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切記交往中莫害羞(1 / 3)

在生活中,有些人總表現得很拘謹、不安、沉默、粗魯。事實上,並不是他們自己故意不講禮貌,隻是因為害羞的緣故。日耳曼民族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害羞。因而有人稱之為“英國病”,其實,北歐國家的民族大多都有這個特征,隻是表現時有不同的程度罷了。

當然,平常英國人出遊時並不會表現出這種羞澀的性格。但他們的態度或許會比較生硬,行為不夠敏捷和優雅,他們總是顯得有些不自然。而且他們同情之心也不夠強烈和豐富。即便在他們勃然大怒時,粗魯中仍帶些羞怯。

法國人一般舉止都比較優雅,擅長社交活動,他們就很難理解英國人這種性格。因此,他們把英國人的羞澀和膽小當成笑柄,作為最滑稽、最有趣的漫畫素材。喬治·桑德就認為,阿爾比恩(即英格蘭)民族之所以呆板僵硬,無非就是他們擁有不列顛的氣質,因而他們不管處於何地,都會十分茫然,缺乏生機。“無論英國人走到哪裏,他們都如不怕貓的老鼠一樣,周圍的環境根本不會對他們起到任何作用。”

從整體看來,法國人和愛爾蘭人在為人處世方麵,要比英國人、德國人和美國人強得多。法國人非常講究待人接物時的禮儀,這在他們身上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習俗。雖然法國人的社交能力很強,但缺少自主性,而日耳曼民族則恰恰相反。法國人的健談和豪爽,使他們不甘於寂寞。他們喜歡社交活動,善於辭令,在日常生活中能同別人友好、隨和地交往。

德國人不善言辭,往往顯得有些呆板、僵硬、羞澀和笨拙。當然,他們之中也有些表現得開朗、活潑、愉快,隻是這些並不能表示他們就真正擁有了優秀的品行。在他們善良、優雅的外殼裏,很可能就隱藏著一顆惟利是圖、冷漠無情的心。舉止優雅的人,實際上也許是十分卑微淺陋的。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形容這類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坦誠、優雅與生硬、遲鈍,哪一種人更受歡迎呢?答案是十分明確的,無論在社交場合、日常生活或是匆匆地邂逅中,人們都願同前者來往。但哪一種人更能成為好朋友,更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呢?這就得另當別論了。

不過,被法國人稱為笨拙的“盎格魯”人的英國人,天性冷漠、遲鈍,剛開始時可能確實不好相處。因為他們就像吃了鐵杆似的,沉默無語。他們的害羞讓人很難接近。但他們生硬的態度卻不意味著傲慢無禮,一切都隻是因為他們過於羞怯罷了。盡管英國人一直都在努力克服這種心理,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看到文人們描繪笨拙滑稽的英國人時,我們就不應該大驚小怪了,否則英國人會感覺自己就像小醜一樣,羞於見人。

如果碰在一起的兩個人都是內向、靦腆的類型,就好比兩根冰柱,沒有任何熱情和溫度,隻有寒氣沁人心骨。在旅行的途中,他們會各自轉身,走向不同的客車,即便是共處一室,他們也仍會背對著背,從不搭理對方,害羞的英國人習慣在火車中尋找單獨的空間,一切安頓下來後,他們就不希望有人來打擾,那樣會影響他愉快的心情。相同地,去餐廳吃飯時,他們仍會選個無人共享的座位,但是,餐廳的每個角落裏都會擠滿人。這種行為就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英國人總是不善交際。

經過細心地觀察,荷爾普斯先生寫道:“那些信仰仁慈的教徒們,會在朝覲國王時表現得局促不安。他們的舉措會讓人感覺神經兮兮的。”其實這樣的語句更適合形容英國人的交際能力。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些英國人仍顯得過於謙遜、拘謹。在《政治家》這本書,亨利·泰利也描寫了同樣的感受,既要讓部長們在會麵時“離門近些”,又不能讓采訪者出去。這就要求將“度”控製得很好。如果要向來訪者表示慰問,就得在見麵之後,讓他們在鄰近的房間調整一下情緒。他說:“那些膽怯的人,坐在那兒一言不發、一動不動。想起退出去時還得經過漫長森嚴的走廊,他的心就會‘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兩腳發抖,汗也不敢出了。”

阿爾伯特一世是一個性格溫柔平和、態度慈祥的國王,但是他的身上也有孤僻的影子。他試圖用自己的努力抑製這種靦腆和膽怯,但都沒有實現,他無法控製和戰勝它們。為此,他的傳記作家解釋說:“一個人由於過分害羞造成的怯弱,是需要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才能克服的,當然,這種怯弱或許也會讓人們更具溫和的特征。”

很多馳名國內外的科學家也同這位偉大的國王一樣,與生俱有這種缺陷。牛頓就可以算是他那個時代最害羞、膽怯的人了。他的許多發現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知曉,就是因為他自己不想將之公諸於世。比如二項式原理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發現,也是多年以後才公布的。萬有引力定律也一樣。牛頓告訴科林斯關於解決月球繞地球旋轉的理論問題後,卻不允許科林斯在《哲學會刊》上公開自己的名字。他說:“我知道這樣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我,但我並不希望如此。”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是一個謙遜、靦腆的人。他的表演風格為全世界人民認可和喜愛,但他卻從來沒有親自編輯、修訂或校對過劇本。國外流行的一些莎士比亞的劇本上不同的日期,全是他人偽造的。在自創的劇本裏,他常常扮演的是二、三流的角色。因為他不會刻意地去追求名利,對榮譽也一樣淡泊。當他感到自己的創作激情日益削減,就悄無聲息地主動退出了英國戲劇表演中心——倫敦,那時他不過才40歲左右。之後,他就一直隱居在中部地區的一個小鎮上,我們由此可知,莎士比亞有多麼謙虛和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