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可謂是深藏不露了,在曹操麵前不誇張、顯耀、自大,故意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讓曹操對他很是放心。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收斂和掩飾了自己的真實行為,讓曹操對其根本不放在眼裏,從而才有了以後的東山再起,三足鼎立。假若劉備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曹操一定會把他當作一個勁敵,必欲先除之而後快,劉備的小命也就不能夠保全,那麼,曆史或許就會重新改寫了。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為人處事還是低調些好,要學會掩飾自己的鋒芒,懂得深藏不露。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到最後吃虧的反而是自己。真正的智者是低調處事、善於隱匿、深藏不露的人。
※收斂之道,並非無腦※
收斂,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對自己的約束,也是對社會、對別人的尊重,更是人生中一種至高的境界。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實這講的便是“滿,則招損”的道理。
做人太過強硬與固執是無法獲得別人的理解的,當你聲名鵲起時要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讓他人對你沒有戒備心,這樣你才不會增添那些不必要的煩惱。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楚昭王棄國逃亡,屠羊說也跟著昭王一塊出走。昭王返國,要獎賞跟從他的人。但是等找到屠羊說的時候,屠羊說卻說:“大王失國的時候,我放棄了屠宰的工作。現在大王回國,我的工作已經恢複,又何必說什麼獎賞呢?”但昭王堅持要他接受。
屠羊說又說:“大王失國,不是我的罪過,所以我不該接受誅罰;大王返國,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也不敢接受獎賞。”於是昭王便宣召他進宮相見。屠羊說拒絕了,並且說道:“楚國的法律是必定要有特殊功勞的人才能晉見大王的,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衛國家,勇力又不足以消滅敵人,怎敢妄自晉見大王呢?而且,當吳國軍隊入侵郢都的時候,我因為害怕而逃走他鄉,並不是有意追隨大王的。如今大王要廢置法律來召見我,實在是很不合理的啊!”
屠羊說拒絕楚昭王給予自己的獎賞,是因為他深深地懂得,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但卻不能夠長久;而那些持富而驕的人,最後必然會自取滅亡。隻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斂、低調、不傲不驕的人,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順應自然之事,一般來說是值得提倡的。但人追慕的高處,應是事業的高處,是人格的高處,是人生境界的高處,而不應是功名利祿的高處,隻有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高尚的人。令人遺憾的是,滾滾紅塵中,功名利祿的高處總是金光閃閃,那麼令人向往。對很多人來說,高處意味著權高位重,高處意味著飛黃騰達,高處意味著光宗耀祖,高處意味著封妻蔭子,高處意味著山珍海味……高處是顯赫和榮耀的象征,高處是優越和強勢的代名詞,於是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對高處趨之若鶩,卻很少有人會去守住低處。
實際上,善於守住低處的人,最後往往能到達更高的人生高處。低調之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低調之人,謙虛、平和、淡泊、寧靜。他們不看重身外之物,所以更能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地攀登事業的高峰;他們不為名利所困,因而更能安貧樂道,在返璞歸真中達至人生的化境。
善於守住低處的人,堅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以他們坐得住冷板凳;善於守住低處的人,相信付出終有回報,所以他們蓄勢待發;善於守住低處的人,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所以他們從不顯擺誇耀;善於守住低處的人從不討巧,他們依靠的是自己誠實的勞動。能夠守住低處的人,如潛龍在淵,不飛則已,一飛衝天;能夠守住低處的人,如梟鳥在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人生能夠守得住低處,才是做人之道。雖說我們所有的人生來就是向往紅塵和繁華的,隻是你想登上真正的高處,就必須先學會守得住低處,學會低調,耐得住寂寞。稍微留意你就會發現,茫茫人海,有太多人的抱負在燈紅酒綠之中沉淪;悠悠古今,有太多人的聰明才智在名利的喧囂中消弭。
總之,一個人唯有守得住低處,耐得住寂寞,學會在聲名鵲起時收斂自己的鋒芒,他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守住低處,不但是在保護自己的成長,更是在守護自己最初的夢想,守護自己內心的激情,守護靈魂深處的寧靜。
※恃才傲物,自設埋伏※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要懂得與別人分享,懂得感謝他人,為人謙卑。否則會自設埋伏,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蕭穎士考中進士。自認為才高八鬥,經常目中無人。時常攜著一壺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處休息,自己喝酒吟詩,正趕上暴雨狂風。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領著一個小孩在同一處避雨。蕭穎士見老人散漫的樣子,口出不遜。不一會兒雨停了,雲去天開。馬上來了車馬,老人上了馬,侍衛在後麵吆喝著走了。
蕭穎士急忙打聽此人來路,有人告訴他這是吏部王尚書。蕭穎士曾經登門拜訪,但未能見到王尚書,此時他很驚愕。第二天寫了很長的信,到王尚書家裏去謝罪。王尚書讓人把蕭穎士領到偏房的廊下,坐下來責備他,並說:“遺憾你不是我的親屬,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訓你。”停了一會兒又說:“你依仗著文學的才名,如此倨傲怠慢,僅僅能中個進士吧。”
因為恃才傲物,蕭穎士最後死在揚州功曹(州牧的屬官)任上。
才華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就事業、創造輝煌,可是如果你恃才傲物,它有時會變成你人生的拖累,能毀掉你的前途。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聰明能幹的年輕人,依仗著自己的才華不可一世,最終以失敗收場。這些年輕人失敗的原因通常是性格過於張揚跋扈,恃才傲物,不具親和力,所以成功對他們來說永遠隻是一個傳說。
“聰明反被聰明誤”,指的就是這類人。他們往往憑借自己的優勢淩駕於他人之上,從而破壞了整體的和諧,造成“鶴立雞群”的尷尬局麵。這樣做,被人孤立是在所難免的,更糟糕的是,甚至還會招致殺身之禍。
楊修天資聰穎,才學過人,曹操很是賞識他。他官拜相府主簿,替曹操捉刀代筆,掌管相府往來文印。他以體察曹操心計為榮,最終被曹操一聲令下,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
其實,楊修慘就慘在他的恃才傲物上麵。在同僚麵前誇耀自己的同時,卻不知天下強主必多疑,最終給自己招致了殺身之禍。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果一個人太突出太優秀,讓多數人顯得平庸,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即使你不想得罪人,也會有人出於嫉妒而對你暗放冷箭的。如果你再不謹言慎行,而是恃才傲物,張揚行事,你不倒黴誰倒黴。
所以,對於那些有才能的人來說要想避免職場或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命運,放下身段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一個喜歡擺架子的人隻會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因為你講究“架子”,計較“得失”,就人為地給自己畫了一個圓,限製了自己的手腳,而別人用起你來也會瞻前顧後、顧慮重重,最後別人會將目光投向他處。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適應不了工作環境的時候,他們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牢騷滿腹,要麼埋怨領導平庸,要麼指責環境太差,動輒就把自己的工作失誤歸咎於“無能”的同事沒法給予自己應有的配合,總是會尋找客觀上的原因,從不去考慮自身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最後領導認為你不過是繡花枕頭一個,既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又沒有團隊意識;同事們覺得你就像害了狂犬症一般,到處亂咬,害人匪淺,於是大家就像躲避瘟疫似的躲著你。試想一下,這樣一來,你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發展機會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