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的母親患有老年癡呆症,經常向王阿姨問同樣的問題,有的問題王阿姨已經回答過上百次了,但她的母親還是會常常詢問。最近這些天,王阿姨的母親總是晚上穿上棉衣出門,有時整宿都不睡覺。現在王阿姨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愛發脾氣,總是著急上火,也出現了失眠、煩躁的現象。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血壓高、血糖高,內分泌有些紊亂,如果這樣持續下去,王阿姨身體的病會更加嚴重,也不能再繼續照顧她的母親了。
目前,國內關於老年癡呆的研究不少,而對於其照顧者的關注卻較少。在我國,絕大多數癡呆老人在家中接受照顧,家庭照顧者長期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荷,其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家庭照顧的效果與老人的康複及預後。因此,應重視照顧者所麵臨的困難及承受的心理壓力,及時給予幫助及指導,共同關心癡呆老人的生活,提高老人及其照顧者的生活質量。
照顧癡呆老人是一項困難和充滿壓力的活動。作為長期的應激源,會影響照顧者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簡單實用的身心放鬆的技巧和方法,能幫助保持照顧者良好的身心狀態,更好地照顧老年人。
5.1照顧者常見壓力
癡呆老人的家庭照顧者麵臨來自生理、心理、社交、經濟等各方麵的壓力。老人的病程越長、病情越重,照顧者的心理負擔越重。研究顯示,在照顧癡呆老人的家屬中,八成以上遭遇不同程度的情緒和心理問題。照顧者可能在重重壓力之下成為隱形的受害者,甚至轉變成患者。此外,照顧者的狀態也直接影響著家庭照顧的質量及老人的康複和預後。
5.1.1照顧者常見負擔及壓力
1)照顧負擔
長年累月地照顧癡呆老人,工作繁重、瑣碎,常會影響照顧者自身的健康狀況。
2)精神負擔
從某種意義上說,患上老年期癡呆,最痛苦的不是老人本人,而是照顧者。隨著疾病進展,老人的思維變得簡單、幼稚,對外界的不良刺激缺乏情感體驗,與家屬間也無法進行深層次的交流。照顧者無法與老人交流,且要麵對外界的議論等,常常有較重的精神負擔。
3)人際關係與社交壓力
照顧者長期忙於照顧老人,與他人的交流機會大大減少,缺乏娛樂活動,使其精神需求無法滿足,生活質量也隨之降低。
4)經濟負擔
老年癡呆是經濟負擔第三重的疾病,僅次於癌症和心髒病。據統計,1例癡呆老人每月的藥費接近2000元。此外,家庭照顧者還要承擔其生活、照顧及保姆等費用,這些都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對於無醫療保障者,其負擔更沉重。
5.1.2照顧者常見的情緒壓力
在照顧癡呆老人時,照顧者也將經受相當大的情緒上的壓力。照顧者須及時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有助於減輕壓力。
1)哀傷
當個人感到失落時,哀傷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如果患癡呆症的老人是照顧者親近的伴侶、父母或朋友,當照顧者越來越有失去他們的感覺時,哀傷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癡呆老人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當照顧者剛適應或接受了老人的一個問題,另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照顧者的心情隨之起伏,最後當老人連照顧者都不再認識時,照顧者越來越有失去他們的感覺,照顧者會覺得非常難過和哀傷。
2)負罪感
當老人的行為讓照顧者感到窘迫時,照顧者可能會忍不住加以責罵,生他的氣,或是萌生要放棄繼續照顧、將老人送到養老院的念頭。每當這時,照顧者就會產生負罪感,感到對不起他。
3)憤怒
照顧者憤怒的情緒可能是錯綜複雜的,這種憤怒情緒可能是針對老人的,也可能是針對自己,甚至醫生,或是針對當時整個照顧環境,這些都可能會讓照顧者覺得非常生氣。
4)困擾及困惑
患病老人會在公共場合出現一些不適當的行為,這會讓照顧者感到相當的困窘。如果不帶老人出門活動,不利於老人的恢複;但如果帶老人出來,老人的一些行為會讓照顧者措手不及。這些情況都會困擾照顧者。
5)孤獨
為了照顧癡呆老人,許多照顧者脫離了自己的社交生活,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家裏和照顧老人身上,因此,癡呆老人的照顧者是孤獨的。為了好好地照顧老人而與社會脫節,失去了自己的朋友,這種孤獨感也使照顧者很難處理好照顧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
5.1.3照顧者常見的壓力征兆
照顧者因為長期的照顧,有時甚至不分晝夜,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這對照顧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另外,很多時候照顧者的工作不被人理解,常常覺得委屈而無人訴說,會使照顧者產生壓力。照顧者壓力太大,對老人和照顧者來說,都不是好事,既會影響照顧者本人的健康,也會影響其對老人的照顧。
1)照顧者常見的壓力反應
