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教育發展與農村勞動力培訓(2)(3 / 3)

——重學曆輕能力。不少地區和單位為了盡快改變本地區、本單位勞動力素質結構,在製定用人政策時,一味地強調高學曆、高文憑,而輕視所用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際工作績效。由於政策導向上的片麵性,客觀上限製了人們通過其他非正規教育渠道(如自學成才)獲取知識和掌握實際工作能力,限製了各類中等技術教育發展和各種非學曆教育的崗位技術培訓,使大量的具體操作工作崗位的人員缺乏應有的基礎知識和技術,迫使所有崗位、所有人員都擠上學曆教育的獨木橋。

其結果,一方麵許多在崗人員不是按照合適性原則(即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專業和學曆層次與崗位所要求的標準相匹配)和適用性原則(學為所用)進行學習和培養,隻是強求高學曆高文憑,學非所用,學而不用,用而不學,延長了人才培養的周期,增加了人才培養的社會成本,造成人才利用的低效率。另一方麵由於教育資源的有限性,過分地依靠高等學曆教育,必然減少對其他教育的投入,帶來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即高學曆的所謂高素質人才(大專文憑以上)和低學曆(包括無學曆的文盲和半文盲)的人員多,而需要掌握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的中階性人才奇缺,使得大量大專以上畢業生從事簡單的重複勞動,同時又使大量本應該進一步培訓的勞動者,由於條件限製得不到應有的培訓和提高(如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中小學教師),造成人才結構性的浪費。前幾年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的“大學生回爐”現象——重回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職業培訓——即是這一問題的真實反映。再者由於片麵地把文憑的高低、學曆的高低作為人才任用和考核的標準,致使不少人利用製度上的漏洞,在考試中弄虛作假,特別是在成人學曆教育入學考試中,冒名頂替、考場舞弊屢禁不絕。不少人不是為獲取知識想辦法,而是為獲得文憑想盡一切辦法,濫竽充數,蒙混過關,甚至有不少人購買假文憑,也能獲得相應的工作待遇和生存空間。由此催升假文憑販賣市場活躍,更確切地說是猖狂。長沙火車站外馬路一側公開舉牌賣假文憑就是這一非正常現象的真實寫照。凡此種種現象都是由於我們過分地強調文憑和學曆而淡化真才實學所致。

2、多方需求增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利國利民

培訓即“培訓和訓練”。培訓是獲取技術與技能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途徑,這已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和實踐所證實。

——從農民自身來說。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開拓視野、親曆經驗後,他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對於人的重要性,“個人素質對人生發展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自己正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苦”。在2004年的調查中,農民工普遍認為,近年來工作越來越難找:北京(61.9%)、寧波(76.6%);錢越來越難掙:北京(85.2%)、寧波(84.1%)。從農村向城市遷移,農民工自己很清楚,沒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在城市很難掙到錢,也很難生存下來①(①劉平青、薑長雲:《我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與思考》,《上海經濟研究》,2005年第9期。)。確實,有文化、有技術才能在城市得到就業機會,才能找到報酬高又體麵的工作,才能在城市站住腳。這種現實推動己經或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在原勞動部就業司和信息中心調查的農民工中,有80%的人表示“希望得到職業培訓的機會”,其中有67.8%的人表示“願意花錢參加自己想參加的培訓”,在湖南農村調研中,絕大多數農民對於培訓表示出很大的興趣,表示如果有一些相關的培訓,他們還是十分希望參與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重要性越來越體現出來。20世紀80年代,農民工外出(或進入本地鄉鎮企業)務工,主要以“體力型”輸出為主,但進入21世紀,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城市企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民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輸出為主加快向“技能型”和“複合型”為主轉變。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有關調查顯示,2005年到2007年各地使用民工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安裝(48%)、紡織服裝(20%)、機械電子(11%)、飲食服務(8%)等行業。這些企業大都對民工的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文化水平方麵,90%以上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其中20%以上的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術水平方麵,80%的崗位需要達到初級及以上的水平,81%的崗位需要熟練工人。素質與文憑的要求,使民工們靠力氣吃飯的日子越過越難。

