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一切依賴諸葛亮。諸葛亮內外操勞,常常疲於奔命。不久孫權也正式稱帝,建立了吳國。魏、蜀、吳三國仍連年爭戰。這期間,諸葛亮堅持聯吳討曹;先出兵七擒孟獲,收服了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鞏固了後方,又先後“六出祁山”,對魏作戰。其間也有幾次聯合東吳共同伐魏,但因種種原因,終於未能消滅魏國。諸葛亮後來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中。他死後,薑維繼其軍事統帥之職,也曾“九伐中原”,同樣沒有取得成功;而後主劉禪庸懦無能,朝政日益腐敗,蜀漢國力日衰。吳魏之間的爭戰也各有勝敗。
後來,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了晉國。晉武帝司馬炎派兵攻占四川,薑維假降策反鍾會不成而被殺,劉禪出降,蜀漢滅亡。孫權死後,繼位的孫皓施政殘暴,民心日背,晉派大軍順流東下,終於滅了東吳。至此,天下重新歸於統一。
小說第四十三回寫曹操奪取荊州以後,劉備敗退江夏,處境艱危,諸葛亮應魯肅之邀來到柴桑,欲與孫權共商聯合抗曹大計。孫權不肯示弱於人,有意讓諸葛亮見見他手下的所謂江東才俊。經過幾個回合的交鋒,主降派的精神武器被一一剝奪,諸葛亮取得了出使江東的第一個勝利。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故事:舌戰群儒。
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時,尚且縱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複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裏,其誌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屙,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裏,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嚐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它藝術地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曆史進程,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寫了當時各個政治集團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和衝突。
三國故事早就流傳民間,為民間藝人所青睞,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表現題材。宋代話本《三國誌平話》裏的故事已初具《三國演義》規模,但民間傳說色彩較濃。羅貫中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參閱史書,注意文辭,了解社會好尚,創作出傑出的《三國誌通俗演義》。這部小說是文人素養和民間文學的結合。
《三國演義》繼承了《三國誌平話》“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把蜀劉集團作為全書的中心,把劉蜀與曹魏兩大政治集團作為情節發展的主線,肯定了劉備“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頌揚了他寬人愛民從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質,讚美了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風度。反之,對曹操,作者著力批評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利己主義,揭露了他狡詐、忌刻和專橫。這種“擁劉貶曹”的傾向,寄托了宋元時代在民族壓迫下對曆史上漢族政權的依戀、對明君的期盼和對暴君的憎惡,具有進步意義。在小說中,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曹操,有時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智謀;對他的貶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三國演義》歌頌了一大批“忠義”英雄,主要集中於劉備集團。對於劉備、關羽、張飛之間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義氣,作者極力加以頌揚。尤其是關羽,更被塑造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義的化身。
作者傾注了極大的心力,把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諸葛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妙計無窮,善於隨機應變,化險為夷,不斷地奪取勝利。他的神機妙算連其對手也讚歎不已。《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已大大高於曆史人物,他不僅成為《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而且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光彩照人的智慧人物。
《三國演義》中涉及重要曆史的地方與史實相符,但在細節處又多有虛構,從而形成了小說“七分實事,三分虛假”的麵貌。正是這“實”與“虛”的有機結合,才使《三國演義》既保持了曆史的基本真實,又使情節具有豐富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異常生動。
《三國演義》描寫戰爭成就之高,堪稱獨步。小說共描寫了大大小小戰爭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筆下,可謂驚心動魄,千變萬化,各具特色。作者善於集中筆墨,著重描寫戰爭雙方決戰前的力量對比、形勢分析和戰略戰術的運用,從而揭示出戰爭勝負的原因。
全書所敘時間漫長,人物眾多,事件複雜,頭緒紛繁,但作者圍繞主線,全局在胸,精心安排,從而使整部小說前後連貫,脈絡分明,布局嚴謹,構成了一個相當完美的藝術整體。對於一個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早期長篇小說而言,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三國演義》不僅代表了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最高成就,而且與《水滸傳》一起,形成了中國小說史上的第一座藝術高峰。六百年來,《三國演義》在我國人民中廣泛流傳,家喻戶曉,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當之無愧地進入世界文學名著之列。
《三國演義》波瀾壯闊、氣勢恢弘、人物眾多、情節複雜,不妨先抓住幾個重要人物閱讀,再以重要事件為線索閱讀,然後逐漸通讀。
《水滸傳》是描寫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著名古典小說。相傳是施耐庵所作。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大約與羅貫中同時,相傳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或興化(今屬江蘇)人。關於施耐庵的生平事跡流傳下來的史料極少。據傳,明朝將領張士誠起兵時,曾親自到他家中邀他入軍,施耐庵以家中母老妻弱、子女婚事沒有完成而婉言謝絕。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的一百回本《水滸傳》。
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九紋龍史進結識了少華山頭領神機軍師朱武等三人,被官府鷹犬告發,當地官府派兵捕捉。出於無奈,史進焚毀了自己的莊園,投奔外鄉,得遇一個下級軍官魯達。兩人共在酒樓飲酒,聽得有賣唱女子啼哭之聲,問知父女係受當地惡霸鎮關西鄭屠的欺淩。魯達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並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鎮關西。事後棄職逃亡,巧遇已有安身之所的賣唱女之父,將他接回家中藏匿;以後輾轉去五台山出家,起法名為“智深”。魯智深耐不得佛門清規,屢次酗酒,又打壞山門、金剛,寺中長老無可奈何,隻得介紹他去東京大相國寺當名職事僧,職司看管菜園。在此期間,他收服了一群潑皮。
