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罵筵(節選)(1 / 3)

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罵筵(節選)

〔忒忒令〕(旦)下紅樓殘臘雪濃,過紫陌早春泥凍;不慣行走,腳兒十分痛。傅風詔,選蛾眉,把絲鞭,騎驕馬;催花使亂擁。

奴家香君,被捉下樓,叫去學歌,是俺煙花本等,隻有這點誌氣,就死不磨。(雜喊介)快些走動!(旦到介)(小旦)你也下樓了,屈尊,屈尊。(醜)我們造化,就得服侍皇帝了。(旦)情願奉讓罷。(同行介)(雜)前麵是賞心亭了,內閣馬老爺,光祿阮老爺,兵部楊老爺,少刻即到。你們各人整理伺候。(雜同小旦、醜下)(旦私語介)難得他們湊來一處,正好吐俺胸中之氣。

(前腔)趙文華陪著嚴嵩,抹粉臉席前趨奉;醜腔惡態,演出真鳴鳳。俺做個女彌衡,撾漁陽,聲聲罵;看他懂不懂。

(淨伴馬士英,副淨扮阮大铖,末扮馬文驄,外,小生扮從人喝道上)(旦避下)……(副淨問外介)選的妓女,可曾叫到了麼?(外稟介)叫到了。(雜領眾妓頭介)(淨細看介)(吩咐介)今日雅集,用不著他們,叫他禮部過堂去罷。(副淨)特令到此伺候酒席的。(淨)留下那個年小的罷。(眾下)(淨問介)他喚什麼名字?(雜稟介)李貞麗。(淨笑介)麗而未必貞也。(笑向副淨介)我們扮過陶學士了,再扮一折黨太尉如何?(副淨)妙妙!(喚介)貞麗過來斟酒唱曲。(旦搖頭介)(淨)為何搖頭?(旦)不會。(淨)嗬呀!樣樣不會,怎稱名妓。(旦)原非名妓。(掩淚介)(淨)你有甚心事,容你說來。

〔江兒水〕(旦)妾的心中事,亂似蓬,幾番要向君王控。拆散夫妻驚魂迸,割開母子鮮血湧,比那流賊還猛。做啞裝聾,罵著不知惶恐。

(淨)原來有這些心事。(副淨)這個女子卻也苦了。(末)今日老爺們在此行樂,不必隻是訴冤了。(旦)楊老爺知道的,奴家冤苦,也值當不的一訴。

〔五供養〕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龐,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

……

(旦)奴家已拚一死。吐不盡鵑血滿胸,吐不盡鵑血滿胸。

《桃花扇》全劇共四十出,它一問世,便震動京城,連康熙皇帝也要索閱,據記載當時演出盛況也是空前的。

明朝滅亡以後,孔尚任第一個以戲曲的形式,展現了明末複雜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評價了南明的曆史,藝術地總結了這一段曆史教訓。

在戲劇結構上,通過侯、李的愛情線索,尤其是通過象征他們的愛情命運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興亡史龐大內容的戲劇情節,有機地貫串在一起。從贈扇定情開始,他們的愛情就被置於明末清議與閹黨激烈鬥爭的政治旋渦之中;由於鬥爭的激化,侯、李被迫分離,結構上展開了由朝宗(侯方域)和香君聯係著的兩條線索:通過朝宗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通過香君備受欺淩這條線,寫出了弘光和馬、阮之流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最後,作者擺脫了生旦團圓的俗套,以張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愛情悲劇,來襯托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作者以“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獨特構思,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鬥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戲劇結構具有細密、宏大、富於獨創性的特點,把傳統的愛情劇和時事劇都提到新的高度。

孔尚任善於在重大的現實矛盾中來展現人物性格,從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展開人的內心世界,又善於用濃淡不同的筆墨來塑造藝術形象。出現在《桃花扇》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其中如崇尚氣節、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的李香君,關心國事、熱心俠義的柳敬亭,力挽狂瀾、慷慨捐軀的史可法,風流倜儻、軟弱妥協的侯方域,兩麵討好、圓滑世故的楊龍友,他們都有不同的內心世界和音容笑貌。在人物描寫中,孔尚任竭力把人物的曆史作用與自己的愛憎褒貶統一起來。在對他們的不同態度中,表現出作者進步的曆史見解。這種鮮明的傾向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對人物恰如其分的描寫,形成了《桃花扇》中人物形象的顯著特色。

《桃花扇》是一部曆史劇,作者以數十年的工夫探求曆史的真實性,它的出現,極大地發展了曆史劇忠於客觀史實的傳統,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曆史舞台的一部“信史”。但是《桃花扇》不是曆史教科書,它的傑出成就在於:作者從戲劇藝術的要求出發,把曆史的真實性和藝術的真實性完美地統一了起來,在尊重曆史基本史實的前提下,進行了必要的藝術加工,反映了曆史的本質。例如,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作者虛構了濺扇、染扇、罵筵、入宮等重要情節,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能反映人民的願望;為了反映國破家亡的悲劇,孔尚任將侯方域兩朝應舉改為出家入道,雖對侯方域的行為有所掩飾,卻概括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士大夫的帶有普遍性的道路。作者對史實的加工和虛構,大都使情節更為精練,人物更為典型,戲劇特征更為鮮明。

