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開場白是成功的,因為吉朋斯的言語之間流露出無比的力量與熱誠。他的演講詞充滿了活力,具有鮮活的生命。不過,也有一些人在演講犯罪問題時,以相似的例子來做為開場白,但他們的開場白卻顯得很平凡。為什麼?隻不過是一些空言空語罷了。他們的結構技巧無懈可擊,但他們的精神卻等於零。
他們的態度破壞削弱了他們所說的一切。講演一開始便作驚人之語的方法之所以能建立與聽眾的接觸,是由於它震撼了聽眾的思想。這是一種“震撼技巧”,利用出人意料以達到吸引聽眾的注意並使之集中於講演題材的方法。
在華府,有名學生,也使用了這種引發好奇的方法。她的芳名是梅格·席爾。以下是她的開場白:“有整整10年的時間,我曾是囚犯。不是在尋常的監獄,而是在以憂慮自己的低劣為獄牆,以懼怕批評為獄籬的監獄。”
開場白應該平易近人,就像平常與人促膝而談一樣。有個方法很有效,可以知道你的開場白是否真像平常談話一般,那就是在餐桌上試講。如果你開講的方式不夠平易,上不了餐桌,那麼,恐怕對聽眾就不夠親切。
一般比較常見的問題是,本來應該引起聽眾興趣的開頭,往往是講演中最枯燥的部分。譬如說一個講演者這樣開始:“要信賴上帝,並且相信你自己的能力……”這樣的開頭說教意味濃重,很像白水煮白菜。再聽聽他第二句話:它漸漸有意思了,其中有著心髒的悸動:“1918年我母親新寡,有3個孩子要養育,卻身無分文……”為什麼那個講演人不第一句話就敘說寡母領著3個嗷嗷待哺的幼兒奮鬥求生的事情?
如想引起聽眾的興趣,勿以緒言開始,應一開始便躍入故事的核心,置身於故事之中。法蘭克·畢傑就是這麼做的。他是《我如何在銷售行業中奮起成功》一書的作者,也是懸疑大師,能夠在第一句話裏便製造懸念。在美國青商會的讚助下,他和我曾在全美各地做巡回講演,講說有關銷售的事情。他講演“熱心”,開頭的方式更高妙無比,總是叫人由衷地讚佩。一不講道,二不訓話,三不說教,四無概括的言論,他一開口就躍入題目的核心。他談熱心是這樣開始的:“在我開始成為職業棒球選手後不久,我遭遇到一生中最教我震驚的一件事情……”
這樣的開始會對聽眾產生什麼效果?我親眼見到了反應——他頓時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人都急著想聽聽,他為何會震驚,以及他怎麼辦。
聽眾尤其喜歡聽演說者敘述自己生活經驗中的故事。羅素·康威爾發表那篇著名的演說《如何尋找機會》多達6000多次,收入數百萬美元之多。他那篇最著名的演說是如何開頭的呢?“1870年,我們前往格裏斯河遊曆。我們在巴格達雇用一位向導,請他引導我們參觀波斯波裏斯、尼維及巴比倫等古跡。”
這就是他的開場白——一段故事。這是最能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方式。這種開場白幾乎萬無一失。它向前邁進,我們緊跟在後,想要知道即將發生什麼事情。
在某一期的《星期六晚郵》中,有兩篇作品是以故事作為開頭的,茲摘錄於下:“一把左輪手槍發出的尖銳槍聲,劃破了死寂的夜空……”
“在7月的第一個星期中,丹佛市的山景旅館發生了一件事。就這件事的本身來說,隻是小事一件,但從它可能造成的後果來看,事情可不算太小。這件事引起旅館經理哥貝爾的強烈好奇心,因此他把此事告訴山景旅館的老板史提夫·法拉雷。幾天後,法拉雷先生前往他屬下的幾家旅館進行視察時,又把這件事告訴別處六家旅館的人員。”