(1)否認。不承認此疾病及其對患病老人產生的消極影響。如“他很快會好的”。
(2)憤怒。對周圍發生的事情表示憤怒,對患病老人或其他人憤怒,抱怨疾病無藥可徹底治療,抱怨其他人不體諒。如“同樣的話一問再問,快被弄瘋了”。
(3)退縮。對社交圈和社會活動的興趣減少。如“我不想參加聚會,也不想和他們一起活動”。
(4)焦慮。對於即將發生的事產生不理智的擔憂。如“要是明天我累倒了,他可怎麼辦呀”。
(5)沮喪。當患病老人的病情不見好轉時,出現情緒低落,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如“從明天開始,不想再管了”。
(6)疲倦感。覺得自己已沒有精力完成本可以完成的事務。如“做不動了,找人來換我吧”。
(7)睡眠障礙。睡眠不好,心事重重。如“休息時間輾轉難眠”。
(8)煩躁易怒。煩躁不安,常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發脾氣。如在菜市場因小事和賣家發生口角。
(9)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出差錯。如把需要幹洗的衣服扔進了洗衣機。
(10)健康問題。照顧者自身健康出現問題。如“胃病又犯了”。
綜上所述,照顧者會因為精神壓力過大而產生以上種種反應。所以照顧者在照顧老人時,要先照顧好自己,學會給自己釋放壓力,才能照顧好老人。
2)照顧者壓力自測
如果照顧者有上述的反應,可以用如下的照顧者壓力自測表來測試目前的壓力狀況。如果有較大壓力,要及時尋求幫助和指導,以進行調節。
你是否經常覺得:
(1)不得不親自做所有的事,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沒做完。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2)對原來的朋友、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小家庭都已經疏遠了。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3)總是擔心你照顧的老人是否安全。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4)對財務和健康問題感到非常焦慮。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5)否認這個疾病給你和家人帶來的負麵影響。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6)為你和老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跟以前不一樣的變化覺得沮喪或悲傷。如配偶之間由原來的被嗬護變成了要做看護人。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7)當老人表現出異樣時變得非常憤怒和感到失敗。如老人重複說同樣的話,問同樣的問題,反複做同一件事時。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8)自己的健康出現問題。
A.是這樣B.不是這樣的
5.2壓力的自身調節與應對方法
照顧者如果能很好地調節壓力,不僅有助於照顧老年人,更有利於自身的健康。本節將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壓力調節與應對方法。
5.2.1壓力應對
1)自身照顧
照顧者需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及體力準備。在照顧過程中,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保證飲食的營養搭配和良好的睡眠,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空閑時間,通過外出散步、聊天、聽音樂等活動放鬆自己、緩解心理壓力。若條件允許,尋找相關的機構或組織提供喘息服務或暫托服務,最好能保證每周有1天不照顧老人,充分地放鬆休息。
2)修正錯誤認知
大部分老人及照顧者對老年期癡呆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當老人被診斷為癡呆時,部分照顧者認為這是老年人正常的衰老過程,否認老人患病,或認為癡呆無法治愈而拒絕治療,故喪失了早期治療的寶貴時機。直到疾病中晚期,老人出現精神行為異常且無法照顧時才帶老人就診。因此,照顧者需學習老年癡呆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並進行相關的心理教育,修正照顧者的認知誤區。
3)培訓照顧技能
許多照顧者對於老年癡呆症知識缺乏,感到無助。因此,應學習和掌握老年癡呆症的病理、臨床表現、治療、護理、康複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克服誤區,減輕照顧負擔。隨著癡呆老人病情的變化,照顧者將迎接新的挑戰,必須求教或尋求相關的資源及谘詢,了解、學習與病程相適應的知識與照護技能,盡快適應新的角色,處理新的問題。
4)接受老人患病的現實
目前,尚無根治老年癡呆的方法,而照顧者最難做到的就是接受現實。因此,需調整對預後的期望,積極治療,精心照護,達到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維持社會功能的目的。