《桃花扇》的語言既有戲劇的表演性又富於文采,達到了戲劇性與文學性的統一。作者寫出了許多有強烈抒情和個性化的曲辭,又寫出了生動而詳備的賓白,這在古代傳奇中也是罕有的。這一切使《桃花扇》成為明清傳奇戲曲的壓卷之作。

閱讀時請思考: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是如何卷入到明末政治鬥爭中去的?國破家亡為什麼不能成全侯、李的兒女之情?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長篇小說。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人,明末入滿洲籍,屬滿洲正白旗,後來他的祖先隨清兵入關,得到寵幸,曹家三世襲江寧織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曹府。雍正皇帝繼位後,曹家開始失勢。雍正五年(1727)被革職抄家。曹雪芹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經曆過一段富貴榮華的貴族生活,在他十三四歲時,隨全家遷回北京。回京後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貧窮,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專心致誌地從事《紅樓夢》的創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病不起。這年除夕,終因貧病交加,離開人世,僅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曠世奇書。《紅樓夢》最初以八十回抄本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本名《石頭記》。現行《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補。高鶚(1738-1815),字蘭墅,祖籍遼東,屬漢軍鑲黃旗,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五十七年(1792),他將《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合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束了《紅樓夢》的傳抄時代,使《紅樓夢》得到廣泛的傳播。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起多次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

林黛玉因喪母,被外祖母賈母派人接到賈府。在金陵榮國府,除了見到外祖母外,還見到了大舅母,即賈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賈政之妻王夫人;年輕而會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賈赦兒子賈璉之妻王熙鳳;賈赦之女迎春、賈政之女探春、寧國府賈珍之妹惜春。當然,也見到了那塊石頭化身、銜玉而生、深得賈母寵愛的賈政之子賈寶玉。兩人第一次見麵就有似曾相識之感,當寶玉見美若天仙的表妹沒有玉,便一怒之下要砸自己的玉,引起一場不快。不久,王夫人的姐姐帶著兒子薛蟠和女兒薛寶釵也在賈府住下。這薛寶釵曾得癩頭和尚贈予金鎖治病,以後一直佩戴。

黛玉忌諱金玉良緣之說,常暗暗譏諷寶釵,警告寶玉。

賈政的長女元春被冊封為妃,皇帝恩準她探家。榮國府為了迎接這場大典,修建了極其奢華的大觀園,又采辦了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門的妙玉也進了榮國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家呆了一會兒,要寶玉和眾姐妹獻詩。寶玉的丫鬟襲人規勸寶玉讀書“幹正事”。

寶玉和黛玉,兩小無猜,情意綿綿,因寶釵和其他小事,常常發生爭吵,但在不斷地爭吵中情感也不斷在加深。一日寶釵過生日,大家一起聽戲,一個小旦長得像黛玉,被賈母娘家孫女史湘雲口快說出,寶玉怕黛玉生氣連忙阻攔,結果惹得林黛玉和史湘雲都生寶玉的氣。

元春怕大觀園空閑,便讓寶玉和眾姐妹搬進居住。進園後,寶玉更是成天與這些女孩子們廝混。書童將《西廂記》等書偷帶進園子,寶玉和黛玉一起欣賞。黛玉性情憂鬱,暮春時節,惋惜落花,將落花收集,埋於土中,稱其為“花塚”,並寫《葬花辭》。有一次,史湘雲勸寶玉會官員、談仕途,被寶玉搶白,並說黛玉從不說這種混賬話;恰巧黛玉路過聽到,深喜知心。

王夫人的丫鬟金釧與寶玉調笑,被王夫人趕出投井而死;寶玉結交了一位王爺喜歡的伶人,因其失蹤,王爺派人來賈府尋找。賈政大怒,將賈寶玉打得皮開肉綻,賈府上下一片驚慌。王夫人找襲人,要她隨時彙報寶玉的情況,並決定將來讓襲人給寶玉做妾。

在探春的倡導下,大觀園成立詩社。行酒令時黛玉引了幾句《西廂記》的曲文,被寶釵察覺,並寬容了她,兩人關係轉好。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寫出了《秋窗風雨夕》,抒發自己的哀愁。黛玉丫鬟紫鵑試探寶玉對黛玉的真心,假說黛玉要回姑蘇,寶玉信以為真而精神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寶玉心理,眾人也以為他們定成美滿姻緣。釵黛二人也達到最融洽的時期。

