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湖南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2 / 3)

還是從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發,鑒於湖南較大的區域差距,長株潭地區一直是經濟社會較發達區域,以位於這一區域的湘潭縣為例,2005年,湘潭縣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9年,而外出務工人員達到9.7年,高出平均教育年限0.8年,也就是說,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雖然外出務工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雖達到9.7年,但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依然較低,真正高素質的具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勞動力缺乏,調查的外出務工人員中,中技和高職以上僅占4.6%,這使得大多數務工農民隻能提供低水平的勞務,在務工過程中缺乏競爭力,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加快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更難以獲取較高的勞動報酬。①(①湖南省統計局,《湘潭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5-21)

而且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從《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後到實現“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間全國總計有1億5000多萬少年兒童完全沒有或沒有完全接受義務教育——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是在農村;每年全國有130萬的農村少年在小學畢業後即走向社會成為“勞動力”。而由於經濟原因製約及農村初中後教育資源缺乏等因素,農村學生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受到製約,高中階段入學率十分低下,按照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字,2005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4030.95萬人,按毛入學率52.7%計算,將有3500多萬初中生流人社會。而這之中,由於城鄉差異,輟學的絕大部分都是農村初中生。至於湖南省,由於城鄉以及區域發展的差距都極其巨大,全省教育水平仍滯後於全國水平,人口的綜合素質仍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還任重而道遠。

2、多轉移到技術含量低的工種

湖南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製約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2007年全省農業人口5095.12萬人,其中整半勞動力3843.29萬人,占農業人口的3/4,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出去的勞動力1104.87萬人,僅占整半勞動力的28.7%,還有71.3%的富餘勞動力生活在本鄉本土從事農業生產。而這些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從事一產業的0.93萬人,比上年減少3.5萬人,下降79.1%,占轉移勞動力的0.1%;從事二產業的619.85萬人,比上年增加27.78萬人,增長4.7%,占轉移勞動力的56.1%;從事三產業的483.96萬人,比上年增加3.77萬人,增長0.8%,占轉移勞動力的43.8%。由於勞動力素質不高,湖南省絕大部分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在二產業中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2007年,全省轉移勞動力中從事製造業的有452.23萬人,占外出勞動力人數的40.9%;從事建築業的有132.59萬人,占外出勞動力人數的12.0%。①(①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省15-64歲人口超過5000萬人》,《統計信息》02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27。)

從具體縣市統計數據看更能說明問題:2006年湘潭縣全縣農村有24.1萬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主要從事第二產業,收入運輸業最高。按從事的行業排序,工業最多,達6.7萬人,占27.9%,建築業6.5萬人,占27%,兩者合計占54.9%,第二產業成為外出務工的主要行業。而從事服務業的3.66萬人,占15.2%,餐飲業2.98萬人,占12.4%,商業貿易2.4萬人,占10.1%,運輸業1.78萬人,占7.4%。從產業分布來看,重活、髒活、累活仍舊是以農民工為主。而從行業收入水平來看,運輸業人均年收入達15439元,列所有行業之首,說明技術含量在經濟收入中充分體現,其後是商業貿易業、建築業、工業、餐飲業,最低是服務業,人均年收入僅10061元。②(②湖南省統計局,《湘潭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5-21。)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意味著他們隻能從事低技能含量的工種,同時也意味著他們的收入水平也將受到限製。不難看出,湖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但文化水平不高,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行業分布較為單一,從業時間不足,流動性差,這些因素成為製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因素。

雖然近年來轉移勞動力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如2007年湖南省外出務工者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中專文化占5.1%,高中文化占19.5%,初中文化占59.7%,小學文化占11.6%。③(③湖南省統計局,《2007年湖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1104.87萬人》,《統計信息》004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8-03-18。)可見初、高中文化程度已經成為湖南外出務工人員的絕對主力。但是這一文化結構仍遠遠跟不上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需求,這可從2007年5月湖南省統計局對全省72個縣市16歲及以上人口的就業情況的調查統計看出:從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構成看,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最大,為45.3%;其次是高中,占34.8%;大學本科及以上的隻占1.0%。①(①湖南省統計局,《從勞動力調查看湖南省勞動就業的喜與憂》,《統計信息》[2007]45期,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7-20。)可見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結構決定了他們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命運斑駁,毫無優勢可言。而即使是在教育基礎較好的湘潭縣,該縣2005年外出務工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9.7年,高出了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0.8年,但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依然較低,真正高素質的具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勞動力缺乏,調查的外出務工人員中,中技和高職以上僅占4.6%,②(②湖南省統計局,《湘潭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5-21。)這使得大多數務工農民隻能提供低水平的勞務,在務工過程中缺乏競爭力,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加快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更難以獲取較高的勞動報酬。尤其是麵對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不管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還是技能素質都難以應對,雖然他們如期起到了人力資源“蓄水池”的作用,但是讓更多的人力資源閑置,不僅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阻滯作用。

