮的盜賊開始銷聲匿跡,在巴生河上襲擊運錫船的海盜也隱遁起來。因此,運錫船可順利抵達河口將錫米外運出口。在經濟方麵,盡管當時錫產品市場處於不景氣狀態,但具有遠見卓識的葉亞萊卻集資擴大錫礦開采業。由於經營有方,次年即扭虧為盈,獲利達10萬餘元。
吉隆坡地區采錫業的發展,各類礦稅的增加,引起了馬來西亞當地的酋長們為爭奪礦區的控製權而互相鬥爭,而華人礦場主、私會黨也常常為爭奪礦區的開采權、包稅權發生械鬥。在爭奪吉隆坡礦區控製權的鬥爭中,葉亞萊的主要對手是他早年在盧骨的華人雇主張昌。張昌早就覬覦吉隆坡華人甲必丹的寶座,在葉上任前後,他曾用各種威脅利誘手段企圖取而代之。1869年2月,張昌竟在間征殺害了葉亞萊的得力盟友葉四,妄圖以此脅迫葉亞萊下台。葉亞萊聞訊後即興師問罪,首先在間征剪除了張昌的同夥。1870年10月,葉亞萊的自衛隊在暗邦擊退了張昌及其盟友瑪斯荷的進攻。但是,次年5月間,張昌與瑪斯荷又卷土重來,與葉亞萊的自衛隊在萬撓(距吉隆坡約18英裏)發生激戰。是役,葉亞萊大獲全勝,張昌死於亂軍之中,瑪斯荷則率殘部逃往師牙嶽,重新招兵買馬。一年後,瑪斯荷又進犯吉隆坡,進行野蠻的報複,放火焚燒吉隆坡,使吉隆坡成為一片廢墟,葉亞萊隻身逃往巴生。1872年底,葉亞萊在雪蘭莪實際掌權者東姑·古汀的支持下,重新積聚力量,進行反攻,經過幾個月激烈的戰鬥,終於在1873年3月收複了吉隆坡。葉亞萊這段三次抗拒強鄰,保衛吉隆坡的戰鬥曆史,後來人們把它編成演義故事,叫“葉亞萊打州府”。
吉隆坡光複後,雪蘭莪蘇丹再次任命葉亞萊為吉隆坡華人甲必丹兼吉隆坡行政長官,並且特別賜給他一個冗長的光榮封號:“巴生吉隆坡光榮、英勇、勝利而忠誠的華人甲必丹”。經過數年兵燹的浩劫,吉隆坡滿目瘡痍,市內建築大都毀於戰火,錫礦開采業也遭到嚴重破壞,礦井倒塌,道路被毀,商業蕭條,人心思散。麵對百廢待興的局麵,葉亞萊以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毅然挑起了重建吉隆坡的重擔。他帶領和組織礦工、當地民眾,擰成一股繩,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開發,統一施工。
為了恢複錫礦開采業生產,葉亞萊首先向雪蘭莪當局借得低息貸款25000元,接著又以部分錫產品作為抵押,從歐洲人經營的密司爾斯·格特裏公司取得較低息的短期貸款,緩解了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時,直接從新加坡進口價格較便宜的生活用品,鼓勵、資助雪蘭莪內地的馬來人大量種植稻米、木薯等作物,使礦場生活能有基本的保障。連年的戰亂曾使吉隆坡的許多華工遠走他鄉。然而,在葉亞萊的治理下,吉隆坡社會治安日益安定,經濟開始回升,從而吸引了大批華工返回吉隆坡。1875年,有2000名礦工自巴生,600名礦工自雙溪烏戎遷移至吉隆坡。這些勞力的補充,加速了吉隆坡錫礦開采業的恢複和發展。從此,葉亞萊所經營的錫礦開采場日益發展,使他成為當時吉隆坡最突出的礦業家。在吉隆坡附近,他擁有開采礦區總麵積的一半。他在暗邦開辟的錫礦場被譽為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礦場。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80年代,葉亞萊經營的錫礦開采場的總麵積已達1190英畝,礦場的技術設備,錫米產量在雪蘭莪首屈一指,在整個馬來亞錫礦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葉亞萊還從事經營小型的錫米冶煉場、采礦工具維修作坊、種植園、木薯粉加工廠、采石場、磚瓦廠、石灰廠、養豬場與屠宰場等,在吉隆坡與巴生河東岸地區修建了數處碼頭與貨倉,還建造了一艘可在巴生河上通行的較大型的運錫專用貨船。據記載,在葉亞萊的礦場,種植園及其他作坊中工作的雇工達4000多人。所有這些,充分說明了葉亞萊治下的吉隆坡的繁榮興旺,也說明了葉亞萊對吉隆坡經濟發展的貢獻。
到1880年為止,吉隆坡的城市建設已頗具規模,興建了200多間以板作壁、亞答葉作屋頂的商店與住房。建造了220間較大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物。然而,1881年1月,吉隆坡不幸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全城有220多間房屋被大火所吞沒。正當葉亞萊率領市民再次重建吉隆坡時,吉隆坡又遭受特大洪水的侵襲,92座新建的商店與住宅,包括葉本人的新住宅,又被洪水所衝跨。但是,葉亞萊和吉隆坡的市民沒有屈服,他們修複了磚瓦廠,齊心合力建設吉隆坡。到1884年,又建起234座磚瓦結構的商店與住宅。由葉亞萊經手創建的吉隆坡街市,戰亂前完成的有老巴殺坊、巴殺街、暗邦街、羅耶街、哥洛土街,蒙巴登街、諧街、火治街等,戰亂後建成的有蘇丹街、弧路街、弧路巷、薯廠街等。葉亞萊還耗費巨資,修築吉隆坡通往市郊的道路,將吉隆坡與各主要礦區聯接起來。從吉隆坡至暗邦,雙溪菩提七條石、巴都村板加蘭五條石、甲洞七條石、新街場四條石古打僯村、半山巴蕉賴律三條石和雙溪麻勒等地,都建成了大道。1885年,吉隆坡的城市建設,工商業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已超過了雪蘭莪的首府巴生市。
