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別埋著頭啞巴吃黃連,也別打著“算盤”占便宜(1)(1 / 3)

過於斤斤計較、打著算盤占便宜的人,往往會遭遇別人的排擠和疏離。但是,老實人容易吃虧,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生活中,我們既不能太老實,吃悶虧,吃啞巴虧;也不能太狡詐,耍聰明,玩手段,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1.秋後算賬,不吃啞巴虧

吃眼前虧,幾乎是每個人都經曆過的事情,有時候,對方比我們的勢力大,所處環境也比我們更優越,這個時候,如果對方有意為難,我們隻好先認了。但是,“眼前虧”可以吃,卻不要讓自己吃了“啞巴虧”。

去年冬天,周占仁在商場買了一瓶廉價的染發劑,不曾想頭發沒染黑,反倒染成了灰色。他去找那個買染發劑的店家理論,但是對方推說,他們賣了那麼多染發劑,從來沒出過這樣的事情,或許是他染發的方法不對,並不是染發劑的問題。

當為此爭執不下的時候,周占仁又去找商場的客服部門。客服要求他提供當時的發票,沒有發票,對方沒法給予受理。但是,他當時根本沒想過要發票,這事讓周占仁越來越窩火。他想討個說法,卻不知到哪裏投訴。家人勸解:“幾元錢的東西就忍了吧,和商場發火還把自己氣出病來,實在不合算。”

這話聽著雖然也有理,但是周占仁心裏憋著一口氣,想到這種廉價染發劑以後還會坑害更多的消費者,讓商家牟利,自己更是不甘心。於是,他決定通過12315向商家討要說法。經過有關部門檢驗,確定他購買的染發劑上的包裝標示、商品名稱、生產廠家和公司名稱有明顯的印刷錯誤,屬不合格產品。周占仁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退款。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這種事例經常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如果我們總是抱著一種息事寧人的心理,甘願吃些啞巴虧,隻能滋長不良商家的僥幸心理,讓更多的消費者受害。而有些人的確也不想吃這個啞巴虧,但是直接和商家對著幹,隻能是自己生了一肚子氣,最終也不一定弄出個結果來。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借著消費者維權平台,為自己討個公道。

除此之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多的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莫名其妙地吃了啞巴虧,比如不見收費通知,銀行賬戶就被扣費;到飯店就餐,結賬才知餐前茶水要付錢……一項調查顯示,時下98.9%的消費者都曾遭遇過類似的“不告知收費”。而涉嫌這種“不告知收費”最多的行業就是銀行、通信、醫療、餐飲、家裝、中介、保險等。

春節期間,竇紀約了幾位要好的朋友到市區一家飯店聚餐。等幾人就座後,服務員端了一壺茶水上來,依次給大家倒上。竇紀當時隻感覺那個茶壺和別的飯店裏的不太一樣,茶葉好像也要好一些。但大家那時光顧著聊天了,也沒問茶水收不收費,服務員也沒告訴竇紀一行人。

沒想到,當他們吃完飯結賬的時候,竇紀卻發現賬單上除了啤酒和白酒的費用外,又多了30元的茶水費,這讓他感到不解。對此,飯店前台經理表示,他們飯店的茶葉是上好的綠茶,不同於普通飯店的茶葉,當然要收取費用。

當時,為了麵子,竇紀沒有和飯店多計較,隻是要了詳細收費單據和發票就匆匆付了錢離開。事後想想這件事,竇紀覺得很不痛快:“茶水收費沒問題,可就算要收費,至少也應該向顧客提前說明。像這樣‘先斬後奏’的做法,不顯然是欺詐嗎?”

於是,他再次去哪家酒店消費的時候,直接找來酒店的經理投訴。經理聽了他的話,首先對上次的不告知收費表示道歉。並且,他告訴竇紀,是服務員太過疏忽,沒有告訴顧客那是收費的茶水,他會好好批評他們,並且承諾以後再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為了彌補上次的不周,經理親自送上一壺免費的茶水,以表歉意。

法律專家指出,經營者此舉,不僅是不誠信的表現,更是一種侵害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的違法行為。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不告知收費”情況屢見不鮮?在一項調查中顯示,68.2%的人覺得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所以,當遭遇此類不事先告知的無聲收費,我們切記給自己維權,不吃啞巴虧,隻有這樣才能逐漸杜絕這類事情的發生。

2.“明明白白”吃虧才是福

吃虧是福,吃小虧可以占大便宜。但是吃虧也是有技巧的,會吃虧的人,虧吃在明處,便宜占在暗處,讓你被占了便宜還感激不盡。而那些不會吃虧的人,隻知道自己悶聲悶氣地付出,別人看不見,也不認同,自然也不領你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