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當地民采活動普遍,在淺部多處發現大小不等的礦(化)體或礦化體顯示,遺留的采坑、采硐或廢石堆可作為找礦的又一重要標誌。

5.已發現的礦脈或礦化體,往往成群成帶出現,因此已知礦脈或礦化體既是找礦的直接標誌,也是尋找相同的構造條件下產狀相似的其它未知礦脈或礦化體的簡接標誌。

6.具有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金及相關元素的化探異常是找礦的有效標誌。其異常位置與展布形態,有時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含礦構造與礦(化)體的範圍規模。

第二節預測區劃分原則及類別

一、預測區劃分原則

(1)預測區中是否有已知的金礦床,礦(化)點的密集程度如何;

(2)成礦地質條件的有利程度;

(3)化探異常的強度如何;

(4)區內地質工作程度。

二、預測區類別

在取得對本區成礦控礦規律認識的基礎上,依據上述原則,將預測區劃分為三類。

預測區:是指具有重要工業類型金礦床,礦點集中,礦化現象顯著;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化探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地區。此類地區可供優先安排普查勘探工作。

預測區:係礦化現象明顯,有礦點、礦化點分布;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有化探異常存在。可考慮安排較大比例尺綜合普查找礦工作的地區。

類預測區:為具備較好成礦地質條件,礦化現象一般,地質研究程度較低,值得進一步工作探索的地區。

第三節成礦預測區分析

根據上節所述預測區類別劃分的條件,我們在崎峰茶一琉璃廟地區,共圈出預測區1個,即得田溝一小冰溝預測區;預測區各2個,分細為大北灣預測區、大太平溝一大駱駝溝預測區和西台子預測區、孫胡溝預測區。考慮到有關生產部門找礦的具體利益,書內省略了本地區的成礦預測圖。

一、得田溝一小冰溝預測區

該區南起小冰溝東南邊山梁,北到下大冰溝,西北側與東側分別以斷裂為界,麵積約化,其中心部位距崎峰茶東北約1.5KM。

1.預測依據

(1)預測區位於北東向崎峰茶斷裂與其低級別低序次的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韌-脆性斷裂的交彙部位,是形變相變最強烈區段。

(2)區內出露岩石為太古宙角閃岩相變質岩斜長角閃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長英質片麻岩等,局部混合岩化。

(3)燕山期正長斑岩脈與二長斑岩脈廣泛發育,探礦工程中還見及少量閃長玢岩脈與變輝長輝綠岩脈;南側有據物化探資料推斷的大北灣隱伏岩株。

(4)區內礦化與圍岩蝕變現象顯著,石英脈與多金屬硫化物發育,並已發現得田溝金礦床和裏溝1號、5號等金礦體。

(5)有金的化探異常,異常中心金的豐度高。

(6)民采活動遍及全區。

2.找礦前景分析及建議

據北京市地礦局101隊勘探資料,得田溝金礦床2號主礦體東西兩側和南邊尚無工程控製,礦體延伸(深)都還未封閉,且自東部向南西,礦體有增厚的變化趨勢,此說明得田溝金礦床有進一步擴大的前景。因此,進一步實施工程控製,查明礦體實際規模,以求得新增儲量,不失為既現實又收效快的找礦工作。

預測區內的1號、5號礦體,目前不論其規模還是礦化富集程度,僅次於得田溝的2號礦體。它們分別受近南北向含礦構造控製,沿走向和傾向有明顯的膨縮現象,在小冰溝一帶局部厚度可達1叨左右。此南北向含礦構造,特別是具有明顯的壓扭性特點,而壓扭性斷裂往往延深比較大,因此深部應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目前深部情況知之甚少,開展深部探礦工作實屬必要,特別是裏溝至小冰溝區段應首先予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