3、農村勞動力整體受訓率不高

農村勞動力受訓率不高,在三產中的表現都比較明顯,2007年資興市從家庭結構出發,對農村從業人員在三產中就業情況的調查比較有典型意義,以下分析數據主要來源於資興市的調查:③(③陳東,《資興市農村勞動力抽樣調查情況分析》,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12-7。)

從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特點來看,第一產業勞動力基本上是以夫妻兩人就業為主體,總體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素質偏低,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勞動技能培訓。從統計數據看,第一產業勞動力中76.5%的是夫妻,年齡基本上是在45歲以上,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有68.7%,女性勞動力占的比重為67.5%,文化素質在初中和初中以下的有82.4%,在家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大多數仍然以傳統的水稻種植為主,從事經濟林種植、家禽家畜和水產品規模養殖等特色農業少,85.2%的勞動力沒有接受過任何勞動技能培訓。第二產業就業是以子女就業為主體,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基本上男的從事建築業,女的從事製造業,但是勞動技能培訓率仍然較低。調查顯示,第二產業勞動力中子女就業人數占75.3%;年齡在16—30歲之間的占37.2%;全部為初中以上文化素質,但是勞動力技能培訓人數僅占24.6%。第三產業就業主要是以夫妻兩人和子女為主體,占調查總戶數的73%,主要從事商品批發和零售業。

通過以上調查不難看出,第一產業勞動力素質的降低和勞動力年齡的偏大,致使農業實用新技術、新品種很難得到大麵積推廣,使得農業生產發展的後勁不足,停留在傳統的農業品種和種養方式上,大大製約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依靠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經濟發展相當緩慢,導致農村經濟增長遲緩。而對於在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而言,由於農村勞動力在就業前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人少,導致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就業環境差,多以賣苦力或從事簡單的流水線作業為主,勞動報酬低。從調查情況看,接受過正規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占38.7%,沒有接受或不願意接受培訓的占61.3%。

從湖南全省範圍來看,近幾年來外出務工者接受培訓的人數明顯上升,培訓率從2004年的24.8%,2005年的29.7%,陡增到2006年的35.5%,2007年的36.4%。而從全國範圍的平均數據看,2005年外出務工勞動力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37.4%,2006年為35.2%,①(①農村司,《2006年全國外出務工勞動力繼續增加》,《簡單統計資料》,2007年第8期,中國統計信息網。)雖然數據是如此攀升,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還有近一半從事農業的農村勞動力幾乎還未進行培訓,把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的合在一起估算,湖南農村勞動力參訓率應該不會超過20%,以新寧縣

為個案,作為湖南省傳統農業大縣,新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9.6%,全縣80%的農村勞動力為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農民勞技參訓率2006年僅為11.7%。①(①趙黎明:《加強新農民培訓——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湖南農機》2007年第3期。)

這一數據也是同國務院研究室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相吻合的,報告顯示:全國有1.5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和2億民工(其中外出民工達1.2億人)。“農村勞動力中,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②(②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2006。)而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日本的農村勞動力受過職業培訓的比例都在70%以上,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的26—64歲的成人年參加教育培訓的比率達到40.1%。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沒有受過職業技術和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任務還十分艱巨。

4、偏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目前,在農村勞動力培訓過程中,由於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效果可以立杆見影,效果明顯,因此受到政府及各部門的高度重視,而對“讓農民當好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其政策力度和實際效果都明顯不如勞動力轉移培訓。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為例,2004~2005年國家陽光工程計劃每年培訓250萬人,湖南省2004年為16萬人,2005年為17萬人,人均培訓補助經費100多元;2006年湖南省級財政落實1150萬陽光工程配套經費,市、州、縣共落實配套經費944萬元,安排工作經費280萬元。2006年農業部國家財政安排農民培訓經費7億元,其中用於陽光工程的轉移勞動力培訓經費為6億元,僅僅安排1億元用於農民科技培訓(其中還含其他科技項目經費)。③(③徐怡斌,《農學專家:加強和改進湖南農民培訓工作》,紅網http://www.rednet.cn2006-8-12。)由此可見,在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投入資金遠遠高於留村農村勞動力的培訓。

