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校注】
案《講記》:“世人心性既然本來清淨,為什麼會隨世間染淨緣,造成有漏善惡行?正因隨緣造善惡行,反而障蔽本性清淨不得開顯。”《講座》:“清淨法身這麼好,又是清淨的,怎麼還可以做惡事,生惡行呢?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因為那些無明煩惱一來,就把自性遮障了。你若用功修行,把無明煩惱掃除了,本來麵目就現了,自性清清淨淨,連動都未動一下。要知道,在這裏清淨是自性,無明煩惱也是自性,掃除無明煩惱的力量也是自性,統統全是你自己。再進一步,法身、報身、化身還是你自己。這個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惡,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簡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隻能善,不能惡,那麼這個自性就不完滿,就不自由,就是一個有缺陷的東西。當然,這是禪宗的講法,大乘圓教是這樣的講法,唯識學家們則不同意,唯識學認為善惡是各有其種子的。”
浮遊:指漫遊。《箋注》:“浮遊,猶言周流也。”
案《講記》:“迷是從心有迷,悟是由心而悟,如沒有心,迷悟皆不可說。如人跌倒,因地而倒,爬起當還從地而起。稱性歸依自性如來,名為真歸依佛。”
案《箋注》:“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釋義】
“什麼叫作清淨法身佛呢?世人自性本來清淨,萬法從自性中生出。思量一切惡事,就產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就產生善行。像這樣一切諸法在自性中,如同天空恒常清澈,日月恒常明亮一樣,但天空中的日月被浮雲覆蓋後,就會變得天上明亮而地下昏暗;忽然遇到大風將雲吹散,則天上地下全都明亮,世間萬象全都顯現出來。世人的本性經常浮遊不定,如同天上的浮雲。諸位善知識。智如同日,慧如同月,智慧是恒常明亮的。如果執著於外境,就被妄念的浮雲所覆蓋,自性就不能得以明亮朗徹。如果遇到善知識,聽聞到真正法要,自己除卻迷惑妄想,使內外明徹,這樣在自性中萬法全都能自然顯現。明心見性之人也是一樣,這就叫作清淨法身佛。諸位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就是歸依真正的佛。自歸依,就是除卻自性中那些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的不善之行。經常自見自己所犯的過失,不去講說他人的好壞,就是自歸依。常須以謙下之心,普遍行持恭敬,使得見性通達,更沒有任何滯礙,這就是自歸依。”
【原文】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校注】
“闇”,原作“暗”,據《徑山藏》、增上本、大穀本改。
案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九《入法界品》:“譬如明燈入大闇室,悉能照除一切闇冥。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心闇室,於無量劫積集癡闇悉能除滅,具足菩薩明淨智慧。”
案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實性:指真實之體性。《解義》:“實性者,真實不虛之謂。”
恒沙:指恒河沙,比喻數量極多。《箋注》:“恒沙,恒河中之沙數也,以喻數量之多。”
此段與下段,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順序前後顛倒。
【釋義】
“什麼叫作圓滿報身呢?譬如一盞明燈能夠破除千年的黑暗,一念智慧能夠滅除萬年的愚癡。不要思量以前,因為過去的事情已經不可挽回;要常思量以後,念念圓滿明了,自見本性。善惡雖然不同,但本性卻無分別;無分別之本性,就叫作實性。在實性之中,不染著善惡,這就叫作圓滿報身佛。自性生起一念惡,就能滅掉萬劫的善因;自性生起一念善,就能使得猶如恒河中沙子那麼多的惡全部除盡。直到無上菩提,念念都自見本性,不喪失本來淨念,就叫作報身。”
【原文】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校注】
案《解義》:“所謂境隨心轉,即此理也。”
上界:指天界。《箋注》:“上界,指諸天。”
下方:指三惡道。《箋注》:“下方,指三塗。”
案《講座》:“你念頭一起,東想西想、天南海北,過去、現在、未來,十方都想遍了,那就是千百億化身啊。你想,幾十年來,大家從早到晚,所作所為,有好多念頭啊!可以說有恒河沙數那麼多吧。這些念頭不是別的,全是你自己。”