寶玉另一丫鬟晴雯被王夫人趕出,抱恨而死;寶玉無可奈何,寫《芙蓉誄》祭她。寶玉年紀漸大,賈政逼他上學。迎春出嫁,寶釵被家事纏繞,大觀園冷清起來。

黛玉思想終身之事無人可求,做噩夢而染重病。因奉承賈母的意思,鳳姐提出為寶玉娶寶釵的想法。黛玉聽見丫鬟議論寶玉的婚事,病得不能吃飯;後來聽說議而未成,病有好轉。

十月裏,海棠開花,大家以為喜事,置酒慶賀,就在夜裏,寶玉的通靈玉不知去向,人也癡呆,禍不單行,元春此時死去。

由賈母做主,決定為寶玉娶寶釵,怕寶玉不同意,告訴他娶的是黛玉,同時不讓黛玉知道消息。黛玉從傻大姐處知道實情,夢幻破滅,焚燒詩稿;在寶玉成親時,她孤苦而死。

洞房之夜,寶玉見是寶釵,大驚,人也更加糊塗,憂傷得差點死去。

探春遠嫁之後,大觀園更加淒清。榮寧兩府種種行為惹惱皇帝,終於被抄家,革去兩府世職。由於權貴的幫助,榮府世職恢複。不久,賈母病死,鳳姐主辦喪事,因大家怨恨而力不從心死去。一群強盜打劫榮國府,妙玉被劫走,惜春看破紅塵,小小年紀出家。

寶玉終於在應考之後出家當了和尚,盡管他中了舉人,寶釵也懷了孕,他也顧不上了。

節選自第二十三回,是紅樓夢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場景之一。小說通過寶黛兩人讀《西廂記》時的感受和對話,揭示了兩人共同的思想基礎和愛慕之情。作為寶黛讀曲的餘波,黛玉聽曲一段也是精彩的描寫,把黛玉心理感受寫得極其動人。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那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隻見一陣風過,把樹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隻得兜了那花瓣兒,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麵,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回來隻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隻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裏作什麼?”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些花瓣兒都掃起來,撂在那水裏去罷。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裏了。”黛玉道:“撂在水裏不好,你看這裏的水幹淨,隻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兒什麼沒有?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裏,埋在那裏;日久隨土化了,豈不幹淨。”

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黛玉道:“什麼書?”寶玉見問,慌的藏了,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麵說,一麵遞過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時,已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一麵看了,隻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黛玉笑著點頭兒。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的貌’。”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的通紅了,登時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雙似睜非睜的眼,桃腮帶怒,薄麵含嗔,指著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了!好好兒的,把這些淫詞豔曲弄了來,說這些混賬話,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說到“欺負”二字,就把眼圈兒紅了,轉身就走。

寶玉急了,忙向前攔住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兒罷!要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裏,叫個癩頭龜吃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兒,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碑去。”說的黛玉嗤的一聲笑了,一麵揉著眼,一麵笑道:“一般唬的這麼個樣兒,還隻管胡說。——呸!原來也是個‘銀樣蠟槍頭’!”寶玉聽了,笑道:“你說說,你這個呢?我也告訴去。”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寶玉一麵收書,一麵笑道:“正經快把花兒埋了罷,別提那些個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協,隻見襲人走來,說道:“那裏沒找到?摸在這裏來了!那邊大老爺身上不好,姑娘們都過去請安去了,老太太叫打發你去呢。快回去換衣裳罷。”寶玉聽了,忙拿了書,別了黛玉,同襲人回房換衣不提。

這裏黛玉見寶玉去了,聽見眾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外,隻見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耳細聽,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再聽時,恰唱到:“隻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在明清的小說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莫過於《紅樓夢》。魯迅曾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描寫的是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和婚姻悲劇。並圍繞這一悲劇,為我們鋪開了一個由許多有關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一悲劇發生發展的社會和家庭的原因。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可以說在封建社會裏注定是個悲劇。它表現在兩個層次,首先,它違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製度;其次,它不符合封建家庭的實際利益。在賈府這樣一個封建大家庭裏,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最具有叛逆性格的少男少女。寶玉對讀書做官不感興趣,並不把它看作是所謂“正途”,在這一點上,隻有同樣具有叛逆思想的黛玉讚成他。寶玉和黛玉一起長大,在感情不斷衝突和交流過程中,誌同道合,共同追求一種個性自由,企圖擺脫封建束縛的生活方式,於是在心目中都把對方視為自己未來的終身伴侶。從家族發展考慮,黛玉顯然不是寶玉未來妻子的最佳人選。黛玉身體羸弱、脾氣孤傲以及自定終身的越軌行為,得不到賈母的喜歡,而薛寶釵圓融的人品和才幹以及薛家擁有的財富,使她具備了做“寶二奶奶”的條件。賈寶玉和薛寶釵最終被安排舉行了婚禮,但這隻能標誌著婚姻悲劇的開始,所謂“金玉良緣”的結合隻能是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