請注意,這兩段開場白都有懸念。它們一開始就產生了效果,引起你的好奇心。你希望念下去;你想要知道更多的內容;你想要發掘出這兩篇作品究竟想說些什麼。
隻要能運用這種說故事的技巧來引起聽眾的好奇心,即使是缺乏經驗的生手,也能成功地製造出一個很好的開場白。講演和談話一樣,要想俘虜他人,使之信服自己,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經驗的積累。
有一對新婚夫婦,在婚禮上有人提出讓他們介紹戀愛經過。女方說:“有次我突然被他叫了聲小名,從此無可救藥,就這樣把我俘虜過去了。”話音剛落,引起了人們的大笑。原來男方過去一直以姓名稱呼她,突然稱她的昵稱,兩人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從此難解難分。談戀愛是如此,其他場合也如此。
麵對高高在上的對手,先強調其能力滿足其自尊,也可輕易“俘虜”他。因為無論什麼人,總希望獲得別人的信賴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話,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信愈高的人,愈有這種傾向。有位上司,他讓一位下屬到偏遠地區就職的談話技巧是這樣的,他先把那個下屬要去的地方營業狀況說得一團糟,然後以無限信任的語氣說:“如果長此下去,那個營業處非關門不可,幸而現在有你,隻要你能到那邊,必能起死回生,使業務蒸蒸日上。”被派往偏遠地區,原本是任誰心情都不會愉快的,但聽了這麼受重視的一番話,不僅不泄氣,反而還打算好好幹一番呢。
明知提出對對方不利的條件,對方聽了會不高興,還得去試著把他“俘虜”過來,這是交涉場合中常遇到的一個難題。處理好這一難題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籠絡感情。遇到這種情況時,在開始談話之前,應盡量搶先一步把對方的情感“俘虜”過來。比如在談正題之前可以說:“當然,我明知會挨罵,還是要說……”,“冒著你會不愉快的危險……”
隻要說與此相類似的話,對方肯定不會罵你,反而會覺得你憨得可愛,這樣就自然而然把對方“俘虜”過來了。當演講進行到某一階段,對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更為苛刻的條件時,你不得不有所表示,以便演講不致陷入僵局。
但你又無權對對方的要求做出承諾,於是,你可以使用金蟬脫殼之計,聲明公司未授權於你達成這種協議,一切都要向公司請示之後再說。
另一種情況是,演講者有權對某一問題做出決定,但他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東西,也宣布自己對此無法決定。金蟬脫殼,可謂高矣。
這都是演講者故意施展出的手法,或可算最後的一張王牌。麵對這張王牌,對方往往無話可說,於是一切都得等他向公司請示後再說,演講被擱置,一旦繼續又需耗費大量時間。
金蟬脫殼的好處是讓己方贏得時間,取得演講主動權。在向公司請示(或根本就不請示)的這段空閑時間內,可以仔細研究,周密布置,找出演講症結所在,找到解決辦法,在接下來的演講中,伺機拋出己方方案,戰勝對方於演講桌上。
當然,金蟬脫殼用到關鍵時刻上方能起到奇特的效果。如果演講一開始就說自己職權有限,那是很危險的,它會使對方誤會:你連這點問題都無權做出回答,以後的演講你更無法做出決定,那還演講什麼呢?
