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六章 【變陣】(1 / 2)

需要指出的是,中軍陣所擁有的戰車與先秦車戰之戰車應完全不同,並無衝鋒攻擊的作用。《武經總要》在描述車在戰爭中用途時稱:“車戰三代用之,秦漢而下浸以騎兵為便,故車製湮滅”。

以後,西晉馬隆及唐代馬燧在作戰時使用過車具,但主要以配備鹿角之類器械的車發揮阻擊功效,另外還可載運兵甲。至宋真宗即位初,也有人獻戰車之計,也大致是用車體為掩護戰具,在平原上防禦敵人騎兵衝擊:“此數者皆謂以車為衛,則非三代馳車擊戰之法,然自足以禦敵製勝也”。

“平戎萬全陣”中的戰車,同樣配有拒馬等裝備,實與馬隆、馬燧所用之車功能相類,主要承擔防禦功效。因此,中軍陣以步兵為主體。而前、後、左、右四陣由騎兵組成,總數僅有三萬騎,顯然為中軍之輔助力量,主要承擔警戒和掩護任務。

根據以上部署情況,可見“平戎萬全陣”明顯是以步兵為主的陣法,體現以步製騎的戰術意圖。從該陣法布局上看,步、騎、車排列整齊有序,氣勢不可謂不壯觀,但就實戰角度而言卻不能不說存在巨大的缺陷。

首先,若按其陣圖部署,方陣總寬度達二十裏之遙,這就勢必對地形提出苛刻的要求,唯有在寬大平坦且無障礙的地帶才能使用;其次,陣形龐大沉重,既設前鋒、殿後、中軍、左與右翼四個方陣,中軍之內又再設三個車營,實有重複之累,很難快速布陣,實際操作性不強,甚至會出現未及列陣已遭敵襲的情況;再其次,缺乏機動性,不利於調度和靈活應變,一旦側翼或後部被對手攻破,全陣都將陷於混亂;最後,這種陣法的本質是防禦性,是擺出全麵防守的態勢以應對敵軍的進攻,如果當敵軍撤退時,隻有前鋒和左右翼部分騎兵能夠追擊,以步兵為主力的中軍則無法迅速反應,不具備進行運動戰的能力。

因此,這種靜止狀態下壯觀的陣法,其實被動呆板,既不能“平戎”,事實上也無法發揮“萬全”之效。

而如今就在宋軍眼前,由楊可世親自率軍布設的陣型,就要比這所謂完全的“平戎萬全陣”精簡了許多。

首先,整個陣型雖然依舊還是五軍並列,但人數隻有一萬四千四百人,僅是全陣所需十四萬餘人的十分之一。其次,全陣的寬度僅為三裏半、長度為二裏,折現在戰場上所占區域也不過是東西一千二百餘步,南北一千步,所占區域正好在總長三千步的戰場南側。

此外,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十八隊,每隊十六騎,共二百八十八名騎兵。後列十六隊,每隊十二名騎兵,共一百九十二名騎兵。兩列共四八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二十名騎兵,總共五百名騎兵。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五千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六百名騎兵。在加上探子和預備隊(將領親衛隊)共三百名,楊可世的這個“平戎萬全陣”總共有八千四百名騎兵。

剩餘的六千步卒,倒也十分平均的分為了三個步軍戰陣,每陣配有戰車十二輛、輜重車三十六輛(就是之前提到的雞公車,車上滿載的全是箭矢),然後盾牌步槍手八百、刀斧手六百、弓弩手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