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為什麼別人總不能令我們滿意(3)(3 / 3)

如果還有愛,就不要彼此傷害,多些寬容,多點諒解和體貼。發生爭執時多為對方考慮,換個方式思考,盡量不要針鋒相對。彼此心平氣和才能解決問題,爭吵隻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要想得到先要付出

我們有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語也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對於愛來說,我們付出的越多,當然我們得到的也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給他人一個燦爛的微笑,那麼他人也同樣會回報我們一張燦爛的笑臉。這個現象無論是對於認識的人還是不認識的人,都有同樣的效果。同樣的,我們以禮貌的話語問候他人,他人也會以同樣禮貌的方式回答我們。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任何用以展現我們關愛的形式,隻要我們去付出,最後都會以關愛的不同的方式回到我們身上。

有些人也許會說: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回應我們。的確,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但隻要堅持付出,愛總是會回來的。它其實就像個彈力球,隻要我們拋擲出去,遲早它總會反彈到我們手上,而且回來的數量往往會比我們拋擲出去的還要多。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交戰著:“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他以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再加上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一定要先學會付出。

付出才有回報,這是一個多麼淺顯的道理啊。但想一想,每天我們卻在做著多麼糾結的事:討厭別人對我們不友善,卻時常用不友善的態度回報別人;討厭別人背後說自己壞話,卻經常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討厭被人欺騙,卻總在欺詐別人;鄙視不守信譽的人,自己卻經常會失信於他人;無法容忍孩子不孝敬我們,卻一直忘記關心父母;試圖遠離虛偽狡詐的人,卻一直戴著麵具,失去了真誠;可憐那些心胸狹隘的人,卻久久無法釋懷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同情那些為了生計失去尊嚴的人,卻為一份自己厭惡的工作出賣靈魂;渴望每個人都重視自己,卻一直在忽略和敷衍別人;裝作對有錢人滿不在乎,可是自己卻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成為有錢人;埋怨這個世界沒有愛,其實自己也很少付出愛。

莎士比亞說:“為什麼世界上有鏡子,人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不是嗎?有的時候我們討厭別人對我們的樣子,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照照鏡子,看一看我們對別人的麵孔呢?

其實對於愛,我們不妨抱著八分付出二分得到的心態選擇先去付出、多去付出。我們要想別人對你微笑,就應該先去對別人微笑;我們想得到別人的擁抱,就應該先去擁抱別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友善,就應該先去以更加友善的態度對待別人;要想贏得別人的支持,就要先去無私地支持別人;要想得到別人的關心,先去不求回報地關心別人。要想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去怎樣對待別人。

先去伸出我們的手,我們才能握緊別人的手;先付出我們的愛,我們才能擁有別人的愛。隻有當我們忘記自己的時候,我們才不會被別人忘記。不要在乎別人怎麼對我們,隻去在乎我們怎麼對別人。我們的幸福與滿足,其實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