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人們通常稱為獅子,它們是主要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它們的特征之一。它是大型貓科動物中最成功的一種動物,過去它分布在多個洲,現在它的生存環境已經非常小了。漢語“獅”這個字音譯自波斯語Shir。中國原本是沒有獅子的,但西漢時張騫通西域之後才知道印度有獅子這種動物。
獅子
就動物界來說,獅子是惟一一種具有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是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雄獅和雌獅長1.2-3.5米(不帶尾巴,亞洲獅和非洲獅全包括在內),雄獅體重通常有170-350千克,母獅也有130-200千克左右,大約相當於雄獅的2/3,野生雄獅最重可達320公斤,獅的體毛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非常長的鬃毛,其鬃毛有深淺不一的各種棕色、黑色等等,它們的長鬃毛一直能延伸到肩部和胸部。有調查顯示,雄獅鬃毛這種誇張體型能夠起到一定的威嚇作用。
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獅的頭部很大,臉型很寬,鼻骨很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相對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很尖。此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差距很遠。獅的前肢要強於後肢,它們有著寬大的爪子。獅的尾巴也很長,尾巴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
生活的地區不同,其外形也會略有差異,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但是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產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會比非洲獅要小,但卻最凶猛的貓科動物之一,它位於所有食肉動物之首(是亞洲最厲害的貓科動物)。他們曾經甚至有過圍獵大象和捕殺印度犀牛的記載,它們自身的鬃毛很短,已經處於滅亡邊緣。
和其他貓科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獅是屬於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一般由4-12個有血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及1-6隻雄獅組合而成。這幾個雄獅常常也是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擁有多大規模的獅群,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通常比較大,原因就是那裏的食物很充足。規模最大的獅群能聚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不過絕大多數獅群都保持在20個成員左右,小規模的獅群也非常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可能不會始終待在一起,但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極為融洽。例如,母獅們會彼此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顧孩子,並且會共同狩獵。
實際上,獅群中的獵食工作通常是由母獅子來做。它們合作時狩獵的成功率遠高於其他貓科動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掠食動物。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但是夜晚的成功率相對要高一些,特別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獵食通常沒有太大影響,但若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就會占了便宜,原因就是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大於這些女獅子靠近獵物的聲音。
這些母獅子喜歡團結協作,特別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它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漸縮小包圍圈,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雖然這招看似萬無一失,但其實它們的單獨獵食的成功率隻有20%左右。假如獵食地很容易藏身,它們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若是一旦吃飽了,那麼它們能5、6天都不用再出去獵食。
獅群中男士基本上是不參與捕獵的,沒錯,他們隻負責“吃”。當然,這也並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因此如果想在一覽無餘的草原上把它們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與其讓它們在外麵活動嚇跑獵物,還不如讓它們回家閑待著呢。但是雖然雄獅不勞而獲,但卻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所以它們捕獵回來的食物一般是先給雄獅吃,等它們吃飽就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才是小獅子們。
通常情況下,獅隻捕食較大的獵物,比如野牛、羚羊、斑馬,還包括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不過也不會放過捕獵小型哺乳動物、鳥類。仗著自己強壯龐大的身體,它們也會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例如那些不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不恰當地點的豹、鬣狗等,而且為此不惜殺死對方。除上述之外,它們有時也會吃動物腐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