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2 / 2)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年輕時做過委吏(掌管糧倉)、乘田(掌管牛羊畜牧)等小官,五十歲時做過魯國的司空(主管工程)、司寇(主管司法),但不久被罷官。以後曾周遊宋、衛、陳、蔡、齊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相傳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多人。《論語》是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記錄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部書。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所記彙集起來,取名為《論語》,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是較好的閱讀版本。

《論語》全書共二十篇,每篇包括若幹章,每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但都始終貫穿著孔子仁及禮的思想學說。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心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他認為,仁即愛人。隻有仁者才能成名,才能去惡,成為一個完人。他無時無刻不是在教導人們努力求仁。他評價人物也是以仁為標準,他雖然並不輕易說某人仁,但還是認為通過努力學習、加強修養、勤於實踐是可以達到仁的。

學習,他認為,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才能知新,勤學多思才有所獲。要經常與朋友切磋,要向賢人學習。在知識的積累中,不斷明白事理,最終是為了掌握做人的道理。好的學生應該以學習為樂,並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注意實踐應用,做到學無常師,持之有恒。

交友,他建議,要交直諒多聞的益友,不交便佞善柔的損友,要以友扶仁。與朋友交,要言而有信。

他特別強調修身的重要性。涵養德性,應該“吾日三省吾身”,知過必改,善於擇善而從,重德輕財,把提高道德品質放在第一位。要達到仁,具體的要從孝順父母做起,以孝求忠,忠於事業,忠於君主,忠於朋友,成為一個具有溫、良、恭、儉、讓多種美德的仁人君子。安貧樂道,進而治國安民,做一個君子儒。

孔子非常重視禮,他認為,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克己複禮為仁,禮對個人修養、治國、安民、移風易俗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勉勵人們學禮、尊禮、循禮而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聖人、賢人、善人、君子、成人、有恒者,孔子認為,都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胸懷寬廣,即所謂忠恕;群而不黨,安貧樂道,大公無私,堅持原則。孔子最鄙視的是小人。

為政,孔子認為,要以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為榜樣,為政以德,實行仁政。為政者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能做到豁然大度,謙遜好學,知人善任,舉賢才,去小人,推己及人,實事求是,並有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精神。為政,還必須把教化放在首位,重視詩教禮樂陶冶情感的積極作用,目的是用孝敬信勇等道德教化人,提高人的道德素質。為政要勤政、愛民、取信於民。為政以德,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狀態。堅決反對暴政和恣伐。

在教育方麵,他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采取啟發式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爭取學業進步。

在經濟上,他主張周急不繼富,人們有必要學會理財經商。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即使孔子自己也願意為創造財富而做些具體工作。但強調求富應受義的製約,要見利思義,不可見利忘義。經商要以誠敬為心,遵守信譽,取信於人。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緊緊把握現世,不求神,不信鬼,重視人為,在政治上、生活上、學習上始終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該書蘊涵了孔子豐富而明睿的哲學思想,展示了他謙遜而高尚的品格,浮現出了他質樸親切的音容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