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全:他是村裏的支部書記,自然要帶頭;

羅彩林:他的妻子是共產黨員,又是木馬大隊婦女主任,這樣的家庭也得帶個頭;

羅兆傑:羅兆傑因為帶頭上訪,在村中頗有威望,想當初,如果不是他帶頭上訪,木馬村還不知要餓死多少人;讓他帶頭種荔枝,肯定對村裏的其他村民有很深的觸動;

羅彩彬:他是木馬大隊第六生產隊的隊長,老村長、老黨員,一向堅持“黨叫幹啥就幹啥”的原則,把他拉入首批試種荔枝的行列,對村民的影響也很大。

木馬村這四戶敢於“吃螃蟹”種荔枝的4戶人家,一時成了木馬村的焦點人物。他們是木馬村首批荔枝戶。人們一麵對他們的敢作敢為的舉動刮目相看,另一方麵,也密切地注視著荔枝種植,他們想知道,這4戶人家最後的結果將會怎樣。

木馬村人首批種植的荔枝品種,是“湛江紅”。采用的荔枝種苗為圈枝苗。所謂圈枝苗,又稱壓條苗,是將與母株分離的枝條,采用環狀剝皮,外包生根基質,見長出三次新根後,即鋸離母樹假植,成活為獨立的植株。一般有1米多高。沒芽沒葉,乍一看,像一堆幹柴火。而且,“湛江紅”種植之後,需要生長2——3年,才能掛果。

木馬村的首批荔枝是1985年春天種下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第一批的“湛江紅”長得很健壯。村民羅彩彬家的“湛江紅”,一共種了101株荔枝苗,加上他勤於果園管理,經常施農家肥,那片果園,看起來就惹人喜愛。葉子厚實,墨綠,長得特別旺盛。

但是,荔枝要兩三年才結果,那麼這兩三年,木馬村的人怎麼過呢?石角鎮駐村幹部李家軍想出了一個辦法,種養結合,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他幫助羅兆傑等村民,到石角鎮信用社簽字貸款種西瓜,養雞養豬。很快,不到15天的時間,他們就在荔枝樹下套種10畝西瓜,飼養了2000隻走地雞。由於精心護理,西瓜長勢非常好。當年,羅兆傑靠賣西瓜就賺了幾萬元。

荔枝很快進入試產期。就在李家軍和羅兆傑對這第一批木馬村的荔枝充滿期待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荔枝絕大部分隻開花不結果。李家軍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他馬上坐車到廣州,請省荔枝、龍眼協會的專家李慕霞、潘學文來到木馬村,進行把脈、會診、開藥方,並傳授保花控花技術。

同時,李家軍向廉江市移民辦公室發出求助信號。移民辦立即組織38噸水果專用肥送到了木馬村。當一輛輛運載著肥料的拖拉機駛進木馬村時,這個偏遠的移民村一下子熱鬧起來,移民們發現,他們並不孤單,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在關注他們。

“荔枝十花一子,龍眼一花十子。”羅兆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熟練地掌握了培土、施肥、修枝、嫁接、護花、除蟲、灑藥、放蜂的技能。經過悉心的護理,羅兆傑終於迎來了收獲的季節。

1987年6月,木馬村紅荔似海,漫山紅遍。荔園裏,紅燦燦的荔枝壓彎枝頭。這一季,羅兆傑共摘荔枝1萬公斤,純利3萬多元。其他三戶人家種植的荔枝,也同樣取得了好的收成。在1987年的時候,3萬元可是一筆巨款。羅兆傑就這樣,一夜之間就脫貧了。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真金白銀的事實,讓木馬村的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時間,整個木馬村轟動了。木馬村首批種植荔枝的村民,為全村人作了很好的示範。

木馬村的百姓窮怕了,個個搶著奔赴山頭,原來沒人要的荒山坡,一下子緊俏起來,他們看到了誘人的前景,滿懷信心地向荒山進軍,個個爭先恐後,搶占山頭,全村種荔枝的熱潮一浪高似一浪。不幾年,木馬村的2000多畝山嶺,全被承包完畢,地價由原來的每畝5元,狂漲至每畝300元,仍供不應求。

全體木馬村的村民深受鼓舞,悔恨當初沒有一起種荔枝。嚐到了開山種果的甜頭,全村種荔枝的積極性再度高漲。為激發移民的種果熱情,石角鎮政府又出活招:挖一個荔枝穴,補5角錢;種一棵荔枝,補0.5公斤磷肥。木馬村移民群情振奮,一下子就掀起了種荔枝的熱潮。

