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所中,我們遇到有氣質的人,總會對其注目,而碰到沒有氣質的人,則會給他一個白眼。
一個人在公共場所中的一句言談、一個舉止、一個待人接物的態度都體現出了他一貫的作風、風格以及氣魄、氣概、度量。人們常常會通過這些來判斷這個人的氣質。
所以我們在公共場所,即使沒有熟人,也得展現良好的氣質,塑造良好形象。
在公共交通中展現你的氣質
隨著交通網路的密集和複雜,有經濟能力者紛紛養車代步,或天天以計程車為交通工具,至於可以忍受灰頭土臉窘態和“肉包鐵”的危險者,則以摩托車穿梭車陣中,但對於大多數的民眾而言,尤其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及學生,則幾乎天天得搭乘汽車等大眾運輸工具,還有部分的人是以雙腳走路,從這裏到那處全靠“11”路車,在這樣錯綜的交通狀況中,每個人都應提高自己的修養,遵守交通規則,為周圍的同行做榜樣,充分展現自己美好的氣質。
(一)在行路中展現氣質
行路,不管是一個人獨行,還是多人同行;不管是行走於偏僻之地,還是奔走於鬧市街頭,都有一些基本的規章要求應當遵守。從而向眾人表明,你是一個有涵養的人。這方麵的基本要求有:
1.始終自律
在行路時,始終自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它是考驗一個人自製能力和穩定性的氣質。在公共場合,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是十分必要的。
遵守規章製度,在行路時就要對自己始終自律,嚴格約束個人行為。具體而言,特別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1)不吃零食
在行路時大吃大喝,不僅吃相不雅,不夠衛生,不利於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還有可能給其他過往的行人造成不便,有礙於人。
(2)不吸香煙
香煙是一種有害個人健康的“類毒品”。在行路時吸煙,會汙染空氣,甚至還有可能燒壞別人的衣物,令人望而生畏。
(3)不亂扔廢物
在行路之時,若有必要處理個人的廢棄物品,應將其投入專用的垃圾箱。不要“天女散花”,隨手亂丟,破壞公共場合的環境衛生。
(4)不隨地吐痰
行路時,若需要清嗓子、吐痰,應於旁邊無人時,將痰吐在紙巾裏包好,然後投入垃圾箱。不要將其“自行消化”,更不能隨地亂吐。直接吐入垃圾箱,也不大衛生。
(5)不過分親密
戀人或夫妻一齊行路時,不應勾肩搭背、又抱又摟、邊走邊吻,表現得過分親密。將這類個人隱私當眾“公演”,極不自重,而且也會令在旁之人感覺不舒服,不自在。
(6)不尾隨圍觀
發現街頭衝突時,應予以勸阻,但切莫圍觀、起哄、煽風點火。對於不相識的異性,不應淺薄輕浮,頻頻回首顧盼,更不許尾隨其後,充當“馬路求愛者”,對其進行騷擾。
(7)不毀壞公物
對於公共場所的各種設施、物品,要自覺愛護。不要做攀折樹木,采折花卉,蹬踏雕塑,在牆壁上信手塗鴉、劃痕,踐踏綠地、草坪這一類毀壞公物的事情。愛護公物,應當成為每個人主動自覺的行動。
(8)不窺視私宅
對於同自己毫不相幹的私人居所,不要貿然上前打擾,更不應趴在其門口、窗口、牆頭,偷偷觀望,幹涉他人的活動自由。
(9)不違反交通規則
行路時務必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天橋或地下通道,必要時要看紅綠燈或聽從交警指揮。不要亂闖紅燈,翻越隔離欄,或是在馬路上隨意穿行。
隻要做到了以上幾點,你就在眾人麵前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形象。
2.相互體諒
在行路時,對於任何人,即使是一位素昧平生的人,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照顧,相互體諒,並且友好相待,體現你為人大度的氣質。相互體諒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1)熱情問候
