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打破教育資源區域分割,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政策保障
從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不難發現,目前城鄉教育培訓資源嚴重失衡,農村教育資源嚴重滯後,培訓缺乏有效的保障機製,致使許多政策得不到落實。農村勞動力培訓,從總體上說應納入公益範疇,屬於政府的公共管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辦好農村教育是各級政府一項最重要的職責,職責包括了多方麵內容,但最根本的應當是製度建設並不斷促其創新,以製度的規範執行,保證農民教育的發展。
1、組織保障體係
作為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囊括了農村4.8億青壯年勞動者,包含了思想道德、民主法製、基礎文化、職業技術、藝術休閑等教育,涉及掃盲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橫跨學曆教育、證書教育、技術培訓等等,擁有日校、夜校、網校、雙休日班,長期學習、短期培訓等多種形式。對這項宏大、複雜而又關係到新農村建設成敗的係統工程,各級政府如果不從方針政策製定、宏觀規劃調控、教育資源投入、教育質量監督、教育權益維護諸方麵進行指導、支持,而任其自生自滅、盲目發展,那便是政府的失職。①(①朱濤,《新農村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成人教育》;《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1)。)
——發揮政府組織引導作用。我國教育事業之所以能在新時期取得相當大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政府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引導作用,這一點,得到了國內外教育專家的一致首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科林·N·鮑爾認為這一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政策上對教育的有力而持久的重視,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保證和用革新方法解決問題”。①(①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培養農村勞動力具有明顯的公益性,不管是對於農村勞動力本身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普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屬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對於農村勞動力培訓,政府同樣應起到相同的引導、支持、保證作用。其一是因為政府力量的權威性、不可替代性;其二是因為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弱勢性,其發展中的許多問題的解決還必須有賴於政府;其三是因為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對農民教育提出了高標準、新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不但要求增加教育供給,還必須強調教育的有效供給、優質供給,這就更需要政府的統籌力、決策力。
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必須充分配合,發揮所有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增強所有職能部門的責任心,加大組織程度,為農村勞動力培訓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強化管理,加強統籌機製建設,解決好多頭培訓、機製不順、效果不好的問題。對於當前負責農民培訓的農業、科協、扶貧、勞動保障、教育等諸多部門,政府必須將這些部門的教育資源盤活,形成合力,使有限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鄉鎮政府是離農民最近的基層政府,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源開發、大量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都離不開其組織、協調、管理和服務。鄉鎮政府當前必須轉變職能,加強組織,優化服務,將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作為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在農村勞動力培訓中的組織引導作用。
湖南省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全省鄉村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為1.79畝,農業戶戶均4.15畝,即使土地回報率很高,收入總量也難以有較大增長。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將更加突出。因此政府應將農村勞動力就業納入整體就業規劃,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麵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製,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當作一項公益事業來做,增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術含量和自主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由體力型向知識型、技能型轉變。讓農民在提高勞動技能和自身素質的前提下獲得更豐厚的勞動報酬。①(①《湖南省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分析》,湖南統計網,2008-07-28。)
——建立培訓考核評價製度。一些政府決策者和教育工作者觀念落後,是開展農村成人教育的最大障礙。受傳統政績觀的影響,一些領導在發展布局、戰略決策上,見物不見人,重視物質的發展,忽視人的全麵發展,尤其是忽視農村人口的全麵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等方麵的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直至各個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績效考核和年度目標考核中,都將經濟指標作為主要指標進行硬性考核,而將教育培訓、文化建設等考核內容作為軟指標進行考核,這就使得部分幹部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抓好經濟建設方麵的工作,而忽視對農民素質的培養。