如果想讓演講順利進行,雙方必須齊心協力,以適當的速度朝著達成協議的目標前進,共同交換條件,彼此都適當地做出一些讓步。如果一方沒有足夠的權力做出允諾,那麼演講就會產生新的問題,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來彌補彼此之間的裂痕。有時候,演講一方堅守立場,告訴對方超過這個標準,無論達成什麼樣的協議都不會被公司領導認可,那麼,另一方也許不得不做出適當的讓步。
演講桌上無論哪一方提出職權有限,都會影響彼此的合作。它會使演講進展緩慢,甚至影響到達成協議的時間和速度,也給演講者原先的期望值潑上一瓢冷水,使演講更加複雜,達成協議更加困難。
所以,聰明的演講者往往在演講開始時就會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當明確了演講的目標、計劃和進展速度,了解了對方成員的個性及頭銜後,就可以問他:“你有最後決定的權力嗎?”即使演講達到最後的關鍵階段,對方的權限確實到此為止,那你也不要讓步,至少表麵上要虛張聲勢,對他施加各種影響,爭取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達成協議。這樣可贏得時間,也可避免演講擱置一段時間後重開所帶來的不便。
第三節 措詞的準確
正如我們平常所說,我們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識一定也有很多的欠缺。這就需要我們多借鑒一些別人的成功經驗。從而補充我們所欠缺的信息量。也正因如此,有時候出一些錯,也是在所難免的。
一般來說,別人隻根據四件事情來評估我們,並將我們分類:我們做什麼,我們看起來什麼樣子,我們說些什麼,我們怎麼說。然而,有很多人糊裏糊塗地度過一生,在離開學校後,還不曉得要努力增加自己的詞彙和掌握各種字義。他們習慣於使用那些已在街頭及辦公室使用過度及意義虛幻的詞句,談話缺乏明確性及特殊性。
有一次,一位陌生的英國遊客和我聊天,他先自我介紹一番,然後開始大談他在羅馬這個“永恒之城”的遊曆經驗。他說了不到3分鍾,錯誤詞彙就紛紛出籠。那天早晨,當這位遊客起身時,也許他特地擦亮了皮鞋,穿上一塵不染的漂亮衣服,企圖維持自己的自尊,爭取旁人對他的尊敬。但他卻未能擦亮他的詞彙,說出毫無瑕疵的句子。他在向某位女士搭訕時,如果未脫下帽子,他可能會感到很慚愧,但是,他卻不會慚愧他用錯了語法,冒犯了聽他說話的人的耳朵。根據他所說的話,他等於站在那兒暴露自己,接受旁人的判斷及分類。他使用英語的可悲能力,等於不斷地向這個世界宣示,他不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
艾略特博士在擔任哈佛大學校長1/3世紀之久後曾宣稱:“我認為,在一位淑女或紳士的教育中,隻有一項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確而優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國語言。”
這是一句意義深遠的聲明,值得人們深思。
林肯的律師夥伴賀恩登在蓋茨堡演說的幾年前,曾送了一本巴克爾的演說全集給林肯。林肯讀完了全書,並且記下書中的這句話:“民主就是直接自治,由全民治理,屬於全體人民,由全體人民分享。”
而巴克爾的這句話可能借自韋伯斯,因為韋伯斯在一封寫給海尼的複函中說:“民主政府是為人民而設立的,由人民組成的,對人民負有責任。”韋伯斯則可能借自門羅總統。門羅總統在幾十年前發表過相同的看法。而門羅總統又該感謝誰呢?
在門羅出生的500年前,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在聖經的英譯本前文中說:這本聖經是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而翻譯的。遠在威克利夫之前,在耶穌基督誕生的四百多年前,克萊翁在向古雅典市民發表演說時,也曾談及一位統治者應為“民有、民治及民享”。而克萊翁究竟是從哪位祖先那兒獲得這個觀念的,那已是不能考證的古老往事了。
人們經常都是用自己的語言在說話,但無意識中,很多人都喜歡借用別人所說的話來表示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自我擴大欲在起作用,表示還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見一致。特別表現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麵,就更提高了自己說話的權威性。有時,隻要是名人、權威人士說的話,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顯得意義重大,別具光彩。
古希臘著名的演講家、政治家狄摩西尼斯曾抄寫了曆史學家修西底斯的曆史著作八遍,希望能學會這位曆史學家華現高貴又感人的措辭。結果兩千年後,威爾遜總統為了改進自己的演講風格,又特別去研究狄摩西尼斯的作品。英國著名演講家阿斯奎斯發現,閱讀大哲學家伯萊主教的著作,是對自己最好的訓練。