1989年,羅彩彬自己圈枝育苗,擴大荔枝的種植麵積,新、老荔枝共400株。後來,從1992年至1999年的8年間,荔枝升價,每斤鮮果賣到3——7元;羅彩彬的400株荔樹,每年為他創造了5萬元以上的效益,此外,每年還有1萬元的種苗錢進賬。

此後每年,木馬村的山嶺上荔枝紅遍。全村人種荔枝,銷路開始成為一村裏人致富的一個障礙。李家軍和羅兆傑再次為大家想辦法,謀出路。他們一起坐車到廣州、深圳找客商。最後,李家軍鼓勵羅兆傑,在村裏成立一個收購點。這個提議,得到了全村人的擁護。這樣,羅兆傑成立了“兄弟”荔枝代購代銷點。說幹就幹,李家軍讚助羅兆傑4條水泥杆,一座收購帳篷就搭起來了,開秤收荔枝,隻要是木馬村村民的荔枝,羅兆傑全部收購,然後包裝好,發往廣州、深圳。當時,羅兆傑最忙的時候,他每天要收購荔枝1萬多公斤,請來的打包和搬運的村民有30多人。

五 蜜糖荔

羅彩輝出生在偏僻貧窮的木馬村。當時住的都是1958年搬遷時興建的泥磚房。20多年前,他和父母擠住一間20平方米的瓦房裏。成家後,他添了兩個孩子,瓦房再也擠不下,就借居在鄰居的破房裏。談起過去的事,羅彩輝感慨萬千。“泥坯屋,貧困戶,荒山難耕等救助,阿哥難娶好媳婦”,這正是昔日木馬移民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以後,木馬村的羅彩輝和其他村民一樣,曾種過西瓜、紅橙等,但因為沒有相關的技術,投入成本較大,資金欠缺而相繼失敗。

在湛江市移民辦公室的幫助下,1987年羅彩輝進入廉江農校學習水果種植技術。

羅彩輝一家4口人,兩個孩子。1989年7月,羅彩輝從農校畢業後,回到了木馬村。而這時的木馬村,可謂熱鬧非凡。荔枝紅遍,果園滿山,家家戶戶開始品嚐豐收的喜悅。但是,由於該村種植荔枝初期,引種的果苗比較雜、村民管理技術跟不上等原因,不是每棵樹都是掛滿果的,有的樹掛果甚少,很多村民大失所望。

讀過農校的羅彩輝,此時是村裏的技術專家了。他與種植大戶羅兆傑、羅明興等人商量:“一定要攻克品種改良技術難關!”他們自費到廣州、高州等地拜師學藝,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荔枝栽培管理技術,並提出了大膽的設想:對“湛江紅”進行改良,希望培育出一種更為甘美的荔枝新品種。

1988年,羅彩輝和羅兆傑一起,著手對他們種植的“湛江紅”等荔枝品種進行改良。結合木馬村特殊的庫區地理環境,並分析土壤、水分、氣候等綜合因素,采用圈枝和芽條嫁接等方法進行品種改良比較。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終於在1995年培育出味道清甜、爽口無渣、蜜味獨特的荔枝新品種,取名為“蜜糖荔”。

根據華南農業大學園藝係對蜜糖荔成分的分析報告,新的蜜糖荔品種,其果肉呈白蠟色,皮薄、肉厚、質脆,核小汁多,富含多種維生素,高糖分……抗病力強,豐產穩產,適宜在丘陵、山坡地推廣種植。2004年,“蜜糖荔”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

羅彩輝把新的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他把自己的“蜜糖荔”擴大規模,建成了一個新農村的莊園。2006年,羅彩輝家的“蜜糖荔”又獲大豐收,產出5000多公斤,收入40000多元。

取得成功的羅彩輝、羅兆傑等“土專家”,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蜜糖荔”新技術,無償地傳授給木馬村的鄉親們,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領全體木馬村的百姓致富。他們為群眾嫁接“蜜糖荔”1萬多株。2006年,全村荔枝大豐收,產量超過150萬公斤,總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此外,作為村裏的銷售大戶,羅彩輝、羅兆傑等積極幫助其他村民尋找銷售渠道,每年幫助代銷的“蜜糖荔”達20多萬公斤。木馬村的百姓,依靠種植荔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除石角鎮外,“蜜糖荔”技術,開始向外推廣至廣西、海南、茂名以及湛江雷州、徐聞等地,僅徐聞就發展了幾千畝。依靠這一當家品種,石角鎮的荔枝享譽海內外。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羅彩輝積極投身於木馬新村建設。他投資2000多元修建沼氣池,帶領全村群眾科學利用沼氣。目前,木馬村家家戶戶建成沼氣池,用上了潔淨的沼氣。羅彩輝和木馬村群眾一起,僅用3個多月建成了木馬村通往石角鎮的水泥鄉村公路,並投資30多萬元建成7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科普樓。