5)尋求支持係統
(1)家人、朋友、鄰居
當照顧工作與責任堆積得越來越多,最終會達到難以承受的極限,應該尋求家人、朋友甚至鄰居的幫助,避免危機的產生。朋友及家人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來源,可以改善照顧者與老人之間的關係。在照顧老人的同時,可多和家人、親戚、朋友等傾訴,傾訴是預防照顧者出現情緒問題的有效途徑。
(2)醫護人員
照顧者可以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醫護人員可以提供照顧信息,讓照顧者在照護癡呆老人時更加得心應手。
(3)照顧者互助團體
照顧者互助團體又稱自我互助團體,是照顧者尋求幫助的另一個重要資源。如我國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於2000年率先在國內組織阿爾茨海默病(AD)醫患聯誼會,該醫患聯誼會是由專業人員和家庭照顧者共同組成的非贏利性支持性團體,該聯誼會為照顧者提供了一個照顧信息交流的機會,讓照顧者共同討論照顧上的問題,分享彼此在照顧過程中的積極感受,交流照顧的經驗和不足,並向專業人員尋求解決方法。
在很多國家都有老年癡呆協會,他們可以幫忙找到這種支持團體或者幫助成立這樣的團體。照顧者可以積極參加癡呆照顧者的互助小組,或社區專門服務於家庭照顧者的機構和組織,在小組活動中分享照顧的經驗和不足。也可參加有心理治療師指導的團體心理輔導。通過這些活動,提高照顧者自我價值感,緩解心理壓力。
(4)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若照顧者近期出現疲憊、頭痛、無助感、挫敗感、生活無望感,甚至輕生等情緒且自身無法調節時,需及時尋求醫生或心理谘詢師的幫助,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與治療。
5.2.2減壓方式
照顧癡呆老人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心理活。如若不懂得自我調節,壓力便會慢慢聚集,最終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所以,照顧者要學會給自己減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減壓。
1)保持愉快的心情
講講笑話或看幽默的電視、電影,或看一本喜歡的雜誌、書,或者跟朋友開開玩笑,保持幽默,偶爾可以自嘲一下,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都有助於擺脫失落情緒,使心情愉快。
2)麵對現實
人不是萬能的,現實可能比想象糟,沒關係,隻要盡力了,不強求自己。對不能控製的事物不要硬歸咎於自己,順其自然,麵對現實。
3)自我鼓勵
被照顧的癡呆老人也許已經不能在言語上給予鼓勵,但照顧者要學會自我鼓勵,使自己更加堅強。
4)放鬆法
可采用各種放鬆減壓方法(見第三節),如花幾分鍾做瑜伽,可使肢體舒展,深呼吸幾下能幫助緊張的神經放鬆。
5)積極態度
積極麵對現實,而不是消極接受。無論何時,都要學會心懷希望。學會積極麵對,給自己正能量。
6)照顧自我
隻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照顧好老人。所以無論照顧老人的工作有多麼繁重,都要留出時間照顧自己,包括泡熱水澡、午休、慢跑、享受美食等。
7)保持與外界的接觸
照顧癡呆老人是艱巨而長期的工作,不要因為照顧老人而封閉自己,要經常與朋友保持聯係,參加朋友聚會,跟朋友通電話,發發牢騷,都可以減壓。
8)獲取更佳照顧方法
跟醫護人員保持良好溝通,定期安排老人複診,多搜集疾病和護理信息,也可參加各種相關的講座,了解更多信息,以便采取更佳的照顧方法。
9)采取輪班製或安排托養服務
照顧者應適當休息,跟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商量,輪班照顧,短時間休息期尋求朋友和鄰居們的幫忙,或尋找機構安排托養。
10)尋求社會資源
了解社會上相關的資源和服務,獲取相關的政策支持,利用相關部門、組織、團體等社會資源尋求幫助。
5.3身心健康的維持
5.3.1心態調節
1)相互信任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相互信任是進行長期照顧的基礎。即使是普通人,長期的互動中如果沒有信任,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複雜。在癡呆早期,老人的生活基本能自理,除記憶外,思維基本接近常人,因為疾病的原因,他們變得敏感。如果沒有信任,就會給照顧工作帶來許多麻煩。尤其針對癡呆老人,一定要使其對照顧者產生信任與依賴,才會更好地對老人進行引導和訓練。
2)體諒、尊重癡呆老人
癡呆老人曾經都是健康的人。他是你的家人,也許是朋友,曾經他照顧你,支持你,現在換成你來報答他。即使他們現在病了,仍然還存在著微妙的自尊。要尊重老人,體諒老人。
要學會換位思維,假設自己患病,希望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去對待患病老人,尊重患病老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盡管患病老人有時的行為很幼稚,不可思議又無可理喻。但需要記住的是,他們不是正常人,你不能期望他們還繼續保持常人的思維。體諒他們,以體諒的心態看待他們,也是對自己心態的調節。否則,為他們的行為生氣、抑鬱,也是在損害自己的心理健康。體諒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間接受益。保持良好的心態,並不能直接減輕照顧量,但卻能改變自己對照顧老人的感受。在微妙的互動中,若能得到老人的配合,照顧負擔也能減輕一些。