葉亞萊不僅重視經濟建設,而且還注重文教事業。葉亞萊的原鄉,是一個崇尚知識,尊師重教的客家山區,他本人少年輟學,所以他對教育特別重視。在他擔任吉隆坡行政長官之後不久,就積極創辦華僑學校,從新加坡請來名師執教。葉亞萊本人及其他僑領常親自到學校查看學生功課,成績優秀者往往得到嘉獎。此外,葉亞萊還捐出他在吉隆坡市區中心的一塊地產,親自領銜興建了一座仙四爺廟,紀念著名的芙蓉華人甲必丹盛明利。仙四爺廟自1875年落成後,每逢廟會或重大節日,華僑常在此進行祭祀或慶祝活動。隨著廟產的增加,該廟還經常捐款給吉隆坡的學校、醫院,為發展吉隆坡的文化教育與醫療事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吉隆坡的經濟繁榮、治安穩定、交通便利,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重視,並著手將雪蘭莪首府、駐紮官邸由巴生遷至吉隆坡。1880年,英國殖民當局開始接管吉隆坡行政管理權,但由於葉亞萊是“雪蘭莪華僑公認的首領”,吉隆坡仍在葉亞萊的直接或間接統治之下,直到他1885年去世。1885年4月15日,葉亞萊因患肺病與支氣管炎於吉隆坡去世,終年48歲。
葉亞萊由於對吉隆坡的開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他在吉隆坡馬華兩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聲譽。在他出殯那天,吉隆坡市政機關停止辦公,市政府官員及眾多的市民排成長隊為他送葬。就連一向與他意見相左的英國雪蘭莪駐紮官羅傑在葉亞萊死後也寫道:“他的死使政府失去了一位最能幹、最忠實的官員,作為個人來說,我失去了一位最可信賴和尊敬的朋友。”直至今天,葉亞萊的業績仍在吉隆坡人民中廣為傳頌,吉隆坡的“葉亞萊街”至今尚存,人們到吉隆坡旅遊都要到葉亞萊街去,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葉亞萊誕辰日,常由仙四爺廟撥款在葉氏宗祠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這位開發吉隆坡的先驅。三泰國合艾市開埠元勳謝樞泗
在泰國合艾市的芝蘭納寬運動場前,矗立著一座莊嚴的銅像,那是合艾市政府為了紀念客家人謝樞泗先生開辟合艾市的豐功偉績而為之塑立的。其目的除崇德報功之外,還為激勵後人學習謝氏堅韌卓絕的開拓精神,舍己為人的偉大胸懷,為國家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謝樞泗(1886-1972年),廣東梅縣周溪鄉人。其父是一個操持小本生意的商人。青少年時代的謝樞泗從身為教師的祖父那裏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學會了為人處世之道。由於家境貧寒,他又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鍛煉了自食其力、打工糊口的本領。
1904年,19歲的謝樞泗為了生計,隨同鄉人踏上了赴暹謀生的旅途。在一艘擁擠不堪的火輪上,他整整熬了7晝夜,到了泰國首府曼穀。起先,他在鄉親楊鄉秀的德興泰酒行中任職,協助店東銷售各式外國酒類。在這期間,他深為暹羅正在進行的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所吸引。
謝樞泗決心投身這一改革浪潮,希望在開發、建設泰國的運動中去開拓自己的事業。為此,他毅然辭去了德興泰酒行中的安逸工作,隻身走向社會,去幹一番事業。
1909年,暹羅政府為了開發南部邊疆,加強中央政府與邊陲地區的聯係,泰王拉瑪五世命令修建一條從碧差武裏府通往南部邊界的鐵路運輸線,以便把早在1900年就已開始建築的南線鐵路延伸到南部各府。謝樞泗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在辭退了酒行的工作後,自願報名參加承建這一鐵路工程的工作。
