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者按(1 / 1)

步入佛門之人都知道般若的重要性,我們學佛念佛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在尋求一種出世的智慧,它是通往解脫之路的有力基石,但它在很多時候是你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好似“道可道,非常道”一樣地令人難以企及,然而,他實際上又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身邊,就看我們怎樣去發現、去捕捉、去挖掘這個在一瞬間就能改變我們生命質量的摩尼之寶,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平平常常地顯現,而我們,又該怎樣在由學佛至信佛,至作佛的道路上一路開啟我們自身的這個無上寶藏,直至成佛呢?

2011年,六祖寺方丈大願法師在上海居士林圍繞“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個主題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作了一係列開示。

顧名思義,要想求得解脫之路,必須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法無定法,般若的求得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正是所謂的殊連同歸,無論哪一種宗派,都是不同根機的人求法的工具,本篇中舉出的幾個公隸給我們的最基本的啟示就是:因果不虛,輪回不爽。轉化妄念,見地透徹是為般若,淨土法門的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在成就無上菩提,就是在開佛知見,明白了自己的心,成就它的清淨,在這個過程中覺醒才能與這句萬德洪名相應,圓滿身語意三種功德,幫助我們走上解脫之路。

“學習看見我的心”,這是法師反複強調的,萬法唯心造,一顆心可以改變你的整個世界,它充斥著煩惱,你就會在煩惱中斷送自己的人生;它充滿愛,你就會被愛包圍。道理淺顯,哲理甚深,有時候般若就蘊含在看似簡單的世相之中,如果你足夠智慧就會在這部書中讀出你精彩的人生。

首先我們共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能夠速速地從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脫出來,從輪回的大夢之中覺醒過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有緣能夠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共同來探討佛法。

中午的時候聽白駿副總幹事介紹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緣起,創建的曆史非常久,而且曆史上是佛教淨業社,此次又正在舉辦念佛七、淨七,所以我們今天還是講淨土法門,《華嚴經》上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那麼以大願所知的佛法大海之中的一滴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作為法供養,向諸位請教。我想題目還是講“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我們大家都知道,永明延壽大師是禪宗裏麵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祖師,有著過《宗鏡錄》一百卷,並且又在倡導淨土念佛法門。我們都知道永明延壽大師的《禪淨四料簡》:“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但是到了當下,到了現在,我們一萬個人念佛能夠真正超出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大概一萬人之中隻有兩三個人而已。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難以真正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主要還是因為沒有真正地把握“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雖然是口念阿彌陀佛,但是內心還是“妄念紛飛”,所以我們怎樣才能夠“萬修萬人去”呢?這是我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和分享的主題。

中國淨土宗的十一祖徹悟夢東禪師有過一段精辟的開示說:“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一言以蔽之,不出悟修二門。悟門以明心為要,修門以淨心為要,明心之法無過於念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麵說:“若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

“淨心之法,亦無過於念佛。”古德雲:“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夢東禪師這段開示其實就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量法門其實歸納起來就是兩類:悟門和修門。或者我們從教下來說也就是“信解行證”,或者說“教理行果”。解門就是悟門,行門就是修門。

悟門以明心為要,就是我們要成就,見地上要透脫,要能夠開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成就一顆明白的心,整個的佛法都是圍繞“轉迷成悟”來展開的,如何讓我們將這顆無量劫以來流轉生死、迷昧的心,讓它能夠大徹大悟,這個是見地上的悟門。

行持上的就是修門,成就清淨心,實際上也就是成就一顆明白的心和成就清淨心,這個是一切法的修持啊。

更簡單的,用一個比方來說,就是“見地”與“行持”,好像我們去一個地方,眼睛要明亮,看的這個目標才不會偏離,這個就是見地要高遠。然後我們的腳還要有力,腳沒有力的話,眼睛看到那個地方,也走不去呀,所以腳還要有力,這是“行持”。

所以見地上來說是成就明白的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其實淨土法門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當下能夠開示悟人佛之知見的法。行持來說,就是要成就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