——從企業發展來說。改革開放以後,戶籍製度逐步放寬,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依靠“打工”來賺取收入。“農民工”這一新的稱謂產生,並隨著時代發展,這一群體越來越為壯大,在社會發展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叫做“農民工”,是因為其既具有農民的屬性,又具有產業工人的屬性。“農民”表示其戶籍在農村,一般都有一份責任地,而“工”則表示他們出賣勞力換取工資為生。而隨著社會發展,僅僅依靠出賣勞動力顯然已難以應對市場的需求,企業對農民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推動農民工由“體力型”輸出為主逐漸向“技能型”為主轉變。

根據原勞動部就業司和信息中心於1996年1月在北京、深圳、武漢、蘇州等市選取的117家企業和從這些企業中隨機抽選的2873位農民工中分別進行的問卷調查,90%的企業在招收農民工時提出明確的文化程度要求;76.3%要求必須在初中和初中以上程度,13.6%要求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程度。樣本企業中,45.8%規定農民工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後才能上崗;39.8%要求實施短期培訓;隻有12.7%對其招收的農民工不加培訓,因為隻要求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到2004年第一季度的時候,城市勞動力市場用人需求要求56%以上的求職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求46%以上求職者具有技術等級。

對於企業而言,對員工進行培訓,不僅可以提升員工技能和素質,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可以強化農民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激發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使他們能夠與企業同步成長。實際上如果允許農民有選擇,顯而易見,他們寧願選擇在他們看來勞動強度低的行業。這也預示著單純依靠低工資高強度來保證工業低成本發展的模式,越來越麵臨“產業大軍”的抵觸。2004年在東南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很大程度上與農民工的勞動強度、勞動報酬、工作環境以及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另一方麵,“民工荒”也反映出技術工人的短缺,甚至技工短缺現象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現已蔓延成全國性的現象。它預示隨著產業競爭形勢的激烈化,特別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日益強烈,由此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在加快實現由體力型向技術型的轉變。順應這種需求的變化,通過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就業技能,有利於增強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竟爭能力,將欠發達地區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與填補發達地區的技工缺口有機結合起來。

——從城市管理來說。構建農民工培訓體係,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也為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所認同,尤其是對城市而言,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湧人城市,一些社會問題也浮出水麵,最明顯的是城市的犯罪率升高問題,雖然說這些問題並不一定總是和農民工相關,但在大眾的視野裏,農民工失去家庭監督、生活貧乏,身陷誘惑重重的城市中,他(她)們極易和城市中形形色色的性罪犯、搶劫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此,為了城市的健康發展,也是為了減少城市管理的成本,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要求對農民進行全麵的培訓。那些農民流入較多的城市幾乎普遍要求對農民進行法律及城市生活常識方麵的培訓,以提高農民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增強對城市的認同感。

同時對農民工培訓也是適應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多數城市都出現了低層次勞動力過剩,而高素質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勞動力質量”短缺,在此情況下,吸納高素質的勞動者就成為保持城市發展和繁榮的關鍵。因此,不少地區的政府甚至在政府報告中提出要變“剩餘勞動力”為“人力資源”。

——從社會需求來看。當前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麵臨著兩個大的變化,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級技工。就需求而言,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從三次產業看,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直接取自自然,作為第一產業和傳統產業,對人力資本要求相對較低;而第二產業是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的部門,一般指工業(采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等的生產和供應)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包括:流通部門(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等)、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保險、房地產等)、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等)、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國家機關、軍隊等),他們是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伴而生的,大多屬於現代經濟部門,對人力資本要求較高,需要有精通專業的知識及電腦、英語等工具性知識。

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90年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別為5.8年、9.0年和10.1年,到2000年分別上升到6.8年、9.4年和10.8年。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大量富餘農業勞動力從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正逐年降低。2007年湖南省第一產業農村勞動力比重為44.9%,比2001年降低12.4個百分點。①(①《湖南省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分析》,湖南統計網,2008-07-28。)從事第一產業的比重降低,意味著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市民化使農民的身份、地位、價值觀念及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向城市市民轉化的社會演變,這是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引發的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農村勞動力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移動的資源重組,即勞動力從傳統的勞動模式釋放出來,在城市生產部門重新配置。

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意味著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轉移到第二產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他們隻有具備新技能和一定的素質才能勝任新的工作崗位和職業要求。而低素質的勞動力與各部門的要求相去甚遠。在農村勞動力供應方麵,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通過培訓教育使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便能讓需求與供應達到很好的結合點。因此,我們應強化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程,盡快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讓他們盡早掌握專業技能,為我國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發揮出應有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