謝樞泗到鐵路工程公司供職不久,便以其過人的才學和膽識,獲得了工程公司方麵的信任與讚賞,被任命為碧差武裏府至童頌地段鐵路工程的總經理和巡檢官。從此,他決心向泰南荒寂的森林和貧瘠的山嶽邁進,去開拓大片的處女地。
在當時,泰南地區人煙稀少、叢林密布、瘴氣彌漫,加之地勢凹凸不平,常年積水,施工困難。在這惡劣的條件下,謝樞泗總是身先士卒,一絲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他負責監督規劃鐵道路線,芟除草木,在深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條寬闊的道路,爾後再填上泥土和鋪墊上鐵軌的基石。每天的勞動都相當繁重,但謝樞泗始終不畏艱辛,總是和工人們一道,為鐵路工程的進度而日夜操勞。在那裏勞動的幾千名華工中,大都是能夠適應山區生活、吃苦耐勞的客家人和潮州人。雖然中間幾經周折,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鐵路仍然很快就修到了童頌。
1910年,新婚不久的謝樞泗又承攬了博他倫至大侖路段的鐵路工程。這一地段山多地險,需要打通許多遂道,挖山作業極其艱難,原先經營的一家外國有限公司已知難而退了。謝樞泗接管這一工程後,經過周密籌劃,仔細安排,技術人員和勞工們經曆兩年的奮戰,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如期完成了眾所矚目的“考充通”鐵路遂道工程。此後,他又連續4年主持了差旺至童頌地段鐵路工程的建設工作。
在以後的歲月裏,謝樞泗以忘我的獻身精神,先後承攬了北大軍府鵠坡縣鐵路建設工程和“巫達滄”至宋卡鐵路線的維修工程。“巫達滄”至宋卡鐵路線毀於山洪爆發,謝樞泗指揮勞工們抗災搶險,付出了巨大精力。在此期間,他還利用工作之餘四處探尋錫礦資源。在謝樞泗的身上,始終體現出孜孜不倦的創業精神。
在建設泰南鐵路的過程中,謝樞泗從一個普通的勞工,逐漸擢升為總經理和巡檢官,成為頗有名氣的華僑實業家,這與他平日的勤勉和銳意進取是分不開的。泰南鐵路工程的竣工,離不開成百上千華工們的辛勤勞動,同時也凝聚著客家人謝樞泗的心血。
1913年,謝樞泗在距離塢達拋車站以南3公裏處,發現一大片灌木林,周圍環繞著合艾村和穀密村等古老村落,僅有九間簡陋房屋,地形略呈小丘陵,認為這是適合於安居樂業及發展的好地方,於是他通過合艾村村長的幫助,向當地農民購買了一片灌木林地。在此之前,除少數幾戶合艾村的農民曾在叢林中墾荒種植外,還未有人在林地中居住。謝樞泗一購得土地,就開始平整林地,鏟除雜亂的灌木叢林,開墾出一片片寬廣的平地。他以木為柱,櫛葉蓋頂,建起了5棟房屋。可以說,以這5棟竹節葉屋組成的立體畫麵,就是今日合艾市的雛形。謝氏留了其中的3棟,一棟作私寓,一棟設“泗發雜貨店”,另一棟開設“泗發旅店”,其餘兩棟則租給蕉嶺人開設“乾泰旅店”和“裕記旅店”。在此基礎上,謝樞泗不斷開發荒山。他投資開辟了第一條街道,命名為“謝樞泗路”(後更名為憲法路)。此後,他又開辟了土地,辦起錫礦場和橡膠種植園,資產不斷擴大。這時,從新、馬和印尼等地轉到這一帶拓荒的華工越來越多,不少外商也來投資辦企業,合艾村也隨之不斷擴大。隨著居民的增多,旅館、店鋪等服務設施的增加,這裏逐漸形成舟車來往頻繁,熙來攘往的集墟街市。
1924年,合艾市與合艾火車站同時建成。這些工程最初都是由謝樞泗親自設計和規劃建設的。他親自設計規劃房屋建築,多次捐款獻地資助興建醫院、學校、慈善院和體育場等公共事業。到30年代中期,合艾已有上千間木屋和3條以謝氏名字命名的公路幹線,謝氏還在合艾創辦了宜發父子有限公司,下設若幹礦場,分散於泰南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合艾獲得進一步發展。由於鐵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合艾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商業貿易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因此,合艾已逐漸變成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昔日的合艾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商業、小型工業、采礦業、外貿出口、漁業和教育事業於一體的城市。
