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們要講的兩位主人公就是很好的敬業榜樣,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青年誌願者馮艾;2000年8月,馮艾從複旦大學本科畢業後,參加扶貧接力計劃,來到寧夏西吉縣支教。西吉是全國聞名的國家級貧困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春季沙塵滿天,夏季酷日當頭,秋季狂風亂作,冬季天寒地凍,尤其是嚴重幹旱導致生活用水匱乏,被聯合國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馮艾所在學校條件非常簡陋: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土坯房,是兩名支教老師的宿舍、辦公室兼廚房,一張從教室搬來的課桌,一個煙道煤爐,兩張鋪板搭成的床,少許廚具、雜物,加上一盞昏黃的燈,構成了她的全部家當。馮艾不畏艱苦、迎難而上,很快就掌握了在當地生活的基本技能,沒有水就像老鄉一樣走幾裏山路去挑,沒有暖氣就向當地人學燒炕,要生火做飯就跟老大媽學架煤爐、手工製麵等。課餘時間,她多次深入老鄉家中,了解風俗禮儀,掌握方言土語,為進行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當馮艾第一次手執教鞭走上講台時,才深切體會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滋味:圖書室裏隻有幾冊破舊的被淘汰的教學參考書,英語課沒有錄音機和磁帶,地理課缺少地球儀和掛圖,理化課沒有實驗器具,體育課隻能全班四十多個人搶一個籃球,而在期中考試時得兩三個人蹲在地上晝夜不停印考卷。限於這種情況,很多教學計劃都不能有效開展,馮艾急得茶不思飯不想,整天同支教隊員商量辦法,通過發信件、打電話、自編簡報向母校、向社會各界求援。在她們的多方爭取下,一批批援助的教學物資運到學校,有效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學校還受贈了二十多台嶄新的電腦和無線上網設備,使貧困的學校一下子成了全縣第一個“上網學校”。
2003年6月,得知團中央、教育部招募大學生誌願者赴西部服務的消息,作為在讀碩士研究生的馮艾毅然決定報名參加。2003年9月,她來到了海拔超過3200米的彝寨——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戰河鄉的戰河中學。學校條件艱苦,師生住的都是木板房;學生基礎差,上初一了還寫錯自己的名字,並問她“因特網”是用來打魚的還是捉鳥的。學校安排馮艾教初二語文和初一曆史,每周差不多三十節課,沒有周末,一個月連續工作二十八天。整天就是備課、教書、改作業,一天下來,累得骨頭都要散架了,連洗澡的時間都沒有。在馮艾的不懈努力下,學生們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學生們的學習自覺性不斷提高,成績也直線上升。為了解決當地孩子的讀書問題,馮艾多方奔走。在她的努力下,戰河中學的“希望圖書室”建立起來了,投資20萬元的學生宿舍樓也拔地而起……
2004年1月,馮艾被團中央授予2003年度中國青年誌願服務金獎獎章,被評為2003年度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誌願者。
敬業榜樣許振超;許振超,青島港的吊車司機,他隻有初中文憑,卻自學成才,成為青島港有名的橋吊專家。他帶領振超團隊先後八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創出了震驚世界航運界的“振超效率”和名揚四海的“振超精神”。
下麵,我們就通過人民網記者李麗輝、宋學春所采寫的新聞報道《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來學習許振超同誌的敬業事跡。
1974年,初中畢業的許振超到青島港當了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他的工作是操作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經過勤學苦練,許振超七天就學會了,在一起學習的工人中第一個獨立操作。但是,會開容易開好難。開好門機,要求的是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而新手許振超還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
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歇著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後,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是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
一次,許振超進行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餘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鬥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一鉤清”。許振超的活幹淨利索,裝卸工人們的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願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鑽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於是,他戴上測試表反複測試,終於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橋吊一小時吊十四五個箱子,改革後能吊近二十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四分之一。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於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這麼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貨物也不安全,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