魯智深偶然結識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兩人甚為投機。當朝權臣高太尉之子高衙內,覬覦林妻貌美,設計陷害林衝,誣其“帶刀”進入白虎堂,將他發配滄州,並企圖在途中殺掉林衝。幸得魯智深一路暗中護送,得以化險為夷。林衝發配滄州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手刃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個當保正的晁蓋,得悉權臣蔡京女婿、大名府知府梁中書派楊誌押送“生辰綱”上京,便由吳用設計,約集了三阮兄弟等共計七人,在黃泥崗劫了生辰綱,投奔梁山。楊誌丟了生辰綱,不能回去交差,就與魯智深會合,占了二龍山。
山東鄆城有個呼保義宋江。他有一外室,名叫閻婆惜。此人有外遇,探知宋江與“強人”有來往,百般要挾。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奔小旋風柴進莊上,得以結識武鬆。後武鬆於景陽崗上打死猛虎,一時名聲大噪,被聘為陽穀縣都頭,碰巧遇見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其嫂潘金蓮羨武鬆英偉,欲求苟合,為武鬆拒絕。後趁武鬆外出公幹,金蓮私通西門慶,毒死武大。武鬆歸後察知其情,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給兄長報仇。事後他主動去縣衙自首,被發配孟州,結識施恩,醉打蔣門神,怒殺張都監全家,亦輾轉投二龍山安身。宋江至清風寨寨主花榮處盤桓,因故被人陷害,發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題“反詩”,又被判處死刑,得梁山弟兄劫法場救出,宋執意要回家探父,又迭遭危險,終於上了梁山。
隨後,經過三打祝家莊,出兵救柴進,梁山聲勢甚大。接著又連續打退高太尉三路進剿,桃花山、二龍山和梁山三山會合,同歸水泊。而後,晁蓋不幸中箭身亡,盧俊義經曆諸多曲折也上了梁山,義軍大破曾頭市,又打退了朝廷幾次進攻,其中好些統兵將領亦參加梁山聚義。最後,總共擁有一百零八個頭領,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麵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於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還采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征遼,幾經征戰,始得凱旋;接著又奉命至江南征討方臘。結果,方臘被打敗了,義軍也傷亡慘重,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死的死、殘的殘、溜的溜、隱的隱,稀稀落落,隻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統治者眼見梁山義軍勢孤力單,便在封官賞爵後不久,對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盧俊義被分別用藥酒、水銀毒死,李逵又被宋江臨死時拉去陪葬,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被扼殺了。
下文節選自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寫高俅又一次派陸虞侯來謀害林衝,林衝到了絲毫無法退讓的地步,懷著一腔反抗的怒火,一舉把三個奸人殺死,最後落荒而逃,歸屬梁山。
當時林衝便拿了花槍,卻待開門來救火,隻聽得外麵有人說將話來。林衝就伏門邊聽時,是三個人腳步響,直奔廟裏來,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再也推不開。三人在廟簷下立地看火,數內一個道:“這條計好麼?”一個應道:“端的虧管營、差撥兩位用心!回到京師,稟過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這番張教頭沒得推故了。”一個道:“林衝今番直吃我們對付了,高衙內這病必然好了。”又一個道:“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你的女婿沒了’,張教頭越不肯應承,因此衙內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兩個央浼二位幹這件事,不想而今完備了!”又一個道:“小人直爬入牆裏去,四下草堆上點了十來個火把,待走哪裏去!”那一個道:“這早晚燒個八分過了。”又聽得一個道:“便逃得性命時,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又一個道:“我們回城裏去罷。”一個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府裏見太尉和衙內時,也道我們也能會幹事。”
林衝聽三個人時,一個是差撥,一個是陸虞侯,一個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憐見林衝!若不是倒了草廳,我準定被這廝們燒死了。”輕輕把石頭掇開,挺著花槍,左手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潑賊哪裏去!”三個人都急要走時,驚得呆了,正走不動。林衝舉手,肐察的一槍,先搠倒差撥。陸虞侯叫聲“饒命”!嚇得慌了手腳,走不動。那富安走不到十來步,被林衝趕上,後心隻一槍,又搠倒了。翻身回來,陸虞侯卻才行得三四步,林衝喝聲道:“奸賊!你待哪裏去!”劈胸隻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裏,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喝道:“潑賊,我自來又和你無甚麼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陸虞侯告道:“不幹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衝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幹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裏隻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裏。回頭看時,差撥正爬將起來要走。林衝按住喝道:“你這廝原來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頭割下來,挑在槍上。回來,把富安、陸謙頭都割下來。把尖刀插了,將三個人頭發結做一處,提入廟裏來,都擺在山神麵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係了搭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裏冷酒都吃盡了。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走不到三五裏,早見近村人家都拿著水桶鉤子來救火。林衝道:“你們快去救應,我去報官了來。”提著槍隻顧走。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曆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內容和文學藝術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水滸傳》以大量篇幅通過諸多故事從側麵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從而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階級關係。對於起義英雄們“仗義疏財歸水泊,報仇雪恨上梁山”的行為,作品進行了熱情的歌頌。作者極力刻畫了水滸英雄的“忠、信、義”以及無畏的優秀品德,在讀者麵前展示了一群群仗義勇為、威震敵膽、有血有肉的生動英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