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為什麼我們掙的錢總不夠花(1)(1 / 3)

消費0.8才能遊刃有餘

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卷入無休止的購買與淘汰的惡性循環中,戀物成癮。任何人都想體驗一擲千金的快感,但千金擲出後複有千金?任何人都免不了受到輕車肥馬的誘惑,但輕車肥馬下焉知他不是外強中幹?講求0.8的消費理念,遏製自己的過分物欲,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會花錢的人。

為何負債也要血拚奢侈品

5000到8000元一條絲巾,10萬餘元一隻羊皮皮包,3萬美元的自行車,受邀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嘉賓和時尚名流手捧香檳,品評著這些閃耀著貴族光輝的商品。這是2010全球著名奢侈品牌古奇在北京的第二家店——國貿店開業時的情景。

這種場景今天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屢見不鮮。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正在爭先恐後地進入中國市場,前來瓜分各自的利益蛋糕。不僅它們開店速度正在加快,而且在中國推廣活動的排場也直追巴黎、紐約等發達國家的一線都市。

來自意大利的文托拉小姐在一家谘詢公司工作,她對中國人的印象頗為深刻:“我在奢侈品店裏看見兩個中國女士在挑鞋子。她們說,這雙鞋才8000元錢,真是太便宜了!”

根據全球著名谘詢公司安永在中國的公司的調查:目前,中國奢侈品和服務(包括時裝、配飾、酒類、汽車和度假)的年消費量占全球市場的12%,年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這使中國大陸成為了僅次於日本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市場,並且很有可能在10年內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固然可以說奢侈品大多是富人在購買,與我們小老百姓沒什麼關係,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據調查,在我國奢侈品消費人群中,有40%以上屬於並不富裕的白領階層。在北京的調查中,有42%的白領承認自己曾買過一件以上的奢侈品;而在上海的比率更嚇人,竟然高達53%。

網友southwest稱:“為了買一個LV的包包,3個月省吃儉用啊,這個夏天好悲慘!”

網友candy:“有個前台MM為了買GUCCI包包,幾個月的午餐都節省下來,天天不吃,還以這樣可以減肥為由。奢侈品這種物質上的滿足真的那麼有誘惑力嗎?”

網友lu1982:“朋友為了買個包,整整吃了兩個多月的方便麵,看了實在讓人“敬佩”。”

網友維尼熊:“渾身上下全都是奢侈品,可是錢包打開隻有一張10元大鈔……”

網友月光手帕:“有個朋友買這些東西真是舍得,但她到超市連12元9袋的麥斯威爾都舍不得。”

其實,我們分析奢侈品消費族的心理不難看出,很多人的想法隻是盲目的“不買對的,隻買貴的”。很多年輕白領拿出一個月或者兩個月的薪水來買一件高檔名牌商品,但其實這件商品的實際用途並不很大,卻因此給社會造就無數的“月光族”“新貧族”“百萬負翁”……

這些超前消費一族大多崇尚《欲望都市》裏女主角們的優質生活,穿戴名牌出席社交場合、吸引別人的眼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她們的生活動力。但這種生活的動力真的能夠維持現實的生活嗎?虛榮真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在他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對盲目追逐虛榮的人做了很深刻的描寫。主人公艾瑪是一位一心向往貴族生活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因為不滿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漸墮落。她為了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奸,後來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隻能靠做洗衣女工來維持生活,滿手繭子,肮髒的臉上布滿皺紋,這和她想要當公主的理想相去甚遠。最後她絕望地服毒自殺了。

仔細想想,我們不禁膽寒,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和我們的某些心理是何其相似啊。固然名牌商品是財富最明顯的標誌,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這種炫耀性消費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但在這股奢侈風的勁吹之下,作為沒有消費能力的我們盲目地跟風,甚至為了一件奢侈品不惜犧牲飲食和健康,這一切難道還是正常的嗎?

喜歡名牌本不是錯誤,可是為了名牌傾家蕩產就有點犯不著。名牌癖們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衣服、鞋、包那方寸大小的標簽上,攢了一年工資,一回全部花光,捧回一隻LV的包供在家裏;將各大奢侈品的家族史倒背如流,整天上網關注遙遠的巴黎春夏時裝周;同事們買了新衣服第一個反應是翻開別人的衣領看牌子,連喝礦泉水都要挑那個最有名的牌子……這就是我們有些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