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石這本書的後記部分更指出“身處的社會、我所帶領的企業和我自己,都在高速發展變化。我們的速度太快了,腳步遠遠跑在前麵,靈魂跟不上來,整個社會因此變得很浮躁……”這段話道出了本書的主旨。那麼如何讓靈魂跟得上腳步呢?
第一點是加快靈魂的步伐。在生活中,我們要多思考,多總結,多反省。古人雲,一日三省吾身。據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先生每年都要給自己七天的時間來“閉關”,這期間誰也不能打擾他。在當今這個躁動無比、物欲橫流的社會,盡管我們做不到像蓋茨先生一樣,但我們也可以每天晚上在入睡前想想自己一天的言行,想想工作中有何得失,正確的保持,錯誤的改正。長此以往,我們的靈魂會逐漸跟上腳步,並引領腳步。
第二點就是我們應該放慢生活的腳步。在生活中,我們放下負擔,放下麵子,放下繁忙,放下功利,放下我們該放下的,去欣賞曾經被忽視和淡忘的美好,讓心靈得到舒展。
放慢生活的腳步,並不是事事不求進步,不求效率,而是讓我們學會如何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隻要放慢了生活的腳步,一切都會顯得很從容,我們可以在忙碌的早晨穿著睡衣慵懶地躺在柔軟的沙發上,聆聽舒緩浪漫的音樂,悠閑品茶,給自己片刻溫馨,舒緩身心,也可以在伏案勞作的間隙,注目遠方的天空,或欣賞一下美麗的盆景,替它剪枝理葉,施肥澆水,那時倦意就會在我們輕鬆的思緒飄飛的瞬間,在我們舒展腰肢的霎那消失殆盡了。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單位裏麵繁重勞累的工作、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家庭親屬之間的家長裏短,都讓我們感到緊張不安、身心疲乏,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緊迫感、鬱悶感、失落感。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工作狂,然而迫於生活與競爭的現實壓力,總是無法讓自己停下來。在許多人的內心中都難免麵臨一種恐懼,認為一旦自己放慢腳步,等待自己的命運可能就是被淘汰,於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應酬,換來的卻是身心疲憊、神情恍惚、精神空虛。
麵對這樣的生活節奏,敢問有誰能夠停下來,和靈魂來場真正的對話?但一個人能忙是一種能力,而在忙中能閑則是一種素養。由閑入忙不難,而由忙入閑卻不易,前者隻需要投入,而後者卻需要智慧。有人把忙當做一種資本,也有人把忙看成機會,以為忙就能體現自己的勤快,就能獲得晉升的機會。但如果把忙碌當成手段,那麼這是一種瞎忙。沒有靈魂指引的腳步再怎麼快,也走不出美麗。重複的忙碌也容易陷入盲目,步履匆匆中我們無法寧靜心緒,也無法心無旁騖。於是瞎忙的人一旦閑下來,常常會有惆悵,會有失落,那是因為自己的靈魂沒能跟上腳步,讓靈魂落在後麵了。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盡管這是作為孔聖人對自己人生階段的安排,但又何嚐不是每一個人的人生觀照?而立也好,不惑也罷,一個人如果在心裏立不起來,那麼就是到了五十歲、六十歲還是在一種“窮忙”裏打轉。因為沒有諸多欲念在靈魂裏打結,也沒有虛妄在心靈裏起皺,所以才會有一種品質沉澱在言行裏,才會讓靈魂變得輕盈起來。
讓靈魂指引腳步,賦予內心以生命的力量,這樣的追求不再是為了滿足,忙碌不再是為了生計,腳步不再為了急趕,即使我們的生活沒能博得別人的喝彩,其內心多了一份優雅,又何嚐不是一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