【釋義】
“什麼叫作千百億化身呢?如果不思量萬法,自性本如虛空;一念思量,叫作變化。思量惡事,就變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就變化為天堂。毒害變化為龍蛇,慈悲變化為菩薩;智慧變化為天界,愚癡變化為惡道。自性的變化確實很多,但迷惑之人不能夠省察覺知,念念生起惡心,常行於惡道;如果能回轉生一念善心,智慧即可生起,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
【原文】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銷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麵千裏,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校注】
“法身本具”,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作“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無。
“舍宅”,大穀本、真樸本、金陵本作“宅舍”。
“誦”,《徑山藏》、增上本作“師”。
案敦煌本雲:“亦名《滅罪頌》。”
“三”,大穀本作“二”。
三惡:指由心中三毒而感召三惡道之果報。《箋注》:“貪、瞋、癡三毒,又雲三惡。或雲種惡、現前惡、不返惡,謂之三惡。又欲、恚、害,謂之三惡覺。又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惡道。”
案《訊釋》:“布施、供養豈不是人天小果邪?心中三惡,不自懺悔,縱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得福雖多,終成有漏。然而古人亦有言曰:‘先須作福,福至心靈。’而契機悟性,蓋亦有在於此矣。何也?夫心既靈矣,顧有機之不能契,而性之不能悟邪。”
案《箋注》:“有因必有果,造福善力強,先報其善。不善業仍在,終當報也,故雲‘罪還在’。”
“各”,《徑山藏》、《頻伽藏》、增上本作“名”。
案《箋注》:“心中既無罪緣,灑灑落落,是真懺悔。”
案《箋注》:“學道即觀自性。觀自性者,即是佛一類,故雲‘同一類’。”
“惟”,真樸本、金陵本作“唯”。
案《箋注》:“心佛眾生本無差別,為心迷故,眾生不能與佛同。今有此祖祖相傳之頓法,苟能見性,則時時在覺無迷。佛覺、眾生覺,故‘同一體’。”
悠悠:指悠閑自在。《箋注》:“莫悠悠者,言不可閑暇也。”
一世休:指死亡。《箋注》:“前念、今念已過去,後念忽絕,言已死也,故曰‘一世休’。休,終止也。”《解義》:“人命無常疾於暴流,最後一念忽然中斷,則死此生彼而一世休矣。”
案東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裏,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釋義】
“諸位善知識。法身是本來具足的;念念自性自見,就是報身佛;從報身進而思量,就是化身佛。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性功德,就是真正歸依。皮肉構成色身,色身就如同舍宅,不能稱為歸依處。隻要悟得自性三身,就是認識自性佛。我有一首《無相頌》,如果能夠讀誦受持,當下令你們累劫積下迷惑罪業一時全都銷滅。”《無相頌》的內容是:
迷惑之人隻修福德而不修行佛道,
隻認為修世間福德便是修行佛道,
雖然布施供養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但心中從一開始就造下三惡果報。
打算用今生所修福德來滅除罪業,
後世雖能得福德但罪業仍然存在,
隻能向心中除去造罪的各種因緣,
各自在自性中真誠懺悔所作罪業。
忽然覺悟大乘佛法真正懺悔之理,
就能除去邪見修行正法即刻無罪。
修學佛道要恒常於自性之中觀察,
這就能與一切諸佛同屬一類境界。
我的曆代祖師所傳這個頓教法門,
普願眾生能見自心性為同一本體。
如果想在未來求得如來清淨法身,
就要遠離各種法相於自心中洗練。
努力自見心性不要悠悠荒廢此生,
下一個念頭忽然斷絕此生就休矣。
如果想悟大乘法義而得明心見性,
就必須虔誠恭敬合掌而至心求索。
惠能說道:“諸位善知識。你們都要讀誦持取這個偈頌,依照偈頌中內容修行,當下就能見性。你們雖然平時天各一方,離我都很遙遠,但若能誦持我說的偈頌,就如同你們經常在我身邊一樣。你們對於此偈頌不能當下開悟,就算現在與我對麵而坐也如同相隔千裏,又何必辛勤從遠方來聚會於此呢。大家珍重!好自散去。”在座大眾聽完惠能說法之後,沒有不開悟的,全都心生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