六 水庫移民第一村

石角鎮木馬村廣大移民令人感慨萬千的生活巨變,時時刻刻牽係著水庫移民主管部門關注的目光。廣東省水庫移民局曾建生局長,曾先後數次來到石角鎮等地進行調研。他對整個石角鎮水庫移民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對於今後的水庫移民工作,創造性地提出了從“以工程為本”轉變為“以移民為本”的新型水庫移民管理理念。

1997開始,原湛江水庫移民辦主任彭文楨(現任湛江水務局副局長),特地派遣吳建中(現任湛江水庫移民辦副主任)前往石角鎮木馬村,進行駐村工作。這一住,就是整整3年!

其實,對於木馬村,吳建中是很熟悉的,之前就曾來過幾次。他記得到木馬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村裏修路。當時木馬村的情況是,村中基本上沒有幹淨而平坦的道路,全是泥濘的小路。如果開車來,那麼,必須先在10多裏外的地方停車,再步行到木馬村。

在湛江移民辦、廉江移民辦的幫助下,一條外界通往木馬村的簡易公路修通了。雖然是簡易公路,卻徹底改變了木馬村的運輸條件,大量的新鮮荔枝,即由此道運出山外。

吳建中講述(根據錄音整理):

當初,準備在木馬村種荔枝做試點,沒想到遇上了很大的阻力。村裏沒有人願意種植。那時,我和廉江移民辦的工作人員,親自買來荔枝苗,送到了村裏來,希望村民們能來領取。結果,一個人也沒來。

我們不甘心。幹脆每家每戶登門宣傳,明確告訴村民們,我們都是免費提供種苗,希望大家能把果苗種下去。有的村民就直接拒絕。最後,我們一次次地登門,說破嘴皮,總算有幾戶移民答應試試。

後來呢,我們又買來了化肥,挨家挨戶送,才發現,上次領回的種苗,並沒有種,而是擱在家中,枯死了。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和石角鎮政府的李家軍一起,做通了村中幾個黨員的工作,這才開始真正種荔枝。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木馬(村)荔枝種植麵積已達2030畝,人均2畝。全村已是地無一寸閑,山無一座荒,荔枝漫山遍野。

木馬村的荔枝為什麼又甜又蜜?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村民們都施農家肥。根據很多果農的經驗,用化肥的果樹,長得快,但味會變淡。更主要的是,經常使用化肥的土地,用不了幾年,就板結,土壤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最終出現不結果的嚴重後果。

於是,木馬村人就打消了使用化肥的念頭。為了獲得大量肥料,他們的決定大量養豬。結果,養豬的決策又一次成功了。大量的農家肥澆灌果樹,木馬村的荔枝變成了純綠色的果品,市場更是搶手。養豬還可以製造沼氣,這又是一種清潔的能源,村民們可以燒水,做飯,洗澡。目前,木馬村養豬超100頭的村民,達到100多戶。

光是養豬這一項收入,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

木馬村的人有了錢,房子的問題基本上不成問題了。目前,家家戶戶小洋樓,隱現在濃密的荔園中間。很多村民不止一幢樓了。他們發展果園,發展養殖業,一邊生產,一邊摸索,山上種果,果下養雞,山腳養豬,水塘養魚。最終,總結出了木馬村的發展“四個一”模式:

山上一片果,山腰一幢樓,

山下一口塘,塘邊一欄畜。

這是一種新型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目前,木馬村1200多人,已形成家庭果園180多個,種植水果2370多畝,建成了8.5公裏的環村水泥村道、通往洞濱大橋的5公裏水泥鄉村公路,大部分村民建起了4層多高的小洋樓,村中還建起了一個占地麵積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園。大部分家庭建起了沼氣池。木馬村獲得了“廣東省移民第一村”的美譽。

作者手記

2010年9月3日,我來到石角鎮木馬村進行采訪。我見到了木馬村的兩個傳奇人物——羅兆傑與羅彩輝。我分別走進他們的家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然後,我去看了他們的養豬場。和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將要進行大規模養殖的計劃。“蜜糖荔”正在大規模在外地推廣。他們的事業越做越大。

我們的越野車穿行在一個個蓊鬱如蓋的荔枝園。但見連綿十裏的荔枝園綠意蔥蘢,果林深處,一幢幢別墅一樣的洋樓聳立其中。昔日貧困落後的木馬,已然是一匹時代的駿馬,奔騰在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