路遇熟人,通常應當問候一下對方,至少也要以適當的方式向其打個招呼,不應當對其視若不見。對於其他不相識者,如正麵發生接觸時,也有必要先向對方問好,然後再談論其他。
(2)答複問路
有人向自己問路時,應盡力相助,有可能時還可為之帶路,不要不耐煩或不予理睬。向他人問路,則事先要用尊稱,事後勿忘道謝。
(3)幫助老幼
遇到老弱病殘者,或是盲人、孩子有困難時,應主動上前加以關心、幫助,不要視若不見,甚至對其譏諷或嗬斥。
(4)扶正鬥邪
碰上打架、鬥毆、偷竊、搶劫或其他破壞公物、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應挺身而出,見義勇為,與壞人壞事大膽鬥爭,不要事不關己,走為上策。
(5)彼此謙讓
通過狹窄路段時,應請他人先行,不要爭先恐後。在擁擠之處不小心碰到別人,立即要說“對不起”,對方則應答以“沒關係”。不要若無其事,或是借題發揮,尋釁滋事。
以上的行為體現了你熱情、大量的氣質。也正是因為這種氣質使人們對你產生好的印象。
3.日常生活應保持的距離
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能體現出你作風正派的氣質。
通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出入通行時,對此應正確地加以運用。
(1)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是指兩人相距在0.5米之內的距離。親密距離,僅適用於家人、戀人、至交之間。與一般關係者,尤其是陌生人、異性相處時,應避免采用。
(2)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是指兩人相距在0.5~1.5米之間的距離。社交距離主要適用交際應酬之時。它是人們采用最多的人際距離,故又稱常規距離。
(3)禮儀距離
禮儀距離,是指兩人相距在1.5~3米之間的距離。禮儀距離,有時亦稱敬人距離。該距離主要適用於向交往對象表示特有的敬重,或用於舉行會議、慶典、儀式。
(4)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是指兩人相距在3米以外的距離。公眾距離,又叫大眾距離,主要適用於與自己不相識的人共處。在公共場合行路時,與陌生人之間應盡量采用這種距離。
正確運用如上述四種距離,可以使對方感受到你的美的氣質。
4.日常生活行走的講究
行路時遇上的具體情況,大體上包括漫步、道路上行進、上下樓梯、進出電梯、出入房間、通過走廊或擁擠之處、排隊,等等。在諸多情況下,應注意傳統中的講究,提高自我的修養。以下,將對此分別加以介紹:
(1)散步
多人在一起散步,尤其是與尊長、異性一起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散步時,要注意在位置的具體排列上符合禮儀。多人並排行走時,一般以右為尊,以內側為尊;以左為卑,以外側為卑。若並行者多於三人時,則以居中者為尊。多人單行行走時,則大多以前為尊,以後為卑。
(2)道路上行進
在道路上行走,尤其在街頭巷尾行走,講究要比漫步時多得多。首先,行走在道路上時,要自覺地選走人行道,不要走行車道,並應自覺讓出專用的盲道。無人行道時,應盡量選走路邊。
其次,在道路上行走時,按慣例應自覺走在右側一方,而不可為圖省力,而逆行於左側一方。大家都那樣作,交通將必亂無疑。偶遇無路之時,仍應行走於右方。
再次,在道路上行走時,宜單線行進,而不宜並排行走,更不允許多人攜手並肩而行,否則將人為地製造路障。
最後,在道路上行走時應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要行動過於遲緩,阻擋身後之人。盡量不要在道路上停留、休息,或是與親朋好友停下來進行長談。
行走時要遵守交通規則,避讓來往車輛,不能搶行,不能跨越隔離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既文明,又禮讓,還要保證安全。
