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2 / 2)

辛棄疾為宋詞豪放派主將,其知名作品應熟記無誤。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一個有文化教養和愛國傳統的官僚家庭,自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愛國思想的熏陶,二十歲即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雄心壯誌。陸遊前後做官近三十年,由於堅持抗金複國的主張,遭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曾四次被罷黜。邊防前線的軍中生活和入蜀後的生活,都對他的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晚年退居山陰,過了二十年的閑居生活。陸遊憂國憂民,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他的一生,也是他創作的中心主題。他是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詩歌反映了豐富充實的現實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曾學江西詩派,卻不為其所束縛,在生活實踐中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道路,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最能體現陸詩雄放風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錯刀行》《長歌行》《關山月》等都作於入蜀從軍以後的十年間,說明陸遊詩的主導風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間奠定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陸遊自定詩集名為《劍南詩稿》。除詩歌以外,陸遊兼擅詞與散文,著有《放翁詞》《渭南文集》等。《劍南詩稿》的版本有汲古閣刻本,另有兩個殘宋本。今人錢仲聯校注的《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是陸遊詩歌較好的點校本。另外,可參看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的《陸遊集》。

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劍門道中遇微雨》:這首詩作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詩人正準備大展宏圖時,卻突然從南鄭(今陝西漢中)前線調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途經劍門時作此詩。這首旅途中即景抒情的小詩,看似自喜,實為自嘲,在富有幽默機趣的筆調中,含蓄婉曲地表現了詩人抑鬱憤懣的心情。

《關山月》:作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時作者在成都。此詩以守邊將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譴責了南宋統治階級對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寫出了守邊將士不戰而老、淪陷區人民盼望恢複而不得的悲痛感情,充分地抒發了作者愛國憤世的思想,內容豐富深厚,愛憎鮮明強烈,聲情蒼涼激越,風格悲壯沉鬱,是陸遊的代表作之一。

《書憤》: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作者已家居山陰。詩歌表現了作者渴望恢複失地、統一祖國的堅強意誌和決心,同時又表現了兩鬢斑白、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

《示兒》:作於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春,是詩人的絕筆詩,表現了詩人一顆偉大的心靈,他死後也不能忘記祖國的統一,並且堅信祖國必定有統一的一天,他對祖國的熱愛是那樣的強烈、深摯、執著!

《遊山西村》:寫詩人被罷官歸鄉時期跟農民的親切關係和美好感情,讚美了寧靜的村景和淳樸的民風,表現了詩人身處逆境而不消極悲觀,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人民的美好品德。

《沈園》(二首):這兩首詩作於家居山陰時。陸遊年輕時經曆過一段不幸的愛情生活。據《齊東野語》等書記載,陸遊初娶唐氏,夫婦感情很好,因陸母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