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日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同治五年〔1866〕六月初五日)
作為清鹹豐、同治年間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家,人們對曾國藩的評價,由於立場不同,曆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他在家庭教育方麵的成績比較普遍得到了公認。曾國藩給弟弟們和子侄的書信就集中地反映了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對今天的人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發、教育意義。
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家書”是最能體現作者的真實情感了,從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對弟弟和子侄體貼入微的諄諄教誨。
曾國藩兄弟共有五人,他是老大,作為兄長,他全麵擔負起教育弟弟們及子侄們讀書做人、修身處世方麵的重任。曾國藩不管對在鄉間主持家務的澄弟,還是對跟隨他在外作戰、做官的曾國荃等三個弟弟,在處事為人、從政從軍、謹守家風方麵都加以細心開導,有成績就鼓勵讚揚,有缺點就批評指出,充分體現了一個長兄的形象,盡到了一個長兄的義務,這在中國家庭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曾國藩對子侄輩的教導也體現在家書中,可以說他也盡到了對兒子和侄子們教育的責任。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是顯著的。他的弟弟們無論從政還是在家都基本遵循了家教;其子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另一子曾紀鴻不幸早死,但研究古漢學也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就。孫子輩中還出現了曾廣鈞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曾孫輩又出現了曾約農、曾寶蓀這樣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學者。旁係後代也產生了科學家和政治要人。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對中國近現代官僚士大夫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例如近代官僚彭玉麟、李鴻章在教育子弟時都采納吸收了曾國藩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人把它作為教育子弟成才、保持家世經久不衰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當然在讀曾國藩家書的時候,我們要能看到他的教育思想中帶有他那個階級和時代的思想烙印,注意加以辨別,但對其中某些具體內容如戒奢驕怠懶、守勤儉廉樸等,要注意吸收其中具有辯證哲理的精華成分。尤其是對家書這種親切、細致、耐心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應加以學習借鑒。總之,我們理當把曾國藩家書看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老殘遊記》被魯迅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曆來小說有揭露贓官之惡的,《老殘遊記》的不同在於專揭露清官之惡。劉鶚(1857—1909),字鐵雲,號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出身官僚家庭,對通過科舉博取功名沒有興趣,曾研究過數學、醫學、水利等,年輕時做過醫生和商人。1888年河南、山東發生水災,他先後到這兩個省的巡撫處做幕賓,幫助治理黃河,因治河有功,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物衙門,以知府任用。此後,他曾向清政府建議清廷借外債修路和讓西人開礦,因不合時宜,遭到攻擊。劉鶚做官不得誌,棄官經商,創辦實業,但全都失敗了。後被清政府以私開太倉之罪發配到新疆,第二年病死。劉鶚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老殘遊記》初集二十回、二集九回。他是甲骨文的最早收集者,1903年印行的《鐵雲藏龜》就是他研究甲骨文的最早著作。此外,還有治河和數學著作。《老殘遊記》現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戴鴻森注本和山東齊魯書社嚴薇青注本可供閱讀。
有位遊客,三十多歲,江南人,姓鐵名英,號補殘,別號老殘。他曾拜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為師,學了幾句口訣,自己也搖起串鈴以替人治病糊口,奔走江湖近二十年。有一年,他治好了一個黃姓大戶的疑難病症,受到了黃家盛情款待。一天酒足飯飽,老殘做了一個夢,夢見有條破輪船在洪波巨浪裏顛簸,很危險。他和兩位摯友乘小船為大船的舵手送方向盤等。大船上水手在乘客中亂竄、搜身,甚至殺人拋下海去。他們三人在水手們一陣咆哮和全船的震怒下,逃回小船,卻被大船上的人擊沉入海。黃大戶病好後,老殘和他告辭,前往濟南大明湖去看風景。
