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拓展訓練(1 / 3)

拓展訓練也稱體驗式培訓,是現代人和現代組織采用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和訓練方式。一般是指把受訓者帶到崇山峻嶺、浩瀚大川等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通過模擬現實生活而專門設計的具有挑戰性的一係列項目。它利用多種典型場景和活動方式,讓團隊和個人經曆一係列的考驗,使參與者在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過程中磨煉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團結合作的團隊意識。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都麵臨著知識不斷快速更新和激烈競爭帶來的壓力。為了適應社會,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必須開發更有效的學習手段,提高素質,增強能力。拓展訓練以它“先行後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育模式,在訓練中,一方麵,能夠使受訓者勇於向自己未知領域進行挑戰,挖掘潛能,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麵,增強信任自己、信任他人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感受團隊的巨大力量,真正融入團隊中並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拓展訓練因其適應現代人提高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回歸自然的特點,成為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為培養良好素質而進行的一項時尚運動。

第一節 創立與發展

一、拓展訓練的創立

拓展訓練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英國,英文為outward bound,原意為一艘小船離開安全的港灣,勇敢地駛向未來的探險旅程,去迎接新的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大西洋商務船隊經常遭到德軍襲擊,許多年輕力壯但缺乏經驗的海員在炮火中喪生,而那些富有經驗、心理素質較強的年長者卻大多生還。通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與分析,得到的結論是:能在惡劣環境下求得生存,靠的不僅僅是體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質。針對這種情況,德國軍官庫爾特·哈恩創辦了“阿伯德威海上學校”,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後的生存技巧,通過強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險精神的專門訓練,鍛煉年輕海員堅強的意誌和健康的體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種拓展訓練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被保留下來,並逐漸被推廣,訓練對象由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人員等群體,訓練目標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人格訓練、管理訓練、團隊精神訓練等方麵。

二、拓展訓練的發展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哈恩創建了拓展訓練後,拓展訓練在軍隊訓練方麵得到重視並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並很快風靡了整個歐洲的教育培訓領域,並在其後的半個世紀中風靡全世界。20世紀70年代,美國馬塞諸塞州哈密爾頓韋恩哈姆高中校長皮赫將拓展訓練引進了學校教育,並製訂了拓展訓練計劃。皮赫的計劃得到了美國聯邦教育局的支持,並且發展為課程大綱而在學校實施,現在已經成了美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拓展訓練也被作為商務公司的團隊精神及個人能力的提升訓練的重要手段而被廣泛使用。通過皮赫的努力,拓展訓練理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拓展訓練運動也為教育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領域。

拓展訓練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日本等地傳入中國以來,迅速在外企、國企、私企、集體企業、高等院校等不同的企事業團體中得以推廣。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逐漸演化成了一種適合中國特色的、以野外生存為核心的良好的訓練方式。

第二節 本質特點與作用

一、拓展訓練的本質特點

拓展訓練的本質是一種體驗式培訓,它通過參加者在活動中親自參與來獲得個人體驗和感悟,然後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提升自我認識。在訓練過程中,小組活動可以幫助參訓者改善自我概念,訓練的目標就是“信賴”和“擁有自信”。拓展訓練的本質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1.體驗式培訓拓展訓練的所有項目都以親身體驗為基礎,要求參加者全身心的投入,通過體驗從而引發出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誌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

2.挑戰極限拓展訓練的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難度,表現在心理考驗上,需要參訓者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超越自我,跨越“極限”。

3.集體中的個性拓展訓練實行分組活動,強調集體合作。

4.高峰體驗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課程要求以後,參訓者能夠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人生難得的高峰體驗。

5.自我教育培訓師隻是在課前把課程的內容、目的、要求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項向參訓者講清楚,活動中一般不進行講述,也不參與討論,充分尊重參訓者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即使在課後的總結中,培訓師隻是點到為止,主要讓參訓者自己來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過拓展訓練,參訓者能夠進一步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煉戰勝困難的毅力;啟發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集體的作用,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改善人際關係,學會關心,從而更為融洽地與集體內的其他人合作;學習欣賞、關注和愛護大自然。

二、拓展訓練的作用

拓展訓練是一種體驗式培訓,它通過參訓者在活動中親自參與來獲得個人體驗和感悟,然後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提升自我認識。

1.激發想象潛能,培養創造力很多拓展訓練項目都是為培養參訓者的創造性思維而設計的,如“電網”等項目,沒有人教過怎麼做,要完成這些任務隻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挖掘自己的想象潛能和創造力,發揮實踐動手能力。拓展訓練給了學生一個激發自己創造性思維的空間,一個培養自己實踐動手能力的場所。

