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五章 【平戎萬全】(2 / 2)

此時,戰場上的情況也的確如此,宋軍這邊得勝之人也在去了落敗者的首級和馬匹兵器轉回,所以如此看來,的確是總不能就許了宋軍割人家的首級,不許人家割了宋軍的首級。

待得雙方出戰的人人員順利歸了本陣,黃傑便又頒布了下一陣約戰的帥令,自然有使者持令前往金軍告知。待得信使持令前往後,黃傑便也親自起身,與楊可世拱手道:“楊將軍,下一陣便有勞了!”

“末將得令!”楊可世卻是不苟言笑,正正經經與黃傑行了軍禮後,便也迅速下了樓車,很快也就見得宋軍的車陣之中同時開出十數道門來,一隊隊身穿紅袍紅甲的宋軍步卒、弩手、騎兵便也快步而出,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推著雞公車(獨輪車)軍士尾隨在隊中,最後還以人力推出了整整三十六輛戰車。

莫約用了小半刻時間,也就見得這些人迅速在宋軍的車陣之前布設出了一個超大型的四方戰陣,黃傑等人立在樓車上俯視來看,但見得方陣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仔細瞧來,還真是兵卒布陣如環,一環套著一環。虎賁盤踞如陣,一陣連著一陣。

“不錯!可見楊將軍當真是已得了這平戎萬全陣的精髓!”折可適一邊撫須,一邊點頭道:“平戎萬全陣,雖是可大可小,但如眼前這般僅萬五人馬便全了陣圖,實屬不易也!”

這“平戎萬全陣”,乃是宋太宗在位期間禦製的一套作戰陣法,取名為“平戎萬全”,可見被視為得意之作,寄托全能應對邊患之意。

當初這一陣法出台後,大宋曾在軍隊與邊防中付諸實施,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就曾盛讚道:“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明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

據《武經總要》前集卷七的文圖記載,完整的“平戎萬全陣”由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及右翼組成。其主力為中軍,由並排三個方陣組成,各以一名大將統領;每陣各方五裏,周長二十裏,計七千二百步;三陣之間皆相隔一裏,陣麵共寬達十七裏;在中軍內三個方陣中,每五百步設戰車一乘,每車配備“地分兵”二十人;每陣戰車計一千四百四十乘,每陣另配有“無地分兵”五千人。合計中軍三陣共配備車四千三百二十乘、士卒十一萬零四十人。

中軍每陣除擁有戰車外,士兵分別配備有拒馬、長槍、床子弩(大型連發弩機)、步弩、步弓、刀劍、盾牌等武器裝備。

此外,每陣還有“望樓車”(可移動的瞭望樓)八座,每樓有“望子”士兵八十人。左、右翼軍陣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騎,共六千二百五十騎。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騎,共三千七百五十騎。即左、右翼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六百五十騎。前、後軍陣亦各兩列騎兵,前列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騎。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騎,共一千八百六十騎,另有探馬四十騎。前後陣各五千騎,共計一萬騎。

左、右、前和後軍陣全部由騎兵組成,包括輕騎兵和使用騎槍、骨朵及團牌等裝備的騎兵。

因此,一個完整的“平戎萬全陣”布設下來,共投入兵力需要十四萬餘人,而在所布置的五個軍陣中,其主力無疑為超過十一萬人的中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