美國著名的女作家珍妮·赫斯特曾經對我說,她有的時候會把寫好的句子一改再改,通常要改寫50到100次。有一次她特意統計了一下,發現竟然把一個句子改了整整104次。
另一位女作家烏勒坦誠地說:“有時候會花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隻為從一篇即將在報紙聯合刊登的短篇小說刪去一兩個句子。”
美國著名作家大衛的小說裏的每一個詞,都是從能想到的無數的詞中挑選出來的。每一個確定要使用的詞,經過他一絲不苟的判斷,都經得起考驗。他采用“淘汰”的原則,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每一頁,甚至整篇小說,都這樣寫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他希望描述一輛汽車轉彎駛進大門,首先進行煩瑣的敘述,任何細節都不放過,再一一刪除思索出來的這些細節。每刪除一次,他就問自己:“我要描述的情景是不是仍然存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就把剛剛刪除的細節又放回原處,試著刪除其他的細節。如此一一刪減,在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後,呈現在讀者麵前的,就是簡潔而清楚的文字。正因為這樣,他的小說和愛情故事才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
成功的作家都十分重視準確使用語言和準確表達的重要性。我希望借此能夠鼓勵學習演講的人們對語言和文字的運用更有興趣。
第四節 說話要得體
要交際就要說話。說話的技巧實在太重要了,語言就是力量。因此,追求講話的技巧,便成為開放的社會中一個熱門課題。任何人都期望自己成為“很會說話的人”,不希望自己因說話上的缺陷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史密斯教授是位頗有名氣的作家,而且在學院裏非常活躍,設計演說與口才發揮都不錯,他談鋒犀利,語調鏗鏘,演講的才能堪與節目主持人媲美,因此,常被各個學校邀請去發表演講。
可是,他在某一院校的演講卻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呢?原來,該校的女生較多,可是密斯教授在該校對女學生進行演講時。竟然提到婦女學生讀的書,不外乎一些愛情小說和生活雜誌,很難找到一些具有學術性的讀物。這不等於說:你們是一群沒用的家夥嗎?不論史密斯教授演講的主要內容有多精彩,有了這種不得體的論斷,又如何能引起女學生的認同感呢?可見,說話得體至關重要。
有一位拳擊選手,拳術精妙,卻不善於言語,甚至因此而影響了他的知名度。有一次,拳擊手參賽時膝蓋受了傷,當時他沒有拖延時間,立即要求停止比賽,他說:“我膝蓋的傷還不至於到不能比賽的程度,但為了不影響觀眾看比賽的興致,還是要求停賽為好。”
在這之前,他並不是一個很得人緣的人,他這次為了顧全大局,請求停賽的確是恰當的言辭,因而深深地感動了大家使大家對他有了極佳的印象。
可見,說話技巧的另一方麵還表現在打動人心上,這位拳擊手用一句叩人心扉的話改變了觀眾對自己的不良印象,真可謂是一鳴驚人。
第五節 為你的演講潤色
最後,我們整體地對演講具體地分析一下。當你寫好了一篇演講稿,但在發表之前還是有工作要做。公眾演講家、演講顧問博瑞克弗瑞普給出了6條建議,以確保你在家中有效地演練。
把草稿通讀一遍,看它是否符合以下幾點:
在你列出每一個觀點之前,問問自己:誰會喜歡它?如果你認為不會有人喜歡的話,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把它刪掉了;你準備的材料切合你的主題思想嗎?是否一直都圍繞著主題?如果你發現自己跑題了,還是趕快把它刪掉吧;你準備的東西有多餘的嗎?或者你已經把它說了三遍了,或者它是一些陳詞濫調,那麼把這些沒用的東西通通刪掉吧。隻有簡明扼要的東西才不會讓人覺得乏味,你舉的事例是否強而有力而且富有感染力?如果不是,趕緊換掉。
你與聽眾之間的聯係是要把他們拉進你的演講中。如果你的主題是有關財政的,你可以說:“我們都為現在的經濟而痛心,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比以前更節省的原因。你當然想不花一分錢得到一些東西,甚至是所有的東西!有時我想節省出10%的收入,但我知道如果想讓自己生活的更好,就是1%也是很重要的。而這1%就正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區別。”這樣,就把聽眾拉進了你的演講。
漫畫家傑瑞伽德一次在耶魯公開的演講:“……著名的教師,畢業的學長,不同膚色的人們,不同地位的人們:麵對挑戰,鼠目寸光的人看外表,有深遠洞察力的人看全部……”伽德幽默地諷刺了當時的政治,但是如果你沒有用內涵深刻的語言,很可能會冒犯並失去一部分聽眾。最安全(並且有禮貌)的事就是按照人們喜歡的來稱呼他們。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政治性。
