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才自在(1)(1 / 3)

人生在世,快樂才是最重要的。隻有擁有淡然的心態,人們才容易獲得快樂。追求本身沒錯,但我們應該按照內心的想法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能體味到過程帶給我們的快樂。凡事不必苛求,來了就來了,一切隨心,做不了第一,就做快樂的第二;做不了經理,就做快樂的下屬;做不了青鬆,就做快樂的小草;做不了牡丹,就做一朵向陽花吧,每天麵對著太陽,誰說這不是一種美麗呢?

財富猶如草上霜

弘一法師在早年,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就是說,人生就好比西山的落日般短暫,再怎麼美好也終有結束的那一天;家財萬貫,也終抵不過秋草上的霜。日出即消,風吹即落,終是不能夠長久的。其實是告訴我們生命短暫,富貴皆枉然,我們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枉費在去追求榮華富貴,這樣隻會讓自己失去快樂和幸福,無法體味到生命的真滋味。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小時候,我們經常會因為一團廉價的棉花糖而興奮不已,而如今我們得到一大包的金絲猴奶糖後,心中也未曾會感到過快樂;小時候,我們因為在小河中無意間看到一條小魚而感到幸福和滿足,而如今我們到大型的海洋館中觀賞海豚表演也感受不到絲毫的快樂……而這都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欲望在作祟。其實,很多時候,幸福隻是內心的一種感受,如果我們能夠遠離欲望,盡力做到無欲無求,順其自然,把握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和快樂自然會來臨。

有一位很有生意頭腦的商人,他坐船到了海邊的一個漁村,他在碼頭看到了一個漁夫從海中劃著一艘小船靠岸。船上有很多條大魚,於是不禁對漁夫的捕魚技術感到由衷的佩服。就向他提議道:“您每天毫不費力就能捕到如此多的魚,為什麼每天隻花一小會兒時間去捕魚,這樣你就無法捕到更多的魚了。”漁夫說:“這些魚已經完全夠我一家人的生活了,我為什麼要捕那麼多呢?”

商人又說道:“你每天除了捕魚外,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幹嗎呢?”漁夫說道:“我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啊,我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後再出海捕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到中午酒足飯飽之後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再找幾個老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這日子過得很是愜意和滿足。”

商人聽罷搖了搖頭,並且幫忙出主意:“我是一所著名大學的經濟學博士,我給你出個主意,完全讓你可以掙大錢。你現在應該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去捕魚,然後再攢錢買一條大船。到時候,你完全可以捕到更多的魚,再買漁船,到時候你就可以擁有一支漁船隊。你直接把魚賣給工廠,這樣又可以掙更多的錢。然後你還可以開一家罐頭廠,這樣你就可以離開漁村,到城市裏去做有錢人。”

漁夫問:“我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花多少年的時間呢?”

商人說:“大概15年到20年的時間吧!”

然後呢?

商人說:“然後?然後你就會更加有錢,你足足可以掙到幾個億呢!”

再然後呢?

商人說:“那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享受清新的空氣,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出海捕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裏找幾個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

漁夫聽完,非常不解,他說:“你說的這個生活目標,我現在就完全實現了呀!為何還要花那麼多時間去不斷地折騰自己呢?”商人最終無話可說。

終點最終又回到了起點,聽起來有些可笑滑稽,然而,這也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應該學會順其自然,活得應該簡單一些,這樣可以使幸福持續得更為久長。你可以仔細地想一下:其實人生的最終追求不外乎如此,如果你感到此刻的自己是幸福的,又何必還去苦苦追尋那些徒勞呢?

其實,幸福的生活並不像前麵商人所說的那樣,要擁有多麼豐富的物質,而隻是要有一種無欲無求,健康平和,順其自然的心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晚年,雖然錦衣玉食,享受人間富貴,卻遠沒有少年時期每餐吃一種食物來得更為幸福。為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懂得知足,少一些欲望,順其自然,盡情地享受當下的生活,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完全可以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恬淡閑適,清靜安逸

弘一法師說:“恬淡是養心第一法。”這裏的恬淡即是恬靜淡泊。弘一法師認為,這是養心的第一法則。養心最為重要的即為能使心處在一個極為平靜的狀態之中,波瀾不驚。心裏想怎麼樣,行動就去怎麼樣,就像小草自然地發芽、生長一樣;就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一樣,不用受塵世的任何束縛和約束。不必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而去難為自己,不必為了滿足內心的物欲而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不必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而在孩子麵前故做嚴肅、深沉……也就是告訴人們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支配自己的行為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一個人處於恬靜淡泊的狀態的時候,那麼,他的內心就一定是寧靜的、愜意的、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