在明湖居,他聽了白妞的鼓書,大飽耳福,又遊覽了濟南的四大名泉。期間,老殘醫治好了衙門中做機要幕賓的高紹殷之妾的喉蛾之病,因而醫名大噪。老殘道聽途說有關曹州玉賢的“政績”,準備親自“考察”一下。在高紹殷的舉薦下,山東省巡撫召見老殘並授予官職,請教他治理黃河的策略,老殘固辭不掉,就在半夜間離開濟南,奔赴曹州。
一路上,老殘聽到了玉賢辦案的不少“政績”,然而這些政績裏,卻有無辜百姓成為玉賢苛刑的犧牲品,而玉賢因此卻被山東巡撫加銜晉升。老殘十分氣憤,決定為民伸冤,打算去省城。路上因黃河冰凍不化,滯留在齊河縣,遇上好友監察禦史黃人瑞。經黃人瑞介紹和撮合,老殘用幾百兩銀子,從火炕中救出妓女翠環並納為妾。從翠環那兒又知道了一些黃河為害的嚴重和地方官吏不顧百姓死活的情況。
老殘從黃人瑞口中得知齊河縣有個“清廉得格登登”的縣官名叫剛弼,這個人也和玉賢一樣,剛愎自用,主觀斷案,百姓有冤無處伸。齊河縣東北有個齊東鎮,有一戶人家,五十多歲的賈老翁,有二男一女。大兒子三十多歲病死,留下媳婦賈魏氏。二兒子也成了家,隻有十九歲的小女兒還沒有出嫁。大兒子去世後,大媳婦經常回娘家,娘家隻有老爹一人。這一天,賈魏氏又回娘家,這邊賈家十三口卻平白無故猝然死去。剛弼不問青紅皂白就把魏家父女二人關入大牢,還動刑逼供。魏家管事的為救主人,拿了上千兩銀子到衙內求情。剛弼設下圈套收了銀兩為憑據,以賄賂官府、以錢抵命的罪名,對魏家父女動用嚴刑。賈魏氏不忍父親受刑,就屈打成招。剛弼很是得意,準備了結此案。
無辜的魏家父女又要慘死在剛弼手下。老殘火速寫信給山東省巡撫,請省城另派高明前來審案。結果老殘的一封信,救活了兩條性命,他心中無比快活。但是,賈家十三口人死因不明,還是疑案,老殘決心搞清真相。他訪藥鋪、拜神甫,東奔西走,幾經周折,才弄清楚,原來是賈老翁女兒的情夫吳二浪子用一種香草“千日醉”給害死的。其實這不是毒藥,隻是活人吃了就像死人一樣。千日之內若尋來另一種藥草“還魂草”,這些人仍能複活。老殘讓官府將吳二浪子押入監牢,然後他親自往泰山尋“還魂草”。賈家十三口又活了過來。從此,魏家一案了結,巡撫批吳二浪子監禁三年。賈、魏兩家都很感激老殘,視老殘為救命大恩人,各送三千兩銀子酬謝,老殘分毫不收。兩家隻好招來戲班子,大擺宴席款待老殘。老殘沒有久留,帶著翠環匆匆離開齊河縣,回江南老家去了。
老殘在明湖居聽黑妞、白妞說書,作者運用各種具體形象的比喻,被世人公認為傑出的精彩描寫。下麵一段即是,選自小說的第二回。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玩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裏的姑娘,也人人都學,隻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麵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隻見那後台裏,又出來了一個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隻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麵,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隻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槌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隻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髒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麵,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之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鍾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隻聽那台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辟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小說寫一個被人稱作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遊曆中的見聞和作為。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麵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遭受的痛苦。隨著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麵貌。在這塊風光如畫、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發生著一係列驚心動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獄。
《老殘遊記》的一大特色,是第一次揭露“清官”的罪惡。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曆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第十六回原評)
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越著”而補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十二個站籠便站死了兩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