2.體會團隊協作、與人合作的意義拓展訓練能讓團隊中每一個隊員在共同的目標下一起體驗成功與失敗,享受快樂與心酸,這種特有氛圍使得每個人都敞開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理解、關愛,懂得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3.促進心理健康拓展訓練就像一個安全的、充滿真誠並富有挑戰性的心理實驗場。在一些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參訓者要不斷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懼,提高情緒調節和自我調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態,勇於挑戰自己,戰勝自己,從中塑造冷靜、果斷、堅忍不拔的良好意誌品質。

第三節 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

一、拓展訓練的基本內容

拓展訓練的內容是為解決參訓者的心理問題而設定的各種練習項目,主要包括個人及雙人項目、溝通項目、破冰項目、團隊協作項目和基地拓展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練習,達到相互溝通、共同麵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認同團隊精神的重要性,聯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產生遷移,達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應社會生活和競爭的能力。

二、拓展訓練的基本過程

拓展訓練的基本過程一般包括確立信賴關係、目標設定、挑戰壓力、高峰(至高)體驗、幽默與愉快和解決問題六個步驟。

1.確立信賴關係是開展拓展訓練的基礎。即讓所有成員參加各種活動,並在危險的狀況下信任同伴,真實感受到當時在場的人存在,通過身體的活動建立起同伴之間的信賴關係。人們之間如果沒有了信賴關係,就不能維持人際關係,就不可能維持正常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形成自我同一性,人們就不可能健全地工作和生活。

2.目標設定是拓展訓練發揮團隊作用的有效因素。通過設定目標,可以使全體成員能共同分擔團隊的責任,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從身體安全到心理安全的轉化。如果能很好地設定目標,那麼參訓者就能在活動中把握好自己團隊的目標和自己的目標。參與自己目標設定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更積極地學習。

3.挑戰壓力是最有效地釋放心理壓力的方法。在拓展訓練內容中,慎重地設定了許多看起來是危險的,使參訓者感覺到壓力的活動。但這絕不是單純地追求驚險感覺的活動,而是要讓參訓者挑戰壓力,克服困難,去真正地釋放心理壓力。

4.高峰(至高)體驗是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某種技能學習或某種活動後所能體會到的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人生難得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可以使每個拓展訓練參訓者擁有機會去擁有自信。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以心理健康人為研究對象時,稱最滿足、最幸福的瞬間為高峰體驗。當馬斯洛向被測試者詢問到底什麼是高峰體驗時,回答各式各樣,但都回答有:真正認識了自己,在自己身上尋找到自信等。因此,馬斯洛把高峰體驗稱為最肯定的自我一致體驗,並認為人可以數次體驗到這種高峰體驗。雖然馬斯洛的研究對象都是心理健康者,但後續研究已經證明,即使是心理健康有問題的人在拓展訓練中同樣也能感受到高峰體驗。

5.幽默與愉快具有心理問題的人大多不能輕鬆地笑出來,而拓展訓練的內容中安排了很多有意添加幽默的遊戲,或為解決困難而采取的活動,使參訓者在訓練中產生愉快感,從而達到心理壓力的釋放或排解。因此,幽默已經成為訓練團隊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6.解決問題健康的人在每天的生活中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是不會感到不安的。一般的應對方法是分析問題,然後尋找幾個解決方法,並從中挑選最佳的解決對策,最後為行動的實施做好必要的準備。而抱有一定心理問題的人,在解決問題時,總是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拓展訓練中,經常以團隊的形式與同伴一起解決問題,特別是進行解決困難時的團隊合作是很重要的。通過問題解決的訓練,可以使拓展訓練參訓者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技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拓展訓練的基本方法

拓展訓練的基本方法是從活動中進行體驗和感悟,這是為了突出行為的要素,而信賴關係、挑戰或共同感受等則是體驗感情的方法;目標設定或解決問題是認識的方法,就是讓參訓者在各種活動中,麵對困難和問題時,體驗和感悟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第四節 實踐項目

一、個人及雙人項目

(一)盲人闖雷陣

【項目類型】個人項目。

【場地】一塊平整的場地。

【器材】實心球若幹個。

【人員要求】5人以上。

【項目目標】快速合理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項目布置】在1015米長的前進道路上,無規則地放若幹個實心球。每人預先選擇捷徑通過一次,碰球為失敗,看哪個能闖過雷陣。不允許睜眼睛看,不許出聲或有其他暗示,碰了球的人不得再繼續前進,立即將球放回原處。

