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明白,沒有人願意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沒有人願意和唯利是圖的人共事,沒有人看得上、瞧得起在瑣事上糾纏不清、得禮不讓人的人。那樣的人,或許能在某些事情上占得一時的便宜,而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反而是那些不計較吃虧、小利樂於相讓、大利也不獨吞的人,最終的成功往往屬於他們。
中國有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事實證明,很多時候當下的吃虧,未必就是壞事。更多的時候,損失蠅頭小利反而會換來巨額的大利。
戰國時期,齊國的丞相孟嚐君以養士出名,由於他待士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一次孟嚐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討債,馮諼自告奮勇,問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孟嚐君讓他買點家裏沒有的東西。
馮諼到了薛邑後,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召集邑中居民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君上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
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得知實情大為不悅。馮諼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孟嚐君吃了個啞巴虧,隻有打發馮諼一邊休息去。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相位不保,三千門客也走了大半,隻好躲回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他回來了,傾城而出夾道歡迎。孟嚐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
得失之間的轉化,有時並不能馬上看到,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為下一步做鋪墊,不能總盯著眼前去計算。我們要學會忍耐和等待,以長遠的眼光對待“眼前虧”。深諳“吃虧”與”得福”的奧妙,掌握取舍的主動權,才能讓“眼前虧”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古人所言,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是如果用讓步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比企盼更多的東西。隻要我們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吃虧,“吃虧”有時候恰恰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是一種低調的生活態度。
5.總想著占便宜的人一定會吃虧
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每個人都喜歡占便宜,但是有些人知道,有些便宜能占,有些便宜不能占。當你占了不該占的便宜時,往往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如果你是貪圖朋友的便宜,很可能會因此失去友誼,被人孤立;如果你是貪圖公司的便宜,多數情況是得不到重用,並且也常常被同事們看不起;如果你是貪圖商家的便宜,很可能買到假貨,上當受騙……
張女士去五金店買節能燈,貨架上放著兩種。老板表示,一種20元,一種10元。張女士拿起來比較,發現兩者除外包裝上的廠家不同之外,其他內容幾乎相同。張女士想一樣的產品,肯定買便宜的了。於是,她選購了10元的那一款。結果節能燈僅用了三個月就壞了,這比其宣傳的一年壽命,整整縮短了九個月。
第二次,她選購了20元的,老板說,這個雖然貴點,但絕對保證能用得時間更長。果然,這盞燈用了一年也沒壞。看起來貴,比起便宜的那個,實際上實惠得多。
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占一點小便宜最後吃虧上當的大有人在。比如,聽到百貨公司打折扣、大減價,趕快去買一大堆東西,東西雖然便宜,卻並不實用,不但浪費,連放東西的地方都困難;到自助餐館用餐,不管什麼菜色,總要狼吞虎咽,大吃一頓,貪了小便宜,結果把腸胃給吃壞了;有病不去大醫院,為了省錢去小診所,結果錢沒省下來,病也反而越來越加重了;明知道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是看到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錢的美事,那種僥幸心理便戰勝了理智……
田磊和水生背著400塊假銀元和8塊真銀元來到汝南縣,企圖行騙。田磊以打工名義找到某工地工頭劉老板,劉老板說沒有活,田磊便說讓劉老板幫個忙,他朋友在幹活時從地下挖出一罐銀元,估計有三四百塊。隨後,田磊領劉老板找到水生,並拿了兩塊銀元到古玩店裏去鑒別真假。一鑒定,果然是真的,每塊能值六十多元。
田磊就勸劉老板買下這四百塊銀元,然後轉手賣到古玩店,能賺一大筆錢。劉老板一合算,信以為真。雙方約定次日在縣城西的玉米地裏交貨。次日下午,在田磊遊說下,劉老板如約前來。水生從玉米地掂出一袋銀元交給劉老板,劉老板當即付給水生九千元。
這個騙局其實很簡單,如果有那麼便宜的事,田磊為什麼不自己掂著銀元到古玩店裏賣掉賺錢呢?劉某之所以上當就是由於貪圖小便宜,而喪失了最基本的判別能力,結果貪小便宜,卻吃了大虧。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真不少。
在一家賣衣服的店鋪裏,有個打工妹要買一件衣服,和店主講了半天價,最後說好五十元成交。然而,當打工妹從口袋裏掏錢時,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張一百元的鈔票,那位打工妹自己並沒注意到。但店主看在眼裏,也沒有向打工妹提示一下。他一心想著等對方走了,他好自己撿起來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