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樂觀,讓生活充滿陽光(2 / 3)

積極工作、吃苦耐勞給人以心地善良與仁慈,那些自私自利、一生隻愛自己的人,注定要成為碌碌無為的懶漢。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曾經談到,他不曾給過那些缺乏熱心的年輕人什麼,原因在於布豐崇尚的是不易獲得的高尚與美好。

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自私自利,尤其對年輕人來說。自私自利之徒往往容易狂熱,他們的心為自我所填滿,容不得他人,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上帝在他們心中就是自己。這種私欲惡性膨脹的人貪得無厭,可以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但他們終會被貪婪所吞噬。

沒有什麼比發牢騷的人更為糟糕的了,他們認為“沒有什麼正常可言。”卻終日無所事事,抱怨隻會令他們更為沉悶無聊,死氣沉沉。打個比方,這些人猶如最差的工人厭惡勞動。社會上隻會抱怨的往往是手腳不勤的人,猶如最壞的輪子總是在不停地吱嘎吱嘎響。

牢騷滿腹日漸成習,這已經成為社會的病態。在心懷妒忌的人眼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成了灰黃的,心術不正的人認為世上一切都是歪的,世界黑白混淆,讓人時刻擔憂煩惱與空虛。英國傳統滑稽木偶劇《潘奇和朱迪》中有個小女孩,當她發現裝滿麥子的玩具絲毫沒有價值和意義時,她說她唯一能去的地方是“尼姑庵”,在那裏,她才能找到自我。現實世界裏也不乏有嚴重病態的成年人。有些人總是以“身體不好”為借口,更有甚者,居然將之視為珍寶。歲月的流逝不能帶走這種病態,相反它會日愈頑固。可能他們隻是希望以這種手段博得旁人的同情,要不他們定能發覺自己在這個世界輕如鴻毛。

生活中的各種小麻煩接踵而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妥善處理。小問題處理不了就會演變為大問題;小麻煩不解決,聽之任之就會轉化為大麻煩。真正的生活煩惱與憂愁,多半是主觀捏造、無中生有、杞人憂天。一旦痛苦降臨,這些瑣碎的煩惱自然灰飛煙滅。

我們之中也有人記下了許多煩惱,並處處加以比較。這樣一來,本應拋棄的東西卻得到了傳承,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痛苦。許多父母對待子女就是陷入了這樣的誤區,原本觸手可及的幸福因而漸漸遠去。慢慢地,他們失去對兒子的控製權,被寵壞了的孩子反過來要控製他們了。春去秋來,巨大的惡果由此產生。經過一個很長的過程,人的心境得以生成。一個長期心情抑鬱、沒有歡樂的人,他的心當然不會感受到幸福、快樂和希望,這樣的心態一旦養成,生活就會變得令人沮喪,使人絕望,有的隻是吹毛求疵、牢騷滿腹,整日傷心落淚,也就沒有同情心了。他總是哀聲歎氣,怨天尤人,用傾斜的眼光看人,總對別人不滿意。他孤僻成性,卻以為別人與他一樣“獨立自主”。他的心一直被各種痛苦和煩惱占據著,他既和他人作對,又為難自己。這種人若想獲得幸福與快樂,當務之急是調整自己的心態。

自私自利的人通常也會顯得斤斤計較,當然也會促成一個人的壞心情。極度的自私會引導人走向錯誤的方向,不可避免的要犯錯誤。縱使自私自利的意識再頑固再執拗,也都可以遏製。讓那些定論者大發議論吧。每個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意誌和行動的權利。一個人思考和行動的方式決定了在這種意識下產生的行動帶給人的是榮耀還是恥辱。如果我們的心胸豁達、樂觀,就能在漆黑的夜晚望見閃爍的星星,一個人具備了健康良好的心,就會思想純潔,行為正派,自覺而堅決地抵製不健康的想法,與邪惡者斷絕一切關係。是堅持錯誤、執迷不悟,還是恍然大悟,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意誌,我們創造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同時我們每個人又都屬於這世界,但這個世界隻屬於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

不可否認,道德家並不能在每件事上都起作用。一日,一位著名的醫生接待了一位內心極為憂鬱的病人,他把病曆放在這位醫生麵前。醫生平靜地說:“你無需看病,隻要爽朗、開懷地大笑一番便可以了,我建議你去看英國著名醜角格裏·馬爾迪的表演。”“但是,我就是格裏·馬爾迪呀!”這位病人痛苦地說。

煩惱總是讓那些煩躁不安、焦慮不已、總不滿足的人們碰到,因此它們是幸福的大敵,是心境祥和的大敵。這些人身上長滿了刺,活生生一群刺蝟,又有誰敢走近他們呢!這種人不懂得如何控製自己的脾氣,為芝麻綠豆大的一點小事而處心積慮,互不相讓,乃至引發暴力衝突。為此,生活失去了意義,幸福和快樂成了擔憂和恐怖的傀儡。他們如光腳行走在荊棘之中,誠惶誠恐、惴惴不安,這就扼殺了他們原本美好的生活。理查·德夏普說過:“盡管有些小麻煩不值得一提,卻如一根頭發就能令一部大型機器停止運動一樣,帶給人極大的痛苦,快樂的秘密無非是對日常生活的小麻煩置之不理,主動尋找生活的樂趣。日子久了,好心情自然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