迎麵有人走來,應主動向右側避讓。人行道的右側是安全的位置,應該讓給老人、小孩和女士;晚輩和男士應行於外側或左側;遇到車輛很多時,走在外側的一方應先走幾步,並提醒和照顧其他人。提東西一般用右手,最好不要左右手都提,東西不要碰撞或擋住別人。如果幾個人並排行走,提東西的人要走外側。
(3)上下樓梯
上下樓梯時,包括在自動扶梯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論上樓還是下樓,都應靠右側而行,即應當右上右下。將自己左側空出來,是為了方便有緊急事情的人能快速通過。二是上下樓梯時,如果是為人帶路,應走在前麵,而不應位居被引導者之後。三是與尊者、異性一起下樓梯時,若樓梯過陡,應主動行走在前,以防身後之人或有閃失。四是上下樓梯時要注意與前後的人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碰撞。
(4)擁擠之處
在農貿市場、商廈、繁華街道、機場、車站、碼頭、郵局、銀行等處行走,難免會碰上行人如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情景。
在這類相對較為擁擠之處行走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在上述地方逗留過久。將事情處理之後,即應馬上離開。二是不要阻擋他人的通過。不要在這種場合與人拉手、勾肩搭背、摟抱而行。三是不要手舞足蹈,以免生事端。四是不要高聲談笑;更不要大喊大叫,大吵大鬧。
(5)通過走廊
許多房間往往由長度、寬窄不等的走廊連接在一起。走廊有室內走廊與露天走廊之分,但講究卻基本相近。
第一,通過走廊,一般應當單排行進,至多允許兩人並排行走在一起。若多人一起並行,對大多數相對而言不大寬敞的走廊來說顯然不適宜,因為那樣有可能阻擋別人。
第二,通過走廊,一般應當主動走在右側,這樣即使有人從對麵走來,也會兩不相擾。不過若是在通過僅容一人通過的走廊時遇上了這種情況,則應麵向牆壁,側身相讓,請對方先通過。若對方先這樣做了,則勿忘向其道謝。
第三,通過走廊,一般應當緩步而行,悄然無聲。因為走廊多連接房間,若快步奔走,大聲喧嘩,製造噪聲,難免會幹擾別人。
第四,通過走廊,一般應當循序而行。不要為了走捷徑、圖省事、找刺激,而去跨越某些室外走廊的欄杆,或是行走於其上。
(二)在乘坐轎車中展現氣質
當你乘坐轎車時,規範自己的舉止,適當選擇自己的位置,上下車時以長者、女士客人為先,說明你非常有修養。這樣,你無意中展現了自己尊重他人的氣質。
1.舉止
一個人的舉止,可以間接反映出他的內心活動,也間接反映出一個人的氣質。
所以,在與其他人一同乘坐轎車時,有必要對個人的行為舉止多加約束。具體來說,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不要爭搶座位
上下轎車時,要井然有序,相互禮讓。不要推推搡搡,拉拉扯扯,尤其是不要爭搶座位,更不要為自己的同行之人搶占座位。
(2)不要動作不雅
在轎車上應注意自己的舉止,切勿與異性演出“愛情故事”,或是東倒西歪。穿短裙的女士上下車最好采用背入式或正出式,即上車時雙腿並攏,背對車門坐下後,再收入雙腿;下車時正麵麵對車門,雙腳著地後,再移身車外。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走光”。若跨上跨下,爬上爬下,則姿態將極不雅觀。
(3)不要不講衛生
不要在車上吸煙,或是連吃帶喝,隨手亂扔。不要往車外丟東西、吐痰或擤鼻涕。不要在車上脫鞋、脫襪、換衣服,或是用腳蹬踩座位,更不要將手或腿、腳伸出車窗之外。
(4)不要不顧安全
乘車時,不要與駕車者交談,以防其走神。不要讓駕車者聽移動電話或看書刊。協助尊長、女士、來賓上車時,可為之開門,關門、封頂。在開、關車門時,不要弄出聲響,夾傷人。在封頂時,應一手拉開車門,一手擋住車門門框上端,以防止其碰人。當自己上下車、開關門時,要先看後行,切勿疏忽大意,出手傷人。
規範自己的舉止,既保證了行車安全,又展現了自己有修養的氣質,何樂而不為呢?