因此,各級政府必須提高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認識,增強培訓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主動性,把農村勞動力培訓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把農村勞動力培訓規劃列入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把農村勞動力培訓放在國民教育的重要地位來發展。應落實培訓責任,把培訓任務責任分解到單位、落實到責任人、明確到個人,建立明確可考核的目標責任和科學的評價製度,根據建設新農村目標要求和農民教育特點,突出評估的實效性,注重農民的培訓率、勞動力轉移就業率、農民增收致富度、農業科技推廣度、農民的滿意度和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度等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列為對主要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對於低教育程度及失去學習機會成人的補償性教育,國家應在掃盲教育的基礎上,結合“普九”教育的實施,製定具體的目標、行動方案和實施步驟,作為一項最重要、最基礎的建設落實到各級政府和責任人,定期進行考核。從政策上、製度上和經濟預算上幫助他們脫離文盲和半文盲,充實基本生活知識,進而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其次,對於農村成人學校應在終身教育的原則指導下,按照成人的具體特點和不同層次的要求,建立不同的目標體係;無論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等都必須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的實際情況重新思考與安排,重新建立質量責任製,保證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質量和各類培養目標的實現。——增強農村教育服務量。如果說教育具有服務的未來性、滯後性,農村勞動力培訓則恰恰具有服務的現實性、直接性,它將現實勞動力直接轉化成現實的有質量的生產力。要使農村、農民增收,就要先治農村、農民教育的貧窮、落後、素質低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深刻指出,農村地區教育服務量不足,有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各級地方政府應像中央政府那樣高度重視農村教育,要樹立超越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觀念,從建設新農村、加速城鎮化進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地位與作用,把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政府事業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並有年度考核指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和現代教育觀,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納入現代教育製度範疇,並作為一項常規的、基本的、長期的必須正常進行的教育任務,由政府統一規劃,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負責管理和實施,提高組織化程度來保證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質量,將農村成人教育真正統一到教育發展視野中,確認它是教育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情況下,教育部應該在職成教司設置專門處、室,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也須設置相應科、辦,鄉設專幹,村配專人,形成自上而下的指導體係,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進行科學而得力地指導與督促。
2、法律保障體係
為保證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各國政府都相繼頒布了一係列法規,對此工作提供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如美國政府於1962年、1964年和1998年相繼頒布了《人力發展與訓練法》、《就業機會法》和《勞動投資法》,對進行職業轉型的農民實行免費培訓,使農民職業轉型培訓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韓國政府於1967年至1999年間相繼製定了《職業訓練法》、《勞動者職業訓練促進法》等十幾部法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民職業轉型培訓法律體係。日本政府1961年頒布的《農業基本法》規定,為使農業從事者及其家庭“得到適當的職業,以利於家庭農業經營生活的穩定,必須采取措施充實教育、職業訓練和職業介紹事業,振興農村地方工業,擴充社會保障”。
在我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均在《教育法》下都有相對獨立自成體係的“法”,而成人教育尚為空白,這與我國擁有數億之眾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群體是極不相稱的。因為沒有法律保護,農村成人教育經曆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繁盛期後日趨下滑,成人學校或被變賣,或被擠占,出現可有可無、似有似無的現象,專職教師空缺,掃盲教育、文化教育、技術培訓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反觀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卻沒有經曆過這樣幾乎覆滅的過程。窮其原因,最根本的是這三類教育都有專門的國家法律為其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把農村成人教育寄希望於收費辦學或引入市場機製也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欠發達與不發達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尚且舉步維艱,成人繼續教育談何容易。但若鬆懈對農民的教育,勢必會造成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風險較大的弱勢產業,農村成人教育工作吸收社會資金投入較其他行業更為困難。為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在教育資源有限和吸收社會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為成人教育製訂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以法規的形式明確建立農村成人教育經費保障機製,確保對農村勞動力培訓投入不斷增加。①(①侍建旻:《農村成人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成人教育》,2006(10)。)