如果你已經寫好了演講稿,現在就開始來練習它,可能你會覺得這很麻煩,但最終你會對所付出的努力而感到高興。大聲地念出你的稿子,在磁帶裏錄上你要演講的東西,這樣可以調整、改正一些問題。直至滿意。接著來做第二步:把你的錄音帶回放,把重複使用的詞標記出來,像是“啊”或“呃”。反複修改,直到你的演講夠滿意夠優秀為止。
即使你在準備演講稿時遇到了極大的麻煩,也還是不能照本宣科!因為沒有什麼會比這樣更快地讓聽眾睡著了。你應該直接、自然地麵對聽眾,保持眼神的交流。秘訣是準備簡單的演講筆記,字體要醒目,以便在你演講的過程中快速地掃描。在講台上放一個簡易手表,這樣便於掌握時間,把握速度,增減內容,讓你準時地結束演講。
詢問一兩個有見解的人,或者是找一個聽眾來練習演講,清楚地表明你需要建設性的批評,而不是隻有表揚。他們明白你講的東西嗎?你講的東西有連貫性和邏輯性嗎?他們認為你講的快還是慢?根據他們的意見來修改演講。
現在你差不多準備好演講了。但你要寫的東西都完成了嗎?不,寫出你自己的導論,把稿子打印出副本。即使你做的是免費的演講,也應該要求主持人正確地宣讀你和你公司的名字,並告訴人們怎樣與你聯係。你要吸引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不能用一個漫不經心或是半開玩笑的介紹人。
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確定應該怎樣介紹自己,用你的個人簡曆作為指南,並使它們切合你的主題。如果你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或是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就讓介紹人把它說出來。如果你正站在講台上,向介紹人解釋說在他離開之前,你將繼續留在台上,主持人就會在聽眾停止鼓掌前離開講台。這樣,你就是講台的中心人物了。
第六節 有助演講的自然記憶
我們這裏所稱的“自然記憶法則”,其實並不複雜,它一共隻有3項,每一個所謂的“記憶係統”,都是以它們為基礎的。簡單地講,這3項是指印象、重複和聯想。
(1)提高記憶的第一原則——印象
對於想要記憶的事物,要獲得深刻、生動而且持久的印象。要達到這個目的,你就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羅斯福總統就有這驚人的記憶力,這給所有見過他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能力,主要是因為他將自己要記住的東西深深刻在腦海裏麵了。他的這種能力,是通過堅強的意誌訓練出來的。這令他即使在最混亂的情況下也能夠集中精神。1912年,在芝加哥舉行會議期間,他的總部就設在國會大廈。群眾湧向街道,揮舞著旗幟,高呼:“我們要西奧多!我們要西奧多!”
群眾的呼喊聲,樂隊的奏樂聲,進進出出的政治家,匆匆召開的會議,各種密謀和磋商,整個場麵混亂而又嘈雜。如果是普通人的話,他可能早就被弄得心煩意亂了。但是羅斯福卻依然悠閑地坐在他房間的搖椅上,全然不顧會場外的混亂與嘈雜,專心閱讀著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作品。
有一次,羅斯福在巴西旅行,每天傍晚到達宿營地,他就立即在大樹底下找一個幹燥處,取出一張露營用的小凳子,開始閱讀隨身攜帶的一本由英國曆史學家吉本寫的《羅馬帝國興亡錄》,並且立刻沉迷於書中,完全忘掉了滂沱大雨、營區的嘈雜聲以及熱帶雨林區發出的異樣聲響。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安心讀書,難怪他能夠牢牢記住讀過的內容了。
在5分鍾內全神貫注地集中注意力,會比你在精神模糊時胡思亂想好幾天產生更好的記憶效果。
亨利·華德·畢秋寫道:“激情奔放的一個小時,勝過稀裏糊塗的度過無數歲月。”
每年賺取數百萬美元的貝泰鋼鐵公司老板大吉尼·格瑞斯鳩曾經說過如下意味深長的話:“我一生當中學會的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就是集中精神,注意我手中目前的工作。並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每天皆奉行不渝。”
這就是記憶力所產生的力量與秘訣。
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發現,他的27名助理研究員每天都來往於新澤西州門羅公園內,這是一條從他的電燈工廠通往主要實驗室的固定路線。他們一連走了6個月之久。
在這條路旁邊長有一顆櫻桃樹。有意思的是,有一次,當他詢問這些員工是不是見到過它時,這27個人竟然沒有一個注意到這棵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