【注意事項】練習人注意開始的前後間隔,以免碰撞。

【引導討論】無。

(二)巧解繩結

【項目類型】雙人合作的項目。

【場地】室內外均可。

【器材】兩端有繩套、長為1.3米的繩子若幹條。

【人員要求】2人以上。

【項目目標】擺脫原有的思考模式、了解經驗對人的限製,體驗如何發揮創意與行動力。

【項目時間】15分鍾。

【項目布置】

1.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一條上述的繩子。

2.每位學生分別將兩端的繩套套在自己兩隻手腕上。同時將繩子與另一位組員手上的繩子交叉連接,讓學生想辦法解開繩子。

3.告訴學生解繩方法,然後讓所有學生組成一個大的繩結,兩兩相交叉。讓學生盡量用最快速的方法解開繩結。

【注意事項】

1.在解繩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手上的繩套都不能脫離手腕。

2.不能將自己兩隻手上的繩套交換。

【引導討論】

1.當你接到這個問題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而後你做出了什麼行動?

2.在嚐試了一段時間之後,你有什麼感覺?你是否相信有可能解開?

3.解不開的原因是什麼?是否曾經想要放棄?

4.當你聽說有的學生已經解開了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5.你在活動過程中嚐試過哪些方式?所犯的一些錯誤是否有相同的特性?

6.有沒有什麼想法是在嚐試前就被否定了的?為什麼?你是否隻在自己的經驗中尋找答案?

7.生活中是否麵臨過類似的情境?你的反應是什麼?

8.以往的經驗對你有什麼影響?你會過度依賴經驗嗎?你是否曾有自己把自己框住了的事情?

二、溝通項目

(一)盲人走路

【項目類型】雙人項目。

【場地】有起伏變化的場地。

【器材】眼罩。

【人員要求】不限。

【項目目標】讓學生體會信任與被信任的感覺。

【項目布置】兩人一組(如A與B)A先戴上眼罩,將手交給B,B可以虛構任何地形或路線口述注意事項指引A行進,如:“向前走,……邁台階……跨過一道小溝……向左手拐……”,然後交換角色,B戴眼罩,由A指引B走路。

【注意事項】選擇場地不要有太大的危險性,隨時注意保護閉眼睛的學生。

【引導討論】

1.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體會信任與被信任的感覺。作為被牽引的一方,應全身心地信賴對方,大膽遵照同伴的指引去行事;而作為牽引者,應對夥伴的安全負起全部的責任,對一舉一動的指令都應保證準確、清楚。要注意:一旦指令有錯,信任受到懷疑後就很難重建。

2.誠信是交往的基礎誠信來自於對做事情的認真態度,要取得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要真心地對他人負責,這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因此引導人要從引導別人走路這件活動中體驗到認真、負責、嚴謹和準確的重要性。

(二)盲人方陣

【項目類型】團隊合作項目。

【場地】一塊平整的場地。

【器材】30個眼罩,25米長的繩子一根。

【人員要求】20人左右。

【項目目標】培養非常狀態下的溝通和決策能力。

【項目布置】在學生蒙上眼睛後,讓每位學生原地轉3圈,再向前走5步。然後老師將一捆纏繞在一起的繩子交給隊中的一位隊員,要求團隊在30分鍾之內利用這捆繩子組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隊中所有成員相對均勻地分布在四條邊上;在項目沒有完成之前不許解開眼罩。

【注意事項】提醒並防止隊員的相互碰撞。

【引導討論】

1.大家覺得這個項目中最困難的環節在哪裏?

總結:在非常的(沒有視覺)狀態下,如何進行同伴之間的溝通是大家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各種各樣的信息從四麵八方彙集到決策者這裏,那麼如何選擇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完成任務呢,這是決策者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經常發現,這時一些性格很急的人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和焦躁,甚至會有過激的言行。領導者在這時就應該抽出更多的精力來控製局麵並協調關係,要同“軍師”(非常清楚任務實施方法的隊員)整合各種意見,盡快作出決斷,並迅速地投入動作。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領導者應明確自己的“主要角色職責”,不可官僚主義,包攬一切地把工作分配下去,不可壓製群眾的意見和創造性。

2.為什麼有些人始終在沉默?

總結:這個時候,沉默可能不是壞事。太多的不成熟意見會擾亂決策,在沒有明確主意之前,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服從統一指揮可能就是對團隊的最大貢獻。組織行為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說衡量團隊的績效一般有幾個重要的指標,但有時就有例外,比如“缺勤”一般來說是體現工作績效的指標,但“對飛行員和外科醫生來說,他們的缺勤要比上班點個卯而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值得慶幸”。

3.作為領導者,你更關注任務完成的過程呢,還是結果?