農村勞動力培訓以培育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有文化、有專業技能、遵紀守法的勞動者為目標,因此在抓好勞動力外出務工技能培訓的同時,要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因地因人製宜提高留守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質,著力培養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和經營主體,使他們成為帶領農民致富的骨幹力量,隻能這樣才能使科學技術在廣大農村得到推廣和應用,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全省農業方式落後、生產率低的麵貌。在我們目前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注重糧食安全、綠色食物的情況下,加強農村勞動力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尤顯重要。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遠大計考慮,今後有必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科技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和比重。著重抓好三大培訓:一是農業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特別抓好目前農村承擔農業生產實際重任的中老年農民的培訓,使他們成為種植業與養殖業致富能手;二是農民的農學類專業學曆培訓。除各級職業中學(中專)和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要培育相應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有學曆的農民外,還可采取政府出資,直接從現有農民中選送“能人”去高等農業院校深造,獲得學曆後繼續回原居住地從事農業技術工作的新型農業技術人員;三是農民的法律、道德及市場營銷等方麵的培訓,使新一代農民素質有明顯提高,真正合法生產與經營。①(①徐怡斌,《農學專家:加強和改進湖南農民培訓工作》,紅網http://www.rednet.cn2006-8-12。)

5、農村成人教育嚴重滯後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國農村成人教育蓬勃發展、生機盎然,農村的職業高中學校、鄉鎮農校、農科教中心及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成人學校三級網絡健全,專職幹部教師齊備,指導及時,運作有序,使農村掃盲教育、文化教育、技術培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90年代末以來,情況急劇逆轉,在縣鄉級機構改革和體製轉換過程中,這些教育機構設施被大大削弱了,農村成人教育不斷萎縮,農村成人教育無論是經費來源、教育資源、統籌協調、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網絡服務體係構建等方麵均沒有相應的製度作保證,農村成人學校功能減退,農村成人教育不斷衰退,陣地不斷萎縮,鄉、村培訓師資、培訓場地都得不到保障,有些鄉鎮農校雖然仍掛著農業學校的牌子,事實上既沒有專門的職教人員,也沒有專項經費,還有一些地方鄉鎮農校甚至已被撤消,職教管理機構被解散,人員被分流。在調研中不少鄉鎮的成人教育處於一無基地、二無師資、三無經費的“三無”境地,

2000年,教育部職成司組織了部分省農村職業教育研究課題,對湖南11所農村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了重點調研,結果表明,除兩所示範性職業學校外,各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校舍緊張、專業設施老化、設備短缺、實習基地嚴重不足等問題。11所農村職校,生均專業教學設備僅1369元,離正常標準相差254元,11所職校設備總差額達192萬餘元,而且,各校已有設備中,可勉強稱得上現代化設備的隻有35%左右。最近幾年,雖然各地加大了投入,但仍然有一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相當缺乏,有個別學校甚至連起碼的教學、實習、實訓設備都沒有,部分農村職業學校的硬件建設幾乎停止。

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全國有49.64萬所成人學校,41.35萬名教職工,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8732萬人次。到2005年底,全國隻有16.66萬所成人學校,25.07萬名教職工,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4793萬人次。4年時間成人學校銳減33萬所,教職工減少16.28萬人,培訓人次減少近4000萬,離國務院提出的“每年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以上”的目標越來越遠。

農村勞動力培訓存在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受益對象主要是農民本人的特殊性,政府大量投入但沒有直接的利益回報。因此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重視度遠遠不夠,培訓的資金投入遠遠不足,製約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經費、人員、編製和場地等困難和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落實,兼職、掛靠的多,缺乏工作經費來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起,全國各省大多設有各級培訓中心的事業單位,屬財政全額撥款,專人專款、有培訓基地專門承擔全省培訓任務。但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經費不足等因素加上民間中介機構的進入競爭,導致部分勞動力培訓機構的職能弱化。政府投入不足,再加上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其中用於農民教育的經費沒有了來源,多數地方在教育經費中也沒有安排農村成人教育經費,致使農村成人教育經費大幅度減少,而多數農民還沒有能力自費參加各類教育培訓。在農村教師隊伍編製調整中,多數地方沒有解決農村成人學校編製,而農村普通中小學也沒有落實相關人員管理農民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