小說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如玉賢指毓賢,剛弼指剛毅,黑妞、白妞為當時實有的藝人,白妞一名小玉,於明湖居奏藝,傾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稱。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須征諸實在。”(第十三回原評)
《老殘遊記》的藝術成就在晚清小說裏是比較突出的。特別在語言運用方麵更有其獨特成就。如在寫景方麵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鮮明的色彩。書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淨、清新。在寫王小玉唱大鼓時,作者更運用烘托手法和一連串生動而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魯迅稱讚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中國小說史略》)
《老殘遊記》是清末譴責小說的代表作。作者筆鋒犀利,在譴責中呈出了自己的治國藥方,反映了當時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前途的一種設計。作者寫景狀物堪稱一絕,閱讀時值得仔細欣賞。
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標誌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開端。現代文學的創作實踐以新詩的創作為突破口,《嚐試集》是第一部現代白話詩集。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出生於上海。在家鄉安徽績溪接受過九年的私塾教育。1910年—1917年由上海赴美留學,初入康奈爾大學農科,後來才棄農學文。191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跟從杜威研究哲學。留美的這幾年是他一生非常關鍵的時期。首先,杜威的實驗主義成為胡適思想及其理論主張的基礎。由此,胡適提出了他的著名口號——“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此外,他與梅光迪、任鴻雋、楊杏佛等討論文學改良,完成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文學改良芻議》,寄給國內的陳獨秀,在《新青年》二卷五號上發表。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胡適開始創作《嚐試集》。歸國後他在北京大學講授歐洲文學名著、中國中古思想史等課程。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共同主持《新青年》。1946年—1949年任北大校長。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白話文學史》(上卷)以及四卷《胡適文存》等。
《嚐試集》的創作開始於1916年7月,第一編寫於留美期間,後兩編寫於歸國後。初版於1920年,兩年之內銷售達一萬部。1922年出增訂四版,此版流傳最廣。《嚐試集》四版在初版的基礎上由作者以及任鴻雋、陳衡哲、魯迅、俞平伯、周作人刪定而成。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嚐試集》。
《嚐試集》初版與增訂四版正文都分為三編,附《去國集》。集子中主要是創作,也有個別譯作。《去國集》所收詩篇,是胡適在1916年前所作的文言詩詞。《自序》中說:“既已自誓將致力於其所謂‘活文學’者,乃刪定其六年以來所為文言之詩詞,寫而存之,遂成此集。名之曰去國……”因而,附錄《去國集》既算是胡適對自己的過去的一個告別,也體現了胡適思想演進的一個背景。
《嚐試集》蘊涵豐富,有留美期間與友人的熱情且無間的遊戲贈答,有戀愛中的青年男女的愛與哀愁,有對家中親友的眷眷思念,有對個性解放的深深的渴望,有寂寥時淡淡的哲性沉思,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有對舊禮教觀念的反思。
《嚐試集》除了詩集本身的開拓作用外,幾版序言也應給予重視。文字學家、文學革命的另一戰將錢玄同為此集初版作了一篇長序,從學理上論證了《嚐試集》出現的重大文化史及文學史價值。胡適也有好幾篇語重心長的自序。這幾篇文章對於詩集的產生、胡適的白話文學理論以至於整個文學革命的發生有一個大致的勾勒。
錢玄同曾為這部集子作序,講:“適之是中國現代第一個提倡白話文學——新文學——的人。我以前看見適之作的一篇《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作詩文不避俗語俗字;現在又看見這本《嚐試集》,居然就實行用白話來作詩。我對於適之這樣‘知’了就‘行’的舉動,是非常佩服的。”胡適自己也認為《嚐試集》的創作體現出他的白話文學的主張,提出“我們現在作白話的文學,應該自由使用現代的白話,——要是再用‘遮莫’,‘顛不剌的’,‘兀不的……也麼哥’之類,就和《詩經》裏的‘載’字‘言’字‘式’字一樣的不對,——自由發表我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才是現代的白話文學,——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