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陽光散漫的午後,圖書館閱覽室對麵綠樹蔥蔥,終於結束三年翹首以待的論文寫作,可是這條道路才僅僅是一個開端。

選擇浩然這位當代並不“時尚”的作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源於十歲的閱讀記憶。偶然從某個角落尋到的一本名叫《幼苗集》的兒童文學,在並不稀缺圖書的90年代初期,這本署名浩然的書,充滿鄉土青草味和童年、集體主義歡喜氣息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足足看過十遍。隻是年幼的我並不知道浩然為何人,在大學文學史書籍上我才正式了解到這位作家,疑惑的是為何文學史對他的評價和我個人童年閱讀體驗的感受差異如此之大,藏著這樣的疑惑,直到做博士論文,我有了機會替自己解開這個疑惑。選題得到遠在汕頭的王富仁和當時身在北京的李怡二位老師的首肯。遺憾的是,在我選題確定之際,2008年2月浩然這位堅強的老人離開了人世。幸運的是經朋友幫忙在網上搜索,在我苦於無法搜集到浩然全集的時候,找到了浩然的女兒梁春水老師的通訊地址,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給梁老師去信索求作品全集,沒想到不久即得到春水老師的慷慨回複,不僅幫我購買到浩然全集,還盡其所能地給我寄來幾本稀缺的當年浩然研究資料。在論文寫作過程裏,春水老師真誠地滿足了我的需求。2001年5月,我來到北京,在春水老師和她兩兄弟的陪同下,走訪了三河浩然文學紀念館和浩然故居。實地接觸浩然生活舊景,感觸良多,老人曲折的文學生涯正如當代文學曲折的發展曆程。說不盡的浩然是是非非,並不是不讀作品、不了解其人的人可以妄加判斷的。浩然家屬的樸實一如這位老人一生的品行,勤懇、踏實做人,但人品不能完全代替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如何做到更透徹、客觀地研究浩然其人其文,我肩頭的壓力不斷加重。就算如今“如履薄冰”地寫完論文,我仍不敢說能夠給自己,或者春水老師他們一個滿意的答複。在此,還要特別感謝河北邢台詩人劉國震先生。在論文快完稿的時候,從春水老師那裏得知國震先生的新著《感悟浩然》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便向素未謀麵的他討要新書。國震老師慷慨地用特快專遞及時寄書於我,意外獲得此書,實為豐富的材料。

三年緊張的寫作時光,回念起,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斷斷續續的幾年,從確定選題到寫作、修改,一路上深受導師王富仁和李怡老師的幫助與關心,每次電話那頭傳來王老師那邏輯清晰、思維敏捷、見解深刻的指導總是讓我受益匪淺,李怡老師開闊的眼界、敏銳而不乏幽默的見解同樣對我啟發頗多,有幸得到二位良師的同時指導,幸運之極。在求學與做論文最艱難的一年間,我深刻銘記朋友範厚書對我精神上的支撐,以及摯友英姐、王濤、賢友、昱珅對我的關愛,她們在我人生二十八之際帶來的關懷,足夠我感激一生。人說讀書為識人見世,讀到博士階段,所承受的繁重學習生活既是自己的選擇,也是諸多原因促成的。這三年我獲得的不僅是做學問的開端和良師益友們,人性的包容與善良、成熟的價值認定、世間的智慧、自我承擔生命的意識,陸續向我敞開,荒蕪間長出寸草。最後,也感謝讀書期間與我相逢的同門朋友,康鑫、門紅麗、周維東、袁繼鋒、孫擁軍……在荷塘月色年年依舊,林蔭紛飛的校園裏有你們的相伴和關心,深感溫暖。

誰都可以忘記,天下隻有雙親不能忘記。生養我的雙親,撫育我近三十年的恩情,讓我時常想起,愧責難當。風和日麗的日子並不能深切體會雙親的恩情,風雨搖曳的日子讓我真正開始懂得世間親情之愛的無法替代。智慧源於自受難,感謝過去和現在,包括將來還會遇見的身邊的一切。

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