3)保持愉悅的心境
(1)包容。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麵對癡呆老人出現的行為問題,以及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困擾。
(2)豁達。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讓人煩惱、氣憤,如果讓這些情緒累積在心裏,長此以往,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豁達能把沉重變得輕鬆,把繁瑣變得簡單,把平凡變得有趣。豁達是一種自我精神的解放,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讓人變得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照顧者在麵對癡呆老人的行為症狀時,如用豁達的態度來調節,會使照顧生活變得更美好。
(3)樂觀。當麵對壓力、挫折時,主動改變自己的消極心態,就會從苦難中解脫。同一人和事,以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結論,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與其在消極心態中自我折磨,倒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樂觀地去麵對。微笑麵對生命中的一切,積極樂觀地生活,化解一切不良情緒帶來的壓力,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功。
(4)不抱怨。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困境,有些人會選擇抱怨,而抱怨不能使現狀有任何改善,還會使問題惡化,把自己的心情弄得更糟糕。無休止地埋怨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傷害。抱怨會擴大生活中許多負麵的東西,會使情緒越來越焦慮。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簡單的幾句話就能道明其中的深意。所以,停止抱怨,以不抱怨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處境也會隨之改變。
5.3.2日常生活調節
1)適當休息,避免慢性疲勞
(1)疲勞的分類
通常人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或勞動後,會感到疲勞,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兩種。生理疲勞主要表現為肌肉酸痛、疲倦、無力等;心理疲勞主要表現為心情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等。而這種疲勞正是導致壓力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無論是哪種疲勞,都需要及時休息來緩解,使身體恢複正常狀態。否則,如果讓這種疲勞持續下去,甚至加劇,那由此帶來的身心壓力則很可能給身體帶來大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這種使機體產生障礙或失衡的狀態,在醫學上稱為慢性疲勞或慢性疲勞綜合症。
(2)慢性疲勞的表現
照顧者在照顧癡呆老人的過程中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人身體的一般疲勞,可以通過很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得以消除。但如果是持續的或反複發生的,經過長時間休息也不能消除的疲勞,且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工作和生活,就要引起高度重視。除了主觀感覺疲乏,慢性疲勞的表現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程度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認知方麵出現障礙: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差(表現為認字困難,不能正確理解和記憶所閱讀的內容等)。
②視覺障礙:出現視物模糊,對光敏感,稍有強光,眼睛就有不適感。
③心理障礙:出現抑鬱、易怒、焦慮、情緒波動較大。
④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出現寒戰和夜間盜汗,呼吸急促,心髒跳動不規則,腸道疾病(腹疼、腹瀉、便秘),飲食不變而體重變化,不同程度的頭疼,頭昏,渾身無力,睡眠後精神不能振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