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蝸牛的危害與防治(3 / 3)

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藥用曆史已經有二千多年。在國外,蝸牛是世界七種走俏野味之一,列國際上四大名菜(蝸牛、鮑魚、幹貝、魚翅)之首。在法國有“法式大菜”之譽,在歐美等國的聖誕節中,幾乎到了沒有蝸牛不過節的地步。近年,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悄悄興起食蝸牛熱,每逢節假日,市場上的蝸牛都會脫銷。鄧小平同誌生前曾品嚐過蝸牛菜,他稱讚說:“蝸牛菜彌補了國內一項空白,要很好地發展。”

蝸牛在國際上享有“軟黃金”美譽。它的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鹹。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對糖尿病、咳嗽、咽炎、腮腺炎、淋巴結核、瘡痛、痔瘡、蜈蚣咬傷等疾病有一定療效,因此被食家譽為美味珍饈,保健佳品。

蝸牛的天敵

蝸牛最致命的天敵是螢火蟲(幼蟲蠶食蝸牛身體,成蟲在蝸牛身體內產卵).還有蝸牛步甲和老鼠,一些不容易發現的天敵有一些寄生蜂還有“粉蟎”,粉蟎應該就是你說的白色小蟲,很多群居,以蝸牛或者蛞蝓的體液和表皮外套膜為食,短時間內傷害不大,如果成規模就對蝸牛指明的危害.應盡量消除,在蝸牛不活動的時候用殘留肉的生骨頭吸引。一上午之後把骨頭拿出來,經常這樣可以減少粉蟎的寄生!這種情況的隻要原因就是你的飼養環境不好!沒有即使的清理殘渣和排泄物,或者濕度溫度都過大。

蝸牛養殖的發展史

蝸牛在我國用以食用和藥用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爾雅》“釋魚篇”中詳細地記載了蝸牛。公元前6世紀,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就記錄了蝸牛治病的實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較詳細地記述了蝸牛的形態及藥用價值。20世紀以來,不少科學家對蝸牛的研究曾做出了很多貢獻,尤其對蝸牛的養殖與應用均作過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直到80年代前,我國大陸蝸牛的產量及出口的數量還很小,出口量不及台灣省的1/10。但自從80年代末期,當人們對蝸牛進行了全麵地分析和化驗後,發現其體內含有20種氨基酸,30多種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真正了解了蝸牛對人類的價值與作用後,蝸牛的養殖業就蓬勃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我國城鄉日益興旺的一項家庭副業。

目前,河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湖北、海南、江蘇、河南、山東、湖南、四川、遼寧、內蒙古、甘肅等20多個省市均出現了人工飼養蝸牛熱潮,並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我國的蝸牛養殖正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白玉蝸牛還沒有誕生之前,許多國家都以飼養褐雲瑪瑙蝸牛為主,因為它繁殖快、抗病能力強、易飼養,而且營養成分又最豐富。自從白玉蝸牛被選育出來後,由於它不僅具有褐雲瑪瑙蝸牛的一切優點,而且色澤鮮美如玉,因此,許多國家都予以進口。於是,白玉蝸牛便風靡於全世界。

中國白玉蝸牛的發展,加速了白玉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眾多的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不僅摸清了白玉蝸牛生活習性與繁殖規律,而且全麵化驗了白玉蝸牛的營養成分,並根據它的營養價值開發了一係列的蝸牛產品並出口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因此,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利用,既可說是傳統的古老項目,也可以說是新型的高科技項目。

國外對蝸牛的研究比我國晚一些,大約在18世紀至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才開始研究,但是發展和利用卻領先於我國。近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的資源,加速發展蝸牛養殖業、加工業,並使之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彙項目。

蝸牛的營養成份非常豐富,蝸牛肉中的蛋白質、香豆精、生物堿、有機酸等元素都比甲魚、豬肉和一切蛋類食品中的含量還要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居世界動物之首。它的絕大部分生化指標都大大高於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保健食品的螺旋藻。蝸牛身上的高蛋白、高鈣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對人類健康很有好處,其體內有20多種氨基酸和30多種酶素,都是人最為需要而從其他食物中又難以攝取的。從蝸牛蛋白腺中提取出的凝集素對血液研究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每一克凝集素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格,所以蝸牛素有“軟黃金”之稱。

此外,從蝸牛中提取的蝸牛酶還是醫學界、生物界、紡織業、化妝品業及釀酵業等許多行業的重要工藝原料。因此,養殖蝸牛的商業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蝸牛是一種陸生軟體動物,常見的品種有同型巴蝸牛、非洲大蝸牛和所蝸牛,以及中華白玉蝸牛、野生瑪瑙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蓋罩大蝸牛、蘋果蝸牛等。其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相似。蝸牛並非全是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