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三百零五篇。若按作品的樂調不同,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國風,就是各諸侯國的土樂,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共一百六十篇;雅是周王樂歌,分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頌是朝廷祭祀鬼神和讚美功德的樂歌,分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四十篇。各篇創作年代,大體上是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這五百年間,作者大多不可考。這些作品經過長期的積累,大約在春秋末年由孔子重新編訂,作為其學生的教科書。先秦時代統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現存的《詩經》,據說是戰國時的毛亨和漢代的毛萇所傳,因此被叫做《毛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餘冠英選注的《詩經選》是較好的閱讀版本。
《詩經》裏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祭祀: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曆史,或讚頌先公先王的德業。被認為是周族史詩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讚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曆史。
農事:《詩經》的時代,農業生產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不少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業詩。《七月》一首敘述了農夫一年間的艱苦勞動過程和他們的生活情況,是農事詩中最優秀的作品。
宴饗:《詩經》中有些詩以君臣、親朋歡聚宴饗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體現了周代初年靠血緣親緣關係、禮樂以及通過這些活動鞏固統治的目的。
怨刺:大雅和小雅中有不少的詩篇反映了厲王、幽王時的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詩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在辛辣的諷刺中含有強烈的不平。這些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當時政治腐朽、社會黑暗的產物。
戰爭和徭役:有些戰爭詩,從正麵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了樂觀精神。有的戰爭詩也寫出了征夫厭戰、思婦閨怨的情緒。
愛情和婚姻:這個題材的詩作在《詩經》中比重很大、內容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麵、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的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中,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
下麵列舉幾個具體篇章的內容:
《關雎》:寫一位青年男子,深深地愛上了一位正在河心灘上摘野菜的“窈窕淑女”,認為這位女子是他最佳的配偶。他朝思暮想要娶她,但卻“求之不得”。他痛苦得夜不能寐,發誓:一旦她同意婚事,一定“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生死相愛,使她幸福。
《靜女》:以一個小夥子的口吻,說“靜女”約他到城角幽會,卻躲著不露麵,急得他抓耳撓腮。見到麵後,“靜女”送給他一棵紅色的管莖草,非常好看。之所以覺得好看,因為是“靜女”送的。
《蒹葭》:描寫主人公為了追求對岸的情人,沿著河水逆流而上,不畏道路艱難曲折、漫長,仿佛看到情人就在水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