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WZnn、ZZnn基因型值為0時表示半致死濃度LC50為5.00,N值為1.4,Z+為0.2,由於抗對感為不完全顯性,所以賦Nn為2.1,Z+Z值為0.3,則♀、♂個體各種基因型和基因型理論值。
2. 假設的理論驗證
用抗性材料NN(R)和感性材料306(S)組配成R、S、F1、F2,回交等14個組合攻毒,計算各種組合的LC50值,與理論值比較。
(二) 近等基因係、F2群體的構建方法
在上述基本假設和驗證的基礎上,對常染色體上有主基因、性Z染色體上有修飾基因的偏父遺傳現象,如何構建近等位基因係、F2群體尋找抗性連鎖分子標記提出如下設計方案:
1. 近等基因係的構建
建立常染色體上含有主效基因的近等基因係,這類近等基因係的建立其交配形式。
2. 近等基因係評估
試驗中所選的500對10個堿基的隨機引物有461個在抗NPV品種NB、敏感品種306及其近等基因係BC9中有擴增產物,分別擴增了1953、2002和2036個條帶,條帶大小在0.2~4.0kb之間。其中398個引物在抗NPV品種NB和BC9 F2近等基因係中擴增產物帶型完全相同。63個引物多次試驗後證實在3個群體的混合DNA中擴增出現了多態性,且該RAPD結果有很好的重複性。
在306和NB兩個品種之間有295個擴增的差異條帶,在NB和近等基因係BC9之間有287個條帶差異,而在BC9與輪回親本306之間隻有93個條帶差異。也就是說306與NB、BC9與NB之間的差異占各自總數的7.46% 和7.19%,而BC9與306之間隻有2.30% 的差異。這些數據和擴增的帶型顯示,感性306品係和近等基因係BC9的基因組序列的相似性(97.7%)要高於306與高抗NB(92.54%)或BC9與高抗NB品係(92.81%)之間的相似性。
回交到第6代後,從理論上講其主要性狀已和輪回親本趨於一致,但帶有抗性基因,再自交一代可達WZNN和ZZNN基因型的純合個體。
建立常染色體上含有主效基因以及性Z染色體修飾基因的近等基因係(Z+Z+NN),這種近等基因係的建立及交配方式應按下列形式才能獲得。
這種交配方式與上述不同的主要點在於:輪回親本隻能作母本而回交後代隻能作父本並攻毒篩選出Z+ZNn的個體♂。這樣回交後代的雌、雄基因型分布概率是不變的。回交到第6代後攻毒篩選出Z+ZNn和W Z+Nn,自交可獲得含有Z+Z+NN、W Z+NN近等基因係。
隻建立含有性Z染色體上修飾基因的近等基因係(Z+Z+),其交配方式與上述兩種交配形式不一樣。
實際上這種交配方式隻是在F1時改用F1代雌性個體(基因型為WZ+nn)與輪回親本ZZnn回交獲得BC1,其後交配相同。在BC6中選出Z+Znn和WZ+nn個體自交可獲得Z+Z+nn、WZ+nn近等基因係。
3. F2群體尋找分子標記的構建
R×S正交分離形式:這種用抗性個體WZ+NN與感性個體ZZnn交配的形式。
這種群體中有WZ+NN、Z+ZNN個體,但無Z+Z+NN個體。因此這種交配方式尋找分子標記不適宜。
S×R 反交分離形式:與上述交配方式相反。它是用感病雌性個體WZnn與抗病雄性個體Z+Z+NN交配。其分離群體也不同。
二、遺傳規律研究新進展
筆者實驗室對抗性品係NB采用蛾區半分法選育,獲得抗性純合的新品係組配遺傳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闡明了家蠶的病毒抗性遺傳規律。利用抗性親本NB和感性親本306進行單蛾區雜交構建BC1代(NB×306)×306、(306×NB)×306和(NB×306)F2、(306×NB)F2代群體。然後進行病毒的口添實驗來觀察BC1代和F2代群體的分離比(表619,表6110),並運用SPSS軟件進行卡方檢驗分析。由結果我們可以看出BC1代中死亡和存活的個體數比例接近1∶1,符合孟德爾遺傳學中單基因性狀控製的分離定律,而且在F2代中我們可以看出死亡和存活的家蠶也基本滿足1∶3的比例,符合孟德爾遺傳學中單基因控製的自由組合定律。證明了家蠶對核型多角體病毒的抵抗是由顯性單基因控製的。這個結果說明早期的遺傳實驗材料所用的抗性親本是一個混雜群體,它對BmNPV抗性基因不是同質型的。因此,過去的實驗者研究BmNPV抗性遺傳規律結論不一致,可能就是實驗材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