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樂觀,讓生活充滿陽光(3 / 3)

聖·弗朗西斯·德沙列斯站在基督教的立場上精辟地闡述了這一問題,他強調:“在基督耶穌麵前,我們必須擁有高貴的品質!”有人問聖徒:“你所說的高貴品質指的是哪些呢?”他回答說:“謙虛謹慎、耐心細致、仁慈寬厚、胸懷寬廣、善解人意、平等待人、心地仁厚、心態樂觀、待人誠摯、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等等諸如此類的品德,都是高貴的品質。美德如同不顯眼的紫羅蘭一樣,不僅具有高潔的心靈,更擁有高雅的品德。如果美德是船,那麼謙虛便是槳。不具備謙虛美德的人,似花朵失去芳香,這樣的花又能博得誰人的喜歡呢?”

他繼續說:“人必有走極端的時候,當自己麵對煩惱、痛苦時,要注意換個角度去想一想。待人處事,不僅要想到他的壞,更要想到他的好,埋怨別人過激言論行為時,要考慮到自己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正如水火不相容,心頭的憤怒肯定能被容忍之心、自我反省所消解。一句貼心的話,一張真誠的臉,都是化解心頭怒火的良藥。豐碩甜美的果實需要仁厚之心培植,心靈真誠使人通身爽快,笑口常開。又有誰擁有實足的把握戰勝如此心地坦然,仁慈寬厚的‘敵人’呢?”

如若將沉重的精神負擔壓在身上而不能克服它們,那麼終有被它壓倒的一天。因此,麵對種種麻煩和痛苦,我們除了勇敢,正視更須妥善加以處理。先前,一個年輕人為一點小事所困,於是寫信求教於伯瑟斯,伯瑟斯對症下藥,一針見血地回複了他。他的這段話無疑成了精神苦惱的人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

伯瑟斯說:“滿懷希望和信心勇敢前進吧!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給了你忠誠的建議。無論發生什麼,都要知難而上!我們必須順應這七彩紛呈,變化萬千的生活。社會時刻在變,人也應隨之改變,成為識時務者的俊傑。善良的人總是給人反複無常或輕浮的印象,但你應該明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隨機應變是人的內在本能。如果一個人老是頑固不化,不懂得拐彎抹角,又怎能去除心中的不快呢?”

“大地哺育了我們,我們不停地與土地打交道,看潮起潮落,花開花謝,世道沉浮,物是人非,這樣一來,人文怎經得起一成不變呢?因而不會變通者老是折磨自己。人生本應追求崇尚高雅的道德情操,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可以適應變化,而是隻能順乎天理進而迎合四季。”

快樂、幸福和耐心不離不棄,耐心是促成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前提。“要想履行自己的職責,必須具備耐心和毅力的內涵。”從前,阿爾弗雷德國王以耐心和快樂著稱,因而“好運總與他相伴”。英國名將馬爾伯勒取得了成功,正是由於他樂觀向上、沉穩而平和的優秀品質。1702年,他寫信給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戈多爾芬說:“讓我戰勝一切的是耐心。”麵對同盟者的壓製與阻礙,他淡淡地說:“既然我們已經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耐心等待是時下我們應該做的。”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滿懷希望。希望是世人共有的遺產,哲人泰勒斯說過:“雖然你已經一無所有,但至少還有希望。”希望令人充滿信心和力量,所以有人把它形容為“窮人的麵包”。希望支撐起人間的偉業。曆史上,偉大的亞曆山大當上了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他把父親的大部分積蓄贈與了朋友。當伯爾迪卡問亞曆山大還留有什麼時,他大聲說:“我把最珍貴的希望留給了自己。”

不管多麼甜美的回憶,相對於希望都成了過眼雲煙,希望孕育著未來,而記憶隻屬於過去。希望是不竭的動力源泉。“成功的事業需要希望之母的嗬護。”人的品格正如火車頭牽引著世界,不斷向前。正如拜倫所說:“一旦與希望失之交臂,我們的前途就隻能是地獄。現在什麼都已不再重要,因為眾人皆知,過去的已經成為過去,它隻能在我們的記憶中浮現,填滿我們的大腦。希望是永存的,我們隻有衝破層層阻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凡此種種,希望,隻有希望,才是真正的動力,推動著我們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