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的文學地圖》序(1 / 1)

對於想法很多的人來說,當教師是最佳選擇。因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製,你的許多“奇思妙想”注定無法落到實處;若選擇在課堂上“自由揮灑”帶“示範表演”,比嚴謹的學術論文更能吸引求知欲極強的年輕學子。若幹年後,撒下的種子終於開花結果,而且比你當初預想的還要燦爛。那時候,你一麵慨歎“後生可畏”,一麵感覺“與有榮焉”。

從隨筆《“北京學”》(1994)到北大課程“北京文化研究”(2000),再到主持“北京: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主編“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叢書(2009),十幾年來,我確實一直在關注都市建設、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書寫,隻可惜興趣過於廣泛,除了區區一冊《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外,沒有更多值得誇耀的成績。因此,當我收到張鴻聲教授主編的《北京的文學地圖》書稿,知道主要作者中有兩位是我以前的學生時,深感欣慰。借用胡適的思路,既然你“提倡有心,創造無力”,有人接著做,而且做得很成功,你就有義務為後來者鼓掌。

記得當初在《“五方雜處”說北京》中,我提及如何兼及深度旅遊與文學閱讀,還專門介紹了Ian Cunningham編纂的《作家的倫敦》、馬爾坎·布萊德貝裏(Malcolm Bradbury)的《文學地圖》,以及日本學者木之內誠《上海曆史導遊地圖》,並大發感慨:“曾在不同場合煽風點火,希望有人步木之內誠先生後塵,為北京編著‘曆史導遊地圖’,可惜至今沒人接這個茬。”事後證明,我屬於隻會空想、執行力很差的書齋人物。因為不斷有讀過此文者,邀約以文學家的眼光寫一冊“北京旅遊指南”,我都臨陣退卻——不是沒興趣,而是雜事繁多,擔心答應下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現在好了,張鴻聲教授的團隊實現了我的夢想,讓早已消逝在曆史深處的老舍的太平湖、蔡元培的孔德學校,以及隻剩下遺址供人憑吊的圓明園、前門火車站,還有雖巍然屹立卻也飽經滄桑的鍾鼓樓、琉璃廠等,以簡明扼要而不失豐滿的敘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曾經說過:“雖有文明史建構或文學史敘述的考慮,但我更希望像波特萊爾觀察巴黎、狄更斯描寫倫敦那樣,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如此兼及曆史與文學的研究角度,當然是我自己的學科背景決定的。”本書作者與我學識及誌趣相近,故所撰不同於一般的文化史著作,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

無論誰談北京,“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北京水係與園林”、“宣南與近代文人”,這些都在預料之中;專門設立一章“學府夢憶”,介紹北大、清華、師大、燕京等校園風光與曆史遺存,很能體現作者的趣味與眼光,也確實是這座文化城的最大特色。至於近現代報館與文學/文化生產的關係,雖盡人皆知,具體到當年的報房結構、報人生活以及送報人、排版工等,可就不見得誰都明白了。借用文學家的筆墨,還原曆史氛圍及生活細節,讓此書讀起來一點不枯燥,甚至可以說是“趣味盎然”。至於兼及文史,講述天安門的“前世今生”;將老舍、魯迅、張恨水等“胡同裏的文學故事”,編織進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整體敘述,這都是很有意義的嚐試。

既然是“文學地圖”,閱讀之外,還得考慮實用性——選擇在中國地圖出版社刊行,作者大概應該胸有成竹吧?

2011年4月6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張鴻聲主編《北京的文學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序言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