總結:關注結果的做法實際上就是“目標管理”,衡量團隊績效就是要看他完成目標的情況,抓住了一點,領導者就不會犯官僚主義的錯誤,就會更好地發揮成員們的能動性。

(三)數字傳遞

【項目類型】團隊溝通。

【場地】室內外均可。

【器材】無。

【人員要求】10以上。

【項目目標】在沒有語言交流的情況下進行良好的溝通項目。

【項目布置】

1.將學生分成若幹組,每組學生5~8名,並選派每組一名組員出來擔任監督員。

2.所有參賽的組員排縱隊排好,隊列的最後一人到教師處,教師向全體參賽學生和監督員宣布遊戲規則。

3.遊戲規則。

(1)代表到主席台前,教師說:“我將給你們看一組數字,你們必須把這組數字通過肢體語言讓你全部的隊員都知道,並且讓小組的第一個隊員將這組數字寫到講台前的白紙上(寫上組名),看哪個隊速度最快,最準確。”

(2)全過程不允許說話,後麵一個隊員隻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向前一個隊員進行表達,通過這樣的傳遞方式層層傳遞,直到第一個隊員將這個數字寫在白紙上。

(3)比賽進行三局(數字分別是0、900、0.01),每局休息1分15秒。第一局勝利積5分,第二局勝利積8分,第三局勝利積10。

【注意事項】提醒學生不能說話,隻能用肢體語言把這些數字表達出來。

【引導討論】

1.在P(計劃)、D(實施)、C(檢查)、A(改善行動)循環中,在這個遊戲中如何得到體現?

2.在四個循環中,哪個步驟更為重要?

(四)撕紙

【項目類型】團隊溝通。

【場地】室內外均可。

【器材】總人數兩倍的A4紙(廢紙亦可)。

【人員要求】20人左右最為合適。

【項目時間】15分鍾。

【項目目標】為了說明人們在平時的溝通過程中,經常使用單向的溝通方式,結果聽者總是見仁見智,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執行,結果也會出現很大的差異。但如果使用了雙向溝通之後,又會怎樣呢,雖然差異小了一些也依然存在,但增加了溝通過程的複雜性。所以,什麼溝通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這要依據實際情況而定,也就是說溝通的最佳方式要根據不同的場合及環境而定。

【項目布置】

1.給每位學生發一張紙。

2.教師發出單項指令:

——大家閉上眼睛。

——全過程不許問問題。

——把紙對折。

——再對折。

——再對折。

——把右上角撕下來,轉180°,把左上角也撕下來。

——睜開眼睛,把紙打開。

——教師會發現各種答案。

3.這時教師可以請一位學生上來,重複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學生們可以問問題。

【引導討論】完成第一步之後可以問大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結果(也許大家的反映是由於不許問問題造成的單向溝通才導致誤差);在完成第二步之後教師又問大家:為什麼允許問問題形成了雙向溝通還會有誤差呢?(希望說明的是,任何溝通的形式及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它依賴於溝通者雙方的彼此了解,還有溝通環境的限製等,溝通是意義轉換的過程。)

(五)孤島求生

【項目類型】團隊溝通項目。

【場地】一塊平整的場地。

【器材】

1.50厘米×50厘米木台12個,高度20厘米(或用建築用的紅磚代替,數量為能夠鋪成3個1平方米的小島)。

2.80厘米×20厘米木板兩塊。

3.木桶或塑料桶1隻。

4.乒乓球或網球3個。

5.1雙筷子、1張報紙、1段膠帶、雞蛋1個、筆1支。

6.任務卡片。

【隊員要求】1015人。

【項目目標】主動溝通、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尤其是說明了主管者運用資源和決策的重要性。

【項目布置】孤島求生是將每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安置在盲人島(基層員工)、啞人島(中層管理者)、健全人島(珍珠島高層決策者)。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並集合在一處安全的地方。教師將學生分成3個組,盲人島的學生戴上眼罩由教師帶到盲人島上,啞人島上的隊員任何時候不準說話,第三組的隊員既可說話又能看得見,他們在珍珠島。教師把任務書交給3個島的隊員,宣布活動開始。時間為30分鍾。項目開始前,兩塊木板要放在啞人島上,盲人島的桶放在離盲人島2米的地方。島上放3個網球。

盲人島

[任務]

1.將一個球投入水中的一個桶中。

2.所有的人集中到珍珠島。

[規則]

1.第一個任務完成後才能離開盲人島。

2.島的周圍是激流,任何人和物品一旦落水,都將被衝回盲人島。

啞人島

[任務]將所有的人集中到珍珠島。

[規則]

1.隻有啞人可以協助盲人移動。

2.隻有啞人可以移動木板。

3.隻有盲人完成了第一個任務後才能移動木板。

4.啞人不得開口說話。

5.島的周圍是激流,任何人和物品一旦落水都將被衝到盲人島。

珍珠島

[任務]

1.蛋從高處落下雞蛋不碎。

2.數學題:ABCDE×3=EDCBA。

A、B、C、D、E各是幾?

