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為什麼我們會在無心之中得罪人(3)(3 / 3)

獻愛心也要講方式,好心不一定被感激

相信我們生活的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樂於助人的善良的人們,而正是由於有了這些樂於助人的人,才使得我們這個靠人與人的互助才穩定起來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然而,我們又發現,在這個社會上還有著這樣的人,他們樂於助人卻總是得不到人們良好的對待,甚至當他們幫助別人後反而招致社會或者是被幫助人的埋怨。

其實幫助別人本身是件好事,但幫助別人的同時,有一點是許多人特別容易忽視的,就是幫助他人保持尊嚴。很多人老是覺得:“給你幫助,就是對你有恩。在你麵前自己高人一等,甚至掃掃你的麵子,也沒什麼吧。”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極為錯誤的。因為,我們幫助別人本身是想給別人帶來快樂,給別人的生活減少煩惱,如果我們不注意幫助別人的形式,不重視受幫助人的尊嚴,反而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負擔,那我們幫助的效果也就無從談起了。

一位中國女性去非洲參加一個慈善組織,他們的工作是給窮人發衣服和食品。他們一早裝車,又在土路上顛簸了幾個小時,到達了目的地,滿眼看到的就是棚戶區,到處是低矮的棚子,兒童身上掛著很少的布片以便遮住發育不良的身子。這位女士看到這些,滿心酸楚,拿起了東西就要去發。

突然她被同行的一位瑞士人叫住了,並且遭到了嚴厲的批評。瑞士人命令她把東西拿了回來。女士十分委屈,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施舍是好的,怎麼就不對了呢?於是她就賭氣站在一旁看著那個瑞士人。

隻見那個瑞士人先到孩子中間,問:“誰願意幫助我卸車?我遇到麻煩了,需要幫助。”一群孩子中,有兩個來了,他們幫忙卸了車,每人得到一小罐玉米粉和一件衣服。其他的孩子看著,羨慕極了。可是卸完車了,沒有活了。他們眼中流露出遺憾的表情。

然後,那個瑞士人又說:“誰願意幫助我把東西碼放整齊?”又有幾個小朋友出來,將東西碼放整齊,他們也得到了一樣的東西。這時,沒有來的都蠢蠢欲動了,但是他們做什麼呢?

瑞士人又說話了:“我現在累了,誰能為我唱個歌?”唱歌的得到了東西。然後,他又問誰能跳舞?跳舞的也得到了東西。到東西沒有了,他們也很累了,乘上了返回的汽車。

在回去的路上,那個瑞士人向她解釋說:“小姐,你的做法是不對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施舍給別人的權力。你那樣把東西散發給他們,無論你怎麼想,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你都會留下一個高高在上的施舍者的形象。

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自願付出勞動,然後再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這樣,他們就會覺得他們工作了,那些得到的東西是他們的勞動所得。因此他們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個乞討者,反而會認為工作是有樂趣的,也是有實惠的。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工作來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等待著別人的施舍。”

這位瑞士人說得非常對,沒有人有施舍他人的權力。同樣的,如果我們抱著施舍的心態去幫助人時,那幫助到了最後往往也就變了滋味了。有位慈善家談到慈善的最高境界時,講過這樣的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做了好事,幫助了別人,心中卻念念不忘想要得到回報,總希望從此別人就對自己畢恭畢敬,被我們頤指氣使的話,那還不如不去做這樣的好事。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既折磨了別人,又折磨了自己,把好事瞬間變成了壞事。因此幫助他人要注意方式,時時記得顧及別人的尊嚴,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