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為什麼我們筋疲力盡(3)(1 / 3)

無休止的快節奏生活給予我們物質回報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心靈焦灼、精神的疲憊、職業的枯燥和健康的每況愈下。慢慢的,這些“與時間賽跑的人們”終於發現,眼前的“快”已使自己迷失了生活方向,使自己離健康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質越來越遠。

當興奮、激蕩的心靈逐漸裸露出厭倦、煩躁的時候,人們開始探尋最原始、最安全、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於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回歸生命本質的健康生活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就是“慢生活”。

“慢生活”最早是在1989年由講究慢吃的意大利人發起的,開始隻是為了抵製席卷而來的美式垃圾快餐,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全球性的慢生活運動,成為一種越來越強大的新的國際風尚。目前,國內外相繼出現了“慢餐文化”“慢學校”“放慢時間協會”“慢城市”等概念與組織。影響巨大的“放慢時間協會”組織在全球已有700多個加盟夥伴,他們的口號是“為每個人創造時間,讓每個人都有時間”。

在“慢生活”運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給匆匆過往的生命踩急刹車,把本應該用在美好生活上麵的時間從繁重的工作中拿了回來。我們看到很多白領上班族拿出了更多的時間選擇去與家人相處,與朋友聚會,去健身,去旅遊,看演出,或美美地睡上一覺,或者隻是靜靜地發一會兒呆……

工作是我們生存的基礎與保障,我們每個人都隻有這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所以要加快節奏;但換個角度想想:我們工作不還是為了生活嗎?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隻有這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所以我們不就更應該放慢下來好好享受這生活的美好嗎?別讓快的生活節奏影響追求生活的真諦!

給自己留點時間蓄銳,或者純粹隻是用來“浪費”

有很多出過國的人都會奇怪,在西方的很多城市裏都有大塊大塊的綠地啊河灘啊甚至是森林什麼的,不禁會納悶外國政府似乎完全不懂得寸土寸金的道理,大塊大塊的寶貴土地浪費在那裏,而不用來蓋樓房、商業中心、寫字樓……無獨有偶,最近的一條國內新聞讓人很是驚訝。

2011年4月,貴州省貴陽市投入2.4億元資金,對本市花溪區的十裏河灘濕地進行維護性建設。據了解,整個城市濕地公園將占地609公頃,有五區三脈、兩堤八景自然景觀帶……利用寶貴的城市空間建設“無用”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還不多見。

有記者采訪此次建設的負責部門,得到的答複是:“城市是人生活的區域。我們每天生活在高樓大廈的擁擠之中,生活空間本來就很狹小,所以要注意人為的為城市騰出一點空間來。花溪濕地建成後不僅可以為貴陽帶來新鮮的環境、淨化城市衛生,成為城市“綠肺”,也能為貴陽市民提供休養生息的好去處。

想想貴陽市的做法,確實值得其他的城市好好學習。我們每個人其實也應該像貴陽市那樣,給自己的生活騰出個緩衝的地方來。

小的時候,老師就不停地告誡我們時間是多麼的寶貴,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而現在為了讓孩子們真正理解“時間的有限”,我們的小學課本裏新入選了台灣作家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文章裏麵講一個小孩子在外祖母死去後,一點一點地明白人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小小孩子的心裏有了淺淺的悲傷,從此後就不斷地和時間賽跑。故事講完,課本還要告訴我們,假如你一直和時間比賽,將一分鍾當一分鍾用,甚至一分鍾掰做兩分鍾用,你就可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