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敬業人生幸福的基本要求(1 / 3)

(一)什麼是敬業?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叫敬業嗎?

我們先來讀一個故事。

一位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們對於同一個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建築工人進行訪問。

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都特別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資。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您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在這裏接受上帝的愛,心中就會激動不已,也就不感到勞累了。”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工作環境,三個工人卻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不同的工作態度會給這三位工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心理學家做出了這樣的分析:

第一位工人,是無可救藥的人。在不久的將來,他可能不會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顧,甚至可能成為工作的棄兒。

第二位工人,是對工作沒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人。他們抱著為薪水而工作的態度,為了工作而工作。他們難以依賴,不能委以重任。

第三位工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愛崗敬業”四個大字。愛崗敬業的人會把工作視為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能激發他的個人使命感和認識到生存的價值。因為隻有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時候,人才會迸發出持久強大的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服務於社會。

第三個工人所展現出的工作態度,就叫敬業。我們的父母,每天都認真地工作,這叫敬業。作為學生,我們每天努力地學習,認真地完成各種功課,這也叫敬業。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一生幸福,但我們應該明白,幸福應該是建立在自己的勞動之上的。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就必須敬業,從職業中獲得生活所需,獲得價值感和幸福感。

(二)敬業是每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習能取得好成績,但好成績來自哪裏?等到我們畢業以後走上工作崗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事業成功,但事業成功來自哪裏?

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夢見稻子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像掃把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成一串串。那樣大家就不會挨餓了。”這是袁隆平年輕時的夢想。為了這一夢想,他一頭紮進農田,堅持了四十多年。現在,年過七旬的袁隆平院士仍然每天去稻田裏觀察他的水稻,這是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社會穩定和營養衛生條件的提升,我國的人口迅速增長。在中國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吃飯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可耕地麵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成為農業科學麵臨的一個重大的難題。

其實,早在袁隆平之前,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就進行了水稻雜交的試驗,但都失敗了。中國的農業科學家決心要攻克這一世界難題,開始了水稻雜交的研究。

袁隆平成為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帶頭人,他和他的助手們開始了艱苦的水稻雜交試驗。要進行試驗,首先就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可是這種植株找到的幾率非常小,他辛辛苦苦地找了幾年也沒有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6月,他在一塊稻田裏終於意外地發現了一株。之後,他又擴大麵積不斷尋找,在一萬四千個稻穗中找到了六株。這一巨大的成功使我國的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水稻單產量和總產量躍升了一個大台階。

中國的驕傲;今天,我國的水稻種植麵積中,大約有一半是采用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產品,每年生產的水稻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2004年,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項目不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育種方麵提前一年實現了畝產超過800公斤的目標。雜交水稻不僅養活了中國人,世界上還有二十多個國家也在推廣雜交水稻,這項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視為解決糧食短缺的一項戰略計劃,袁隆平就是首席顧問。

這就是被西方媒體譽為“東方魔稻”的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袁隆平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其對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2014年他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袁隆平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三)敬業是我們將來貢獻社會的最好方式;我們每個人既是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的,也是在祖國寬廣的胸懷中長大的,祖國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們,而我們也要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回報她,讓她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強,而敬業就是我們回報祖國回報社會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