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目昆蟲的俗稱,亦稱“蜚蠊”。
昆蟲綱(Insecta)的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
總體特征: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複眼發達。翅平,覆蓋於腹部背麵;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約有225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室內。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誌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曾經有生物學家根據蟑螂的生態習性下了一個定論: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發生了全球核子大戰,在影響區內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甚至魚類等都會消失殆盡,隻有蟑螂會繼續它們的生活!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人類身體所能忍受的放射量為5rems,一旦總輻射量超過800rems則必死無疑。而德國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則達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來。現在美國政府用來消滅蟑螂一年的費用就達到15億美元,大約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預算的兩倍。
形態特征
蟑螂屬昆蟲綱蜚蠊目,已知種類達5000餘種,有家棲和野棲兩類。野棲種類占本目的絕大多數,它們大多生活在草叢、枯枝落葉堆、碎石或樹皮下,也有生活於蟻、白蟻、蜂類等巢穴中,一般與人類關係不大。成為衛生害蟲的家棲種類約占本目的0.5%,主要屬於蜚蠊科、姬蠊科和折翅蠊科,我國已知有13種(未包括地鱉類)。
本目的形態特征是體形大小不一(2-90毫米),色澤也多不同。蟲體背腹扁平。頭上而向前下方傾斜,觸角長絲狀。口器屬原始的咀嚼式,上顎堅硬,下顎須5節,下唇須3節。複眼發達,腎化或消失;前翅革質,後翅膜質。足發達,適於疾走。
雌雄蟲腹部的第X背板稱為肛上板,在其基部兩側長1對多節尾須。雌蟲的第VII腹板和雄蟲的第1X腹板稱為下生殖板。雄蟲的下生殖板末端兩側具有針突(腹刺)1對,是區分兩性成蟲的重要特征。
危害
蟑螂可攜帶致病的細菌、病毒、原蟲、真菌以及寄生蠕蟲的卵,並且可作為多種蠕蟲的中間宿主。
蟑螂已被證明攜帶約40種對脊椎動物致病的細菌,其中重要的如傳染麻風的麻風分支杆菌、傳染腺鼠疫的鼠杆菌、傳染痢疾的誌賀氏痢疾杆菌和小兒腹瀉的誌賀氏副痢疾杆菌、引起瘡癤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尿道感染的綠膿杆菌、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腸道感染的大腸杆菌以及傳播腸道病和胃炎的多種沙門氏菌,如乙型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等等。蟑螂沿可攜帶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種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等外,尚有如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杆菌、糞鏈球菌等。
此外,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導致亞洲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結核等病的細菌。
蟑螂可攜帶蛔蟲、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牛肉絛蟲、繞蟲、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它們還可以作為念珠棘蟲、短膜殼絛蟲、瘤筒線蟲等多種線蟲的中間寄主。
蟑螂也可以攜帶多種原蟲,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馬、腸賈第蟲等。
實驗研究已確證,蟑螂能攜帶,保持並排出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蟑螂也可攜帶真菌。我國在江蘇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內捕獲的蟑螂體內分離出多種真菌,包括大量黃黴曲病菌。
雖然蟑螂攜帶多種病原體,但一般認為病原體在它們體內不能繁殖,屬於機械性傳播媒介。然而由於它們的侵害麵廣、食性雜,即可在垃圾、廁所、盥洗室等場所活動,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們引起腸道病和寄生蟲卵的傳播不容忽視。此外蟑螂體液和糞便引起過敏的事例也有報道。
再者,工廠產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各汙損造成經濟損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導致通訊設備、電腦等故障,造成事故。國外有人稱蟑螂為“電腦害蟲”。
生態習性
(1)生活史
蟑螂是漸變態的昆蟲,整個生活史包括卵、若蟲或成蟲3個時期。
交配和產卵
雌雄成蟲在羽化後的一周左右就能進行交配。雄蟲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蟲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終生產出受精卵。
雌蟲產卵在特殊的膠質囊內,形成卵鞘(卵莢)。卵鞘由雌蟲分泌物生成,光滑,質較堅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護其內胚胎的發育。卵鞘的形狀、雌蟲一生所產卵鞘數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就是同一種蟑螂也可因環境條件和營養狀況而有所差別。
未經交配的雌蟲,也能產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蟲。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個別種類有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未經交配可產生能育的卵。
蟑螂產置卵鞘的行為因種類而不同,室內的蟑螂主要有3種方式。
(1)雌蟲在產出卵鞘後1-2天,選擇比較隱蔽的場所,先在物體表麵咬成凹陷,將卵鞘產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紙片等碎末把卵鞘蓋住。它們有時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棲息場所,如櫥、木(紙)箱及桌子的角落或雜物堆中。這類卵鞘含有足量的營養物質,滿足胚胎發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產置卵鞘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2)雌蟲產出卵鞘後,一直拖帶在腹端,並不產下,直到若蟲將從卵鞘出時,才從母體脫落。卵中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從母體獲得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加上卵鞘由母蟲攜帶,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如果卵鞘早期脫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國小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3)雌蟲先產出壁薄而柔軟的卵鞘,產卵在其中。產卵完成後,卵鞘又收縮進體內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蟲孵出。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種形成。蔗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卵期
卵呈窄長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排成整齊的兩列。胚胎頭向孔縫。孵化時,若蟲向上頂,使閉合的卵鞘縫裂開而逸出。
卵鞘中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即同一種蟑螂卵鞘中的卵數也可因環境條件以及產卵次數而在所差異,少則幾粒,多則達50多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