3.利用一定的物理原理和器械,將所有的人集中到一個島上。

[時間]20分鍾。

[規則]

1.島的周圍是激流,任何人和物品一旦落水,都將被衝到盲人島。

2.島的四周是鬆軟的沙地,受力過重可能會塌陷。

【注意事項】在板上行走的時候注意安全。

【引導討論】

1.盲人島、啞人島、珍珠島各有優勢,但又各有長短。各層分別相當於一個團隊中的基層、中層、決策層;中層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應及時向決策層彙報。

2.決策層(常人)被瑣碎的事務所困擾,不能科學決策。

3.基層(盲人)在整個“遊戲”中很無奈,作為一個團隊,明確一個團隊的目標和任務是非常重要的。

(六)信任百步行

【項目類型】建立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

【場地】稍有變化的戶外場地。

【器材】眼罩每2人一個。

【人員要求】2人一組為最佳。

【項目時間】10鍾。

【項目目標】團隊業績的體現離不開隊員之間的信任度,但學生們往往很難理解信任是如何建立的,這個遊戲就是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在某一環境下自己怎樣建立起對夥伴的信任。

【項目布置】讓學生們2人組成一對,給每隊學生發一個眼罩,而後讓其中一位學生戴上眼罩,在另一位學生的言語指導下從教室出門,在外麵行走一圈後,再回到教室。而後對換角色進行體驗。

【注意事項】

1.不要在起伏變化較大的場地上進行。

2.隨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引導討論】

1.當你什麼都看不見時,有什麼感受?

2.當了解對方感受時,你會怎樣進行帶領?

3.快速建立起相互之間的信任成為對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七)信息傳遞

【項目類型】聆聽訓練,溝通技巧。

【場地】教室及可利用的教室外的場地(比如走廊)。

【器材】一則摘自報紙雜誌的簡短文章。

【人員要求】10一組為合適。

【項目時間】1012分鍾。

【項目目標】演示說明信息在通過各種“渠道”加以傳遞時往往會失真。

【項目布置】

1.先從近期報紙雜誌中摘取一則2-3段長的文章,但不要是熱門的新聞。

2.將學生分成10一組。並將各組成員從1號到10分好次序。請1號留在教室內,其他人先出去。然後,你把故事念給各組的1號聽,但不允許他們提問或做記錄。然後,2號可以從教室外進來,每組的1號負責將故事複述給2號聽,接著3號進來,2號將故事再複述給3號聽,直至每組的10都聽到了故事。

3.請每組的10隊員複述一下聽到的故事。

【注意事項】無。

【引導討論】

1.每個傳遞者是否遺忘了一些內容,是哪些?

2.故事在傳遞過程中,出現了哪些錯誤或篡改?

3.我們如何才能加強記憶和理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例如,把信息直接給要傳達的人。

(八)盲人看世界

【項目類型】團隊信任度的建立。

【場地】教室或校園中。

【器材】手帕幾條。

【人員要求】8-12人。

【項目時間】40-50分鍾。

【項目目標】刺激成員對人際關係中相互信任、被領導的感覺、敏感度,促進成員的互動和了解。

【項目布置】

1.輔導教師說明此活動是讓大家體驗做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活動中要有5個學生先蒙住眼睛,其他成員則任選其一作同伴,站在他旁邊去領導他,但不可說話,不可讓他知道是誰,試著用其他方式帶領同伴。

2.輔導教師對未蒙眼睛的成員說明帶領時的要點(不可讓蒙眼睛者聽到)。你現在是領導者,看你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帶領同伴去經曆他周遭的世界,你如何借自己的領導來擴充他的世界。注意自己的態度,是保護呢,還是不能太照顧?對你來說,帶領一個人是否是很重的負擔?需要很大的努力嗎?

3.開始選擇同伴。

4.輔導教師說明:現在開始去擴充你的世界(不可說話),10鍾後回來。

5.10鍾後,大家回來,拿下眼罩,看自己的同伴是誰?此刻成員的緊張、焦慮會提高。領導者會想,被領導者會不會對自己的領導失望,二人會有可能回到真實世界中的焦慮,因為真實世界中並未鼓勵人與人之間這種接近和信任,所以團體在此時的氣氛可能會有改變。特殊的感覺會帶來笑聲、叫聲或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