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之一。為中國古代中原地區詩歌的典型代表。讀的時候,先借助好的注本,通曉詩歌的含義,然後再反複吟誦。可先讀“風”和“小雅”,再根據自己的興趣讀“大雅”和“頌”。
《楚辭》由西漢劉向收集而成,包括屈原、宋玉、淮南小山、東方朔等人作品十多篇,其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曾任楚國的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他對內主張“舉賢授能”,刷新政治,為強國而立法,限製舊貴族的權勢。對外他曾兩次出使齊國,主張合縱抗秦。但不久屈原就遭到腐朽集團的仇視和迫害,長期過著流放的生活。後雖被召回,但楚襄王即位後,他再次遭到讒毀,被迫出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陷楚都郢,國家的滅亡和個人的不幸使屈原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傳說這年五月五日(農曆),他抱石自沉於長沙附近的汨羅江。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是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以前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於曆史記載中,隻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係列作品出現在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成為一種文學樣式。漢代起,“楚辭”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未能流傳下來。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朱熹的《楚辭集注》。另外,薑亮夫、馬茂元的注本均可參閱。
以下介紹一些主要篇章內容。
《離騷》:屈原的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性質的一篇長篇抒情詩。全詩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離騷”解釋有兩種,一種是遭受憂患,一種是離別的憂愁。全詩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從開頭到“豈餘心之可懲”,首先自敘家事生平,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又生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裏,因此具有“內美”。他勤勉不懈地追求自我修養,希望引導君王,興盛國家,實現“美政”的理想。但由於“黨人”的讒害和君王的動搖多變,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現實的尖銳衝突之下,屈原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顯示了堅貞的情操。後一部分極其幻漫詭奇。在向重華(舜)陳述心中憤懣之後,屈原開始“周流上下”“浮遊求女”,但這些行動都以不遂其願而告終。在最後一次飛翔中,由於眷戀宗國而再次流連不行。
《九歌》:《楚辭》中重要的作品,是祭神之歌,共11篇。《東皇太一》祭至尊之天神,《雲中君》祭雲神豐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壽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東君》祭太陽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國殤》祭陣亡將士之魂,最後一篇《禮魂》是送神之曲。總的說來,《九歌》以描寫愛情為主,但也表達了對神靈的讚頌和祭者的虔敬之情,還描述了陣亡將士的勇烈悲壯。
《九章》: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歌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等九篇。內容與《離騷》基本接近,主要是敘述自己不凡的身世、高潔獨立的秉性、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自己被排斥的遭遇,抒發一腔悲憤。
《天問》:《楚辭》中一首奇特的詩歌。所謂“天問”,就是列舉出曆史和自然一係列不可理解的現象,對天發問,探討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道理。詩中一共提出172個問題,大致次序是先問天地之形成,次問人事之興衰,最後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屈原焦慮而急切、失望而悲憤,表現了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