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學材料基礎上整理而成。

據我們了解,目前跨文化傳播研究有兩個主要方麵,即實踐方麵和理論方麵。現在學術界內外較多的是前者。美國學者拉裏·A.薩姆瓦《跨文化傳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作為教科書就是典型。而作為課程,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典型。它的“跨文化溝通”課程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是這樣來敘述其課程目標的: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已成為一般常識。如果從廣為散布的資訊、觀念、資金、媒體、文化製品-或者人-來作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曆來分隔國家和團體的分界線和疆界變得越來越容易滲透。要證明這一點,你隻消看看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組成:百分之八的大學生和百分之三十七的研究生分別來自一百零九個不同的國家。

如今需要與跟你從基礎文化上就完全不同的人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跨文化溝通”課程的目的在於幫助你麵對生活在這麼一個世界的挑戰。它最主要在於提高你對跨文化溝通的敏感度,也提供知識及技巧來幫助你與不同文化的人做成功的互動。藉著接觸以跨文化溝通為主題的一些優秀作家和學者,和實際練習跨文化的溝通,我們希望能達到這個課程的目的。當你閱讀這課程的教學大綱時,我們希望你會感受到我們希望讓這個課程為你帶來幫助的努力。(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

而在企業員工培訓、禮儀交際等方麵,更是如此。

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際間的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這個星球的普遍現實,因此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學界跨文化傳播研究側重應用性、實踐性正是應對這一挑戰的必然。而和現在較多的跨文化傳播交際性實踐和注重培養跨文化傳播交際能力有所不同是,本書偏重於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觀照度,或者說是工具性。

然而這十分困難。一是理論尚在形成中,二是理論的局限性。在我們了解的範圍內,美國學者威廉·B.古迪昆斯特(William B.Gudykunst)在跨文化傳播理論建設上殫精竭慮,他的《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化》(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書也努力構建跨文化傳播理論體係,並作出了出色貢獻。但是,正如古迪昆斯特本人在這本書的序言結尾處所說:

最後,本文總結的一些理論鮮有研究支持。就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的現狀而言,進行不以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是不可取的,除非與發展新理論相關。為了提高我們對跨文化傳播的認識,我們需要更多可用於檢驗理論的研究,而非更多的無理論基礎的研究。

古迪昆斯特坦率地承認了他這部我們認為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為係統的跨文化傳播理論研究之一的著述不足之所在,同時也含蓄地批評了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過於偏重應用性而缺乏理論支撐的研究取向。我們無疑是讚同這個觀點的,因此努力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開展研究,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是一方麵如上述古迪昆斯特指出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本身的完善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麵我們自己的學力所限,在理論的理解、運用和對相關學科研究的水平有限,導致本書種種不足。要特別說明的還有,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那樣,跨文化傳播理論還處於借鑒相關學科理論成果的建設階段,本書也涉及眾多學科理論,包括引用目前國內外學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書中我們都盡量一一注明。但是本書是在研究生教學中作為教材稿使用基礎上整理而成,行文中引文也可能有所疏漏,在此一並向作者致謝並專此說明。

無論如何,我們認為,從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提出“跨文化傳播”以來,曆經半個世紀,跨文化傳播學已經成為一門全球性的“顯學”。全世界的專家學者為幾乎遍布全球每個角落的跨文化交流作出了深入的歸納和細致的研究,為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提升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同時也為這個理論體係的建立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天,我們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跨文明對話來防止跨文明衝突,這些努力廣泛涉及政治的、經濟的和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麵,如新聞、文學、影視、對外語言文化教學、跨國廣告等等。這些努力的迫切需要使我們來不及等待跨文化傳播理論的係統化和完善,也許,我們所作的努力也有助於理論體係的完善。

李崗

2010年11月於成都西區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