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屬於多足綱,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長1.5毫米34毫米之間。藥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隻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也是蜈蚣,隻有15對步足和1對顎足;“石蜈蚣”也隻有15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對、45對,最多的達到173對。
蜈蚣
身體構造
蜈蚣身體扁平,紅頭黑背,分頭和軀幹兩部分。
1、頭部頭部背麵兩側有一對集合眼,每一對集合眼包括若幹單眼,頭部的腹麵有口器,為蜈蚣的攝食器官。頭部的附肢包括1對觸角、1對大顎和2對小顎。頭部成為感覺和攝食的中心。
2、軀幹部蜈蚣的軀幹部有20個體節,較長和較短的體節互相間隔,第1節的附肢稱顎足,甚為發達,其末節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內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開口,用來毒殺小動物和作為防禦外敵的武器。第2-19節各具1對7節的附肢,稱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節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與其他19對步足不同,特稱生殖肢。可見,蜈蚣軀幹部的結構成為蜈蚣的運動中心。
3、外骨骼蜈蚣身體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幾丁質的外骨骼,分布在軀幹部每節的背麵者稱背板,腹部的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兩側的膜狀薄板相連接。外骨骼不僅有保護內髒器官及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和接受刺激的功能,並且還能和附著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種運動的動作。外骨骼的形成限製了蜈蚣身體的繼續生長發育,因此蜈蚣在生長過程中便有了蛻皮現象。蜈蚣蛻皮時,體內分泌一種幾丁質酶將外骨骼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幾丁質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個身體從中鑽出,並重新形成外骨骼。蛻皮時蜈蚣用頭頂主池壁,先頂破頭板,然後依靠自身的伸縮運動逐漸使身體連同步足由前向後一次剝脫,最後脫離尾足。每次蛻皮需要2-3個小時。
生活習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發生鬥毆而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時,老的蜈蚣會自動走開,另尋棲息地。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後則一反常態會把卵吃掉。
3、喜歡陰暗潮濕。野生的蜈蚣大多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間,也常在廚房牆角邊等陰暗的角落裏棲息,在豬舍、雞舍周圍的磚瓦下麵也常見到蜈蚣的足跡。
4、白天在窩內棲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淩晨4時前陸續回窩休息,天亮以後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視力很差,稍微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難於覓食及防禦敵害,它隻*一對細長的伸向前方的觸角探路行動,晚上也要*觸角來搜捕獵物進行覓食。
5、具有舔舐的習性
蜈蚣用第1小顎末節及基節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顎末節背麵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經常舔舐觸角、步足外,也會把自己窩穴舔舐得幹幹淨淨。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蜈蚣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卵。溫度下降至10℃以下時,蜈蚣則停止一切活動,鑽入鬆土中(或窩土中),蜷縮一團,進入冬眠,可是當溫度升到33℃-35℃時,由於體內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動都暫停下來。如果溫度升到36℃以上時,體內失水太多,則使身體幹枯而死亡。
7.濕度;飼養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窩土濕度為10%-20%時,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就是說這是蜈蚣生長發育最適合的濕度。
蜈蚣的食性
蜈蚣屬肉食性動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動物,還敢向比它大幾倍的動物進攻。蜈蚣喜食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金龜子、稻苞蟲、蚱蜢、蜘蛛及各種蠅、蜂類的卵或蛹,也愛吃蚯蚓、蝸牛、蛞蝓,此外也會捕食蜥蜴、壁虎、蛙類、小魚等。當食物缺乏或水分減少之時,也會吃西瓜、黃瓜、蘋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來維持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