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達樟溪村

2010年10月13日上午,我和東源縣移民辦的李英思股長前往半江鎮。

去之前我翻看地圖,我們要穿過新豐江水庫才能到達。我們在新港鎮碼頭租了一艘快艇。李股長告訴我,這裏就是新豐江庫區,庫區裏還住著很多水庫移民。平常下鄉工作,因為經費有限,他們也隻能坐普通的船。從新港鎮坐普通的機動船,要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半江鎮。

我心裏明白,為了我的采訪工作順利完成,東源縣移民辦的同誌,給了我最高待遇。由於環保需要,現在的快艇都是燃燒液化氣。從新港鎮到半江鎮,這艘快艇要燃燒兩瓶氣,中途換一瓶。我們從新豐江水庫的新港鎮碼頭出發,在碧波蕩漾的萬綠湖裏飛馳兩個小時,到達了半江鎮的樟溪村。

我要采訪樟溪村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個村幾乎與世隔絕。我們想想,現在是21世紀,在我們的身邊,並不遙遠的地方,還有一些村落不通公路,村民們出門外出都要靠船,這多少有些讓人不可思議。可現實中就有這樣的村落存在,樟溪村是其一。

我們很難從地圖上找到樟溪村的具體位置,也很難找到樟溪村的相關材料。快艇靠岸後,因事前有過電話聯係,樟溪村委已派人在碼頭邊等候。說是碼頭,其實就是水邊的一道斜坡。我們上岸。迎接我們的,是一輛農用三輪車。後來才知道,樟溪村委會,距離碼頭還有很遠的一段山路。這輛三輪車,是當地一戶村民家的“私家車”,平常呢,就由村委會征用,作為迎接到樟溪村來的各鄉領導的“公務車”。

同來的東源縣水庫移民辦李英思股長說,他來樟溪村多次,都是坐的這輛三輪車。我問他,這裏很偏僻,為什麼會多次來呢?李股長說:“越是困難的山村,我們越是要常來。他們缺少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需求,我們都要知道。還有各項關於水庫移民的扶持政策,落實得怎麼樣了,我們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你看,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山道,就是縣移民辦根據國家對水庫移民的扶持政策修起來的。”

在我們離開碼頭之後,由三輪車載著我們向樟溪村委會駛去。我們前麵是一條平整的水泥路,彎彎曲曲通向山裏。李股長告訴我,這個小山村,就叫樟溪村。我們在樟溪村的山間穿行,山上長滿各種灌木與竹子,植被與生態都保護得很好。我們有一種行走在原始叢林裏的感覺。

我沒有想到的是,碼頭到村委會,還需要十來裏路。當三輪“公務車”把我接到樟溪村委會的門前,村長許日紅早就等在門口,熱情接待。我看到樟溪村委會的門口,大大小小掛滿了牌匾。村委會是幢兩層的小樓房,看樣子剛建不久。許村長說:“建這幢小樓,縣移民辦幫了不少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的村委會,可能至今還在泥磚房裏辦公。”在樟溪村委的會議室裏,許村長向我介紹了樟溪村水庫移民的生活情況。

樟溪村村長許日紅講述(根據錄音整理):

我們這個村,就相當於一座孤島。水庫淹了很多水田,地也沒了。從村裏到鎮上去,還得靠渡船。一次1元,回來也是1元。原來,村裏有條船,後來破了,就沒再置。交通部門安排了一條船,現在正在使用,這樣,樟溪村和外界的聯係,就算沒有完全隔絕。

如何到東源縣城呢,現在好了,可以坐班車。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對開。全程有90多公裏,到河源時,要兩個多小時。票價很貴,單程要27元。全是山路。現在沒人坐船了,因為坐船時間長。那條山道是2007年修通的。方便是方便了,可去一趟城裏,這花銷也大了。在沒有修路之前,我們一直都是靠船去城裏的。這是我們進城的唯一通道。

沒有道路的日子,那可真是苦不堪言。記得有一年,我們東源縣的一個副縣長來我們村裏調研。他看到村裏的許多男人都留著長發,蓄著胡須。感到很奇怪。想不出什麼原因,就走到一個中年人那裏,問他:“老鄉,問你個事,你頭發、胡須留這麼長,幹嗎啊?”

老鄉說:“理不起發啊。我們這裏的人,要剪個頭,要花100元錢。”

縣長很納悶,就問他:“怎麼會呢,哪個理發店這麼黑,我讓工商去查他。”

老鄉說:“我們這裏沒有理發店。要理發,都得到城裏去。我給你算算:從樟溪村到新港碼頭,是必經之路,船費是20元。從新港碼頭上岸到縣城,5元。這樣,來回就是50元。理個發,刮個臉,洗個頭,算10元,當天回不了村裏,要住一個晚上,我們隻住大通鋪,每人算20元。吃飯呢,隻吃饅頭稀飯,兩天加起來算20元不算多吧。這樣,我理一次發,正好是100元。”

縣長聽了,沉思良久,就打了個電話,讓城裏來個理發師,免費給村裏的人理發。然後對我說:“你物色一個人,到城裏找我,我讓他接受培訓,將來到半江鎮開個理發店。”

我們感謝這個縣長。這樣的小事,也為我們操心。但是,後來很多人都搬遷出去了。原來還有學校的,因為人太少,沒辦下去。也有個衛生點。但真正有病,還得到鎮上去看。我們這裏的山上有很多珍貴的木材,可現在不能砍,是生態保護區。國家也給了我們村補助,一年30萬元,人均約250元。

村裏的人大部分外出務工。剩下的人,到水庫裏捕魚,種竹子。竹子可以砍,加工牙簽和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的燒烤簽。筍竹不多,不好賣,加工也困難。田很少了。水田原來有200多畝的,現在隻剩100多畝了,隻能維持村裏人的口糧。

在樟溪村,並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是移民。還有一種叫穩民。根據縣移民辦李股長的介紹,所謂穩民,是指庫區內,淹田卻沒淹房的那一類村民。他們不能享受國家移民補貼政策。因為房子沒有搬遷,所以不能稱為水庫移民。

樟溪水庫移民村的基本情況(由樟溪村委會提供):

樟溪村位於半江鎮西邊,距鎮府4公裏,處於新豐江水庫上遊。樟溪村設置3個自然村(大黃嶺村、蕉林坑村、庫邊村),9個村小組(蕉林坑、角弓坑、田心、新田、賴屋、大王嶺、下圍、新村、高簡)。全村現有總戶數223戶,總人口1183人,其中移民156戶807人,淹田不淹屋67戶376人。山地總麵積3.8萬畝,其中4000畝荒山,2000畝用來種植廣寧竹,耕地麵積409畝,其中水田159畝,旱地250畝。2009年集體經濟收入為8萬元,其中生態林提成4萬元,開發區集資分紅3萬元,山林和房屋租金1萬元,村群眾人均收入為253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依靠入股高新區扶貧工業園分紅和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移民政策扶持、靈芝栽培、捕魚和茶果種植等。

(發布日期:2010年3月23日)

如果要我說出真實的感覺,我想,這裏仍然是屬於貧困地區,村中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行走樟溪村的叢林裏,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未曾改造的泥磚房。

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水田或土地,但是,路兩邊翠竹青青,我們仿佛行走在一座龐大的竹園裏。許村長告訴我,整個樟溪村,已經是生態保護區,樹是不能砍了,但是,可以砍竹子。所以,村中就有不少人家,開始打竹子的主意。其中有兩戶代表人物。許村長帶著我們到了這兩戶人家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