2.座次
轎車中的座次順序是由尊卑之分,根據自己的身份恰當選擇座次,是一個有氣質的人十分介意的事。下麵分兩種情況介紹:
(1)由主人駕駛轎車的座位尊卑
由主人親自充當駕駛員時,一般前排為上,後排為下;後排以右為尊,左為次尊,中為卑。如下圖:
乘坐由主人駕駛的轎車時,不能讓主人右邊的座位空著,以示陪伴和尊重,也有“同舟共濟”的意思。如果是主人駕駛轎車接送朋友夫婦時,男先生一定要坐在副駕駛座位上。
(2)由專職司機駕駛轎車的座位尊卑
由專職司機駕駛轎車時,一般認為車上最尊貴的座位是後排右座。其餘位置的尊卑次序是:後排左座、後排中座、前排右座。即右為上、左為下;後為上、前為下。如圖所示:
由專職司機駕駛轎車時,副駕駛座又叫隨員座。是秘書、譯員、警衛員等隨行人員的座位。一般來說不應讓女士、兒童和尊長坐在該座位上。
如果主人與客人同車而行,客人宜坐在主人右側,譯員坐在副駕駛的座位。如果乘坐的三排九人座轎車,則賓主坐在最後一排,位置不變。譯員則坐在主人前邊的加座上。加座任何情況下都不是上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人自己選擇坐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位置就是上座,即便客人不懂坐錯了位置也不能算錯,這時要尊重客人自己的選擇,不要請他挪動位置,這是遵循“主隨客便”的待客原則。
如果賓主不同乘一輛車,那麼,主人的坐車應當為坐著客人的車引路開道。如果主人親自駕車,坐前座的客人中途下車後,原來坐在後麵的客人應改坐前座。
在行駛過程中,主人可向客人介紹活動的安排,沿途的名勝或風土人情,但有關車禍一類的話題就要免談。如果客人疲倦,則不宜交談。車內不要吸煙,不宜大聲放音樂。對專職司機要有禮貌,不能與司機談笑,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反之,就顯得主人沒有氣質,缺少修養。
3.上下車順序
依你上下轎車的先後順序也能體現出你的氣質。其基本要求是:倘若條件允許,須請尊長、女士、來賓先上車,後下車。具體而言,又分為多種情況。它們主要包括:
(1)主人親自駕車
主人駕駛轎車時,如有可能,均應後上車,先下車,以便照顧客人上下車。
(2)分坐於前後排
乘坐由專職司機駕駛的轎車時,坐於前排者,大都應後上車,先下車,以便照顧坐於後排者。
(3)同坐於後一排
乘坐由專職司機駕駛的轎車,並與其他人同坐於後一排時,應請尊長、女士、來賓從右側車門先上車,自己再從車後繞到左側車門後上車。下車時,則應自己先從左側下車,再從車後繞過來幫助對方。若車停於鬧市,左側車門不宜開啟,則於右門上車時,應當裏座先上,外座後上。下車時,則應外座先下,裏座後下。總之,以方便易行為宜。
(4)折疊座位的轎車
為了上下車方便,坐在折疊座位上的人,應當最後上車,最先下車。這是廣為沿用的做法。
(5)乘坐三排九座車
坐三排九座車時,一般應是低位者先上車,後下車。高位者後上車,先下車。
(6)乘坐多排座轎車
乘坐多排座轎車時,通常應以距離車門的遠近為序。上車時,距車門最遠者先上,其他人隨後由遠而近依次而上。下車時,距車門最近者先下,其他人隨後由近而遠依次而下。
(三)在乘坐公共汽車中展現氣質
乘坐公共汽車不像坐轎車那樣座位尊卑分明,但在乘坐公共汽車時遵守秩序、幫助他人、講求文明等,展現你良好的作風也是重要的。
乘坐公共汽車,應當注意三個方麵的主要問題。
乘坐公共汽車的人平日比較多,因此務必要注意維護上下車的公共秩序,以求大家方便。隻有大家方便,才真正能使個人方便。上下公共汽車時,須重視下述幾點:
(1)上車依次排隊
若等候公共汽車的人較多,則一定要自覺地以先來後到為順序,排隊候車,排隊上車。除規定允許被照顧的老幼病殘孕之外,其他人都不能例外。
排隊候車,應站在站台上。不要擁入街道之上,妨礙交通。同時還要注意,隊列不要排得過度擁擠。
公共汽車進站後,隻有車停穩了,方能按照排隊的順序依次上車。不要蜂擁而上,擠作一團;要麼不排隊去加塞,要麼排了隊卻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