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我國古代南方詩歌的典型。《楚辭》中的屈原詩歌是重點,《離騷》是屈原詩歌的重點。反複吟誦《離騷》,體會《楚辭》的藝術風格和屈原追求真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
《左傳》是我國傳世的史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撰。它仿效《春秋》(《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史,被奉為曆代經典。傳說由孔子編輯而成。因措辭隱晦、記載簡略,後來作者對它進行了引申解釋,傳世的有《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其中《左傳》最為重要)的體例,分條附在《春秋》之後,故稱《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全書共三十卷,按魯國十三位國君在位的順序分年記史,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共記載了二百六十九年的史實,計十八萬餘字,大部分內容是傳注《春秋》重要史實的過程,並不解釋《春秋》的經義。它廣采了當時的史書記載、舊文簡冊和口頭曆史傳說,刪繁就簡,內容十分豐富,是一部史實敘述甚為詳細的編年史著作。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的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是目前最好的閱讀版本。
書中比較係統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所發生的事件,比如聘問、會盟、征伐、搜狩、城築、婚喪、篡弑、族滅、出亡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了當時諸侯、卿大夫的活動,反映了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角逐,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變動的內在原因及其趨向。下麵介紹《左傳》中三個較為有名的故事。
鄭伯克段於鄢:鄭國國君的妻子武薑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就是後來的鄭莊公,老二是共叔段。因生莊公時難產,所以薑氏憎恨莊公,而寵愛共叔段。薑氏想讓共叔段以後繼承皇位,可是鄭武公不答應。不久鄭武公去世,鄭莊公即位。薑氏就乘機要求把“京”這個地方封給共叔段,莊公答應了。共叔段不斷在“京”擴大自己的勢力和規模,莊公的臣子們屢次勸莊公警惕。莊公隻是靜觀事態發展,並認為共叔段不義之事做多了,隻能自取滅亡。共叔段果然偷襲國都,薑氏準備開城迎接。莊公此時才決定討伐共叔段。“京”裏的人民不聽共叔段的號令,共叔段最終因立不住腳而逃亡鄢,莊公緊追到鄢。共叔段又逃往共,最後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莊公因怨恨薑氏有偏心,就把她安排在城潁住,並發誓與母親不到黃泉永不見麵。不久,莊公又後悔。有個叫潁考叔的人用自己的孝行感動了莊公,並為莊公出了一個主意。莊公和母親在挖好的一條通往泉水的隧道中見麵,從此恢複了母子感情。
燭之武退秦師:魯僖公三十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決定合兵圍攻鄭國。在鄭國麵臨危難之際,鄭文公派燭之武遊說秦國國君,企圖讓秦國撤退。為了國家的利益,燭之武不計較鄭文公以前的不重用,乘夜用繩子把自己吊到城外。見到秦穆公就說:秦國越過別國的邊界,占有一塊邊遠的地方,沒有什麼好處,反而便宜了鄰國。要是留下鄭國,讓它做個東道主,秦有使者往來,它也可以招待。如果滅了鄭國,隻能使晉國受益,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說得有道理,就與鄭國結盟,留下幾個人防守,自己就回去了。晉國為了不失去與秦國的友誼,也撤了兵。
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齊桓公為了報一箭之仇,以強淩弱,發兵攻打魯國。魯莊公任用曹劌。曹劌根據魯國的政治環境和民心向背認為可以作戰。在戰場上,莊公一切聽曹劌指揮。曹劌在戰略上打的是防禦戰,選擇有利地形,誘敵深入,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結果打敗了齊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一個以弱勝強的戰役——齊魯長勺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