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在藝術上也有獨特的價值,代表了誌怪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搜神記》記錄的奇聞軼事色彩紛呈、斑駁迷離,雖不像後代小說那樣宏篇巨著、人物複雜、情節曲折,但其小巧的篇章結構也自成特色。在四百多篇的作品中,多是一二百字的短篇,其中不少是幾十字,甚至十幾個字乃至幾個字。所以敘述往往比較直接,粗呈梗概,呈現出簡潔明達、洗練、勁健的特點。
幹寶雖然“並非有意為小說”,但其中一些優秀篇目已經初見後世小說表現手法的端倪。如:注意情節的豐富曲折,增強細節場麵的描繪及人物的個性刻畫、展示,注重對話的特色及作用等。
《搜神記》作為魏晉南北朝時誌怪小說的代表作,成就最高。雖然還隻是小說創作的初期,但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卻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許多典型故事,為後世文學發展提供了創作素材,經久不衰。如《董永》《毛衣女》的傳說,本來是兩則很簡單的故事,經後人不斷修改,潤色加工,演變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七仙女”的傳說。直到今天,七仙女的傳說仍是婦孺皆知,讓老少動情。《東海孝婦》中頸血逆流飛上旗竿、當地大旱三年不雨等浪漫主義情節為後世元雜劇作家關漢卿借鑒和發展,創作了著名的雜劇《竇娥冤》。另外,後世許多文學作品經常使用《搜神記》中的典故。在藝術創作方麵,《搜神記》的創作經驗不僅對以後的誌怪小說產生了很大影響,對唐代傳奇的出現,甚至宋以後小說的創作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啟發作用。蒲鬆齡作《聊齋誌異》,就曾在序中寫道:“才非幹寶,雅愛搜神。”可見,《搜神記》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是深遠的。
作為無神論者,我們完全能把有宣傳迷信傾向的《搜神記》當故事來讀。我們會發現人們生來就具有探奇索異的興趣,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外祖父孟嘉是東晉大司馬陶侃的女婿。祖父和父親都任過太守一類官職。到陶淵明時,家境已很窮困。他早年曾應征江州祭酒,不久辭職。後又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最後在四十一歲那年棄官歸隱,此後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劉裕建立宋朝後曾有詔征他為著作郎,他堅辭不出。死後被尊稱為“靖節先生”。陶淵明的詩歌對後世影響甚深。除了詩歌,他亦長於散文和辭賦。其作品在生前流傳不廣。梁代蕭統加以搜集整理,編了《陶淵明集》,並為之寫序、作傳。蕭編陶集現已佚失。陶淵明作品今存詩一百二十一首,賦、讚等十二篇,經逯欽立校注後,由中華書局於1979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龔斌箋注、集評的《陶淵明集校箋》是較為方便的讀本。
以下介紹一些著名篇章。
《歸園田居》:這組詩共五首,作於從彭澤棄官歸隱後的第一年,即晉安帝義熙元年,時年四十二歲。這組詩歌寫了作者歸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園的愉快生活。在作者的筆下,塵世如羅網,仕宦如樊籠,隻有擺脫了這些羈絆,回歸田園,才能獲得心靈的寧靜和自由。那早出晚歸的辛苦勞動,在作者看來是如此地愉快和富有詩意。而另一方麵,亦隱約可以從詩中看到戰亂和災害中農村的麵貌,更顯示出了陶淵明堅持理想的不易與可貴。
《飲酒》:這組詩共二十首。原序說這些詩都是醉後所寫,所以總題為《飲酒》,大約作於詩人剛過四十歲不久之時。最有名的是其五“結廬在人境”。詩歌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境與意會的自得之態,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桃花源記》:作者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但與一般仙境故事不同的是,在那裏生活著的不是神仙,而是凡夫俗子;那裏沒有長生與財寶,有的隻是農耕的景象;他們所享用的,也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得。桃花源其實是詩人虛構的一個沒有君權、沒有剝削、人人勞動自給、封閉的理想社會,是對社會出路和廣大人民幸福的一種設想。漢末以來,國內戰亂不止,人民往往歸附於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築塢壁以自保,這可能是桃花源的現實基礎。此外,《老子》《莊子》《列子》中也構想過一些沒有君主的理想國,如“不君不臣”、“不競不爭”的“終北國”,“國無帥長”、“民無嗜欲”的“華胥國”等,可能對陶淵明也有啟發,但桃花源理想剔除了道家這類理想國中人民“不耕不稼”、水火不傷等荒誕的內容。
《五柳先生傳》:這篇散文刻畫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作品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但不重在敘述生平事跡,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作者想像著歸途的情景,抵家後與家人團聚的情景,來年春天耕種的情景,表現出對自由的強烈向往之情。是陶淵明的辭賦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