50年代後,謝樞泗的公子謝其昌先生,克紹箕裘,且光大門楣,曾兩任合艾市長及連任合艾市議會主席。在他的領導下,合艾不但成為泰南的經濟樞紐,而且也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中心。除鐵道外,還有公路通往南部各府。市區內有商店6000多家,賓館旅社1000多家,其他如浴室、夜總會、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也為數不少,使合艾一躍為泰國引人注目,眾人向往的新興城市。今日的合艾已成泰國重要的商業貿易、金融和旅遊業的中心之一,步入泰國一級城市之列。其氣勢規模幾乎可與曼穀相媲美。因此,合艾常被人們稱為“小曼穀”。
合艾市的興起應歸功於謝樞泗早期的開荒拓業。從某種意義上說,謝氏的創業史,也是合艾市的發展史。今日合艾市是成千上萬華僑勞工辛勤勞動的結晶,同時又是中泰兩族人民同生存,共繁榮的生動寫照。
謝樞泗除了勇於開拓事業外,還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他獻地捐款開辟合艾市區和設立集市商業區;多次獻地捐贈巨資,在合艾市區內外開辟和修建了34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路幹線,這些都對當時合艾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謝樞泗的一生中,他把大部分財富都用於社會公益事業。他獻地並獨捐巨資興建了合艾中專學校、合艾醫院、合艾老年人慈善救濟院、紫拉那空體育場、板甫路公共基地等等,就連今日合艾市政廳也是早年謝氏捐地興建的。謝樞泗樂善好施,為合艾人民提供了種種福利,使“幼有所育,老有所依,病有所療,死有所歸”。
謝樞泗半個世紀以來為開發泰南和建設泰南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在開辟合艾市的過程中,他既是設計師,又是建築師;既是實業家,又是慈善家。其成就自然受到泰國王室和政府的重視。1929年,泰國七世皇出遊泰南,為表彰謝氏的功績,賜封他為“坤宜發員那空”皇族爵位稱號,並禦賜勳章,1932年又禦賜3級白象勳章,此後還被賜予30餘種勳章。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譽,當數泰國華僑中的第一人。
1972年12月10日,謝樞泗於合艾市碧加顯路寶樹堂私邸去世,終年87歲。泰國九世皇賜土葬於合艾市喃萊區喃萊車站之後的謝樞泗公園。合艾僑團聯合會曾挽以聯日:
合艾看繁榮,十裏名城雙手創;
市民謳德惠,一株寶樹萬家春。挽聯歌頌了謝樞泗創建合艾市的豐功偉績。
1985年10月31日是謝樞泗的百年誕辰,合艾市府市議會一致議決,公認謝樞泗自公元1917年開始,致力於合艾市的開辟、發展,使之繁榮而成為泰南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由其設計的城市藍圖及捐獻土地開辟馬路40條,捐獻土地予市政府運動場,直屬於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國立合艾中學,衛生部合艾醫院,中華慈善醫院養老院,萬福中華義山墳場等,功在國家,造福社會,批準塑造謝樞泗紀念銅像,矗立於合艾市政府芝蘭納寬運動場前,永為紀念。四中國的“洛克菲勒”——張弼士
張弼士是聞名海內外的傳奇式的“怪傑”。他是中國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辦人,也是近代客家人在海外發展實業的典型代表之一。
張弼士(1841-1916年),原名肇燮,字弼士,別名振勳,廣東大埔黃堂鄉人。18歲那年,他乘坐帆船漂洋過海到達當時客家籍華僑聚居較多的巴達維雅城(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開始,他隻得寄食於巴城大埔會館,後經一同鄉多方奔走,才進入一家雜貨鋪謀生。由於他勤懇認真、誠實正直、吃苦耐勞,因而深得老板的信任,並將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他。老板病逝後,他繼承了全部財產。
此後,張弼士走上興辦實業的道路。首先,他承辦巴城酒稅和承包新加坡典當捐務,盈餘頗為可觀。接著,他又大量投資種植業,先後在巴達維亞和蘇門答臘獨資創辦裕和有限公司、亞齊墾殖公司。1878年,又與張煜南在日裏合資開辦笠旺公司,進行墾殖開發事業,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葉等經濟作物。由於他事必躬親,精於會計,業務獲得較快發展,獲利優厚。後來,又在英屬馬來亞彭亨開辦東興公司,開辟商場,兼營采掘錫礦,利潤更加驚人。此外,張弼士還創辦航運、銀行、建築、藥材等大型企業,接連得手,事業更為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