就現階段而言,由中央出台專門的《成人教育法》的條件尚不成熟。但各地政府應當認識到為農村成人教育製定符合地方需求的相關法規的重要性,應根據本地情況,盡快製定地方性法規,明確農村成人教育的地位、性質、權利、責任,規範其投入、運作、監督、評核,為本地區農村成人教育提供法製保障。①(①朱濤:《新農村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成人教育》,《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1)。)隻有這樣,農村成人教育才可能科學、健康地發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才會得到切實的推進。
3、資金保障體係
——建立長期穩定撥款機製。資金投入量是影響農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教育投入狀況已有一定改善,但對發展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財力支持依然十分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據資料顯示:英國成人教育經費的70%由政府提供,美國每年用於成人教育的經費約600億美元,德國成人教育投資占教育總投資的15.3%。而我國目前成人教育投入僅占教育事業總經費的0.6%左右。相比之下,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極其緊缺,嚴重製約了培訓工作的開展。因此,要全麵落實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各項政策,從財政預算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成人教育事業,加快探索建立財政對農村勞動力培訓投資機製的步伐,省財政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培訓投入力度,市(州)縣也要相應增加農民工的培訓經費,建立正常的經費撥款製度,使撥款規範化、常規化,並納入執法檢查和教育督導中,使得農村勞動力培訓有可靠、穩定的資金來源。
同時,要積極探索政府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新機製,發揮金融機構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作用,探索建立對參訓農民的小額信貸支持製度,特別是加大麵向農村弱勢群體的傾斜扶持,在就業與培訓方麵給予資金扶助,進一步拓寬農村成人教育的投資渠道,從而推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在農村勞動力培訓實踐中,也要根據不同地區與不同時期的發展差異,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必須依靠體製改革和機製創新,充分發揮現有資源渠道的作用,努力探索新型農民培訓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長效培訓機製。——建立財政鼓勵和優惠政策。各國在做好政策保障基礎上,均采取了一係列財政和優惠政策鼓勵農民接受培訓。如韓國將擬實現職業轉型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新技術和新技能培訓,培訓費全部由國家承擔,並根據家庭贍養情況,由政府發給受訓者不同水平的生活津貼。印度政府為印度為鼓勵農民創新創業,設立了“農民創新獎”,為實現農民的良性轉型,專門撥出5000萬盧比事業費,培訓期間還為每個學員每月提供100盧比助學金,培訓結業後,青年農民可從有關部門獲得開業許可證,並從銀行獲得貸款。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聯合實施“陽光工程”,對農民工轉移培訓予以補貼,這一項目刺激了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以此為契機,特別是麵對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大批農民工失業的社會現實,政府應製定切實有效的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激勵政策,加大對現有農民培訓項目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村勞動力主動參加培訓,鼓勵用人單位主動組織農民工參加培訓,鼓勵各級各類培訓機構開展農民工培訓。要不斷健全完善農民工培訓補助辦法,如減免雜費、發放助學金、推廣“培訓券”等直接補貼形式,並加大監管力度,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獲得培訓機會。各級政府在設置教育的各項獎勵時要一視同仁,將農民教育納入其中,統籌安排。並且要因農民教育的特殊性單獨設置專項獎勵,如勞動力轉移培訓獎、新農民教育獎、農民創業培訓獎等。從長遠來看,政府要製定各項優惠政策,引導非政府力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投資力度,最終形成以企業和農村勞動力為主體、政府等社會各方適當參與的多方投資格局,促使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全麵、持續開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更多更好的實用人才。
——建立培訓專項基金製度。製約我國農村勞動力培訓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經費問題,特別是對貧困落後地區,政府財政和個人都很難輕鬆承擔。為此,國家應該向建立養老保險基金製度那樣,設立農民教育培訓專項基金,麵向全社會募集培訓經費,把農村勞動力培訓變成一項社會性的教育活動,分別由政府、社會組織、家庭個人以及企業和個人讚助、捐資等組成,由專門機構負責運營,組織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補貼專業農戶進修深造,表彰和獎勵農民教育培訓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保證每個需要學習而又想學習的農村勞動力都有學習的機會。同時建立農民教育獎勵基金,獎勵對農民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包括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獎勵,對成教工作機構和成教工作者的獎勵對非成教的機構和個人的獎勵等。
培訓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是關係到“三農”問題解決、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議題,具有較強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中央五中全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精神,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充分調動各方麵力量,努力擴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