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疾病的症狀,體溫高於正常值。正常人體溫在一個狹小範圍內有所波動,如口溫波動在36.0℃—37.0℃之間,以淩晨0—4時最低,下午5—7時最高,差異在正負1.0℃左右。婦女月經前期、妊娠期、精神緊張以及劇烈運動,都會出現一些體溫升高現象。受情緒影響體溫可升高2℃,5公裏長跑後體溫可達40℃—41℃,這些均屬生理現象。病理條件下的發熱主要是由各種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比如流感、肺炎、傷寒、瘧疾等引起的發熱。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像中暑、惡性腫瘤、白血病等引起的發熱。調節產熱、散熱的中樞稱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類似於恒溫器,正常時體溫值穩定在37℃水平上(調定點),如果實際體溫高於或低於此值,中樞會加強散熱或產熱活動來保持體溫正常。發熱的根本原因在於致熱原以某種方式使調定點上移。如調定點由37℃升高時,體內出現產熱為散熱反應(如出汗)。
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此時白細胞生成增多,肝髒的解毒功能增強,物質代謝速度加快,有利於人體戰勝疾病。但是發熱過高或過久會使人體各個係統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謝發生嚴重障礙。小兒體溫超過41℃時,腦細胞就可能遭受損傷,甚至出現抽搐,並逐步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發熱時人體營養物質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難,長期下去可引起人體瘦,蛋白質及維生素缺乏,以及一係列的繼發性病變。所以過高過久的發熱是對人體不利的。因此遇到高熱病人應及時采用退熱措施,並立即請醫生診斷、治療。
飲食宜忌。
凡發熱的病人,飲食應該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食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還可以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比如: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荸薺、番茄、蕺菜、地瓜、菜瓜、黃瓜、蘆根、蘿卜、冬瓜、綠豆、荷葉、金銀花、鮮生地等。此外,發熱病人在發熱期間或熱病後期,還宜食用大米粥湯、蘋果、柿子、枇杷、草莓、旱芹、水芹、茄子、蕹菜、莧菜、茭白、苤藍、菠菜、萵苣、枸杞頭、豆漿、竹筍、馬蘭頭、絲瓜、綠豆芽、藕粉、青菜、白菜、白扁豆、赤小豆、木耳菜、茼蒿等。
在發熱時,有六點需要病人注意。
一、不要多吃雞蛋。因為雞蛋內的蛋白質在體內分解後,會產生一定的額外熱量,使肌體熱量增高,加劇發熱症狀,並延長發熱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
二、不要多喝茶。喝濃茶會使大腦保持興奮狀態,且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進而使患者體溫升高,煩躁不安。同時,茶水會影響藥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藥物的療效。
三、不要多喝冷飲。如果是由不潔飲食引起的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導致的發熱,胃腸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飲會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
四、不要多食蜂蜜。發燒期間應以清熱為主,不宜滋補。蜂蜜是益氣補中的補品,如果多食蜂蜜,會使患者內熱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容易並發其它病症。
五、不要多食辛辣。由於體溫升高,體內新陳代謝旺盛,在這種情況下亂吃薑、蒜、辣椒之類的溫熱辛辣食品,會以熱助熱,加重病情,不利於退熱與早日康複。
六、不要強迫進食。多食不僅不能促進食欲,還會倒胃口,甚至引起嘔吐、腹瀉等,使病情加重。
食療妙方。
蓮子燒兔丁。
原料。
蓮子30克,兔肉500克,料酒、蔥、薑、醬油各10克,味精、雞精各2克,白糖15克,素油50克,胡椒粉、精鹽各3克。
做法。
(1)將蓮子用清水浸泡1夜,切兩端,用牙簽捅去蓮心;兔肉切成丁,放沸水中汆一下;薑切片;蔥切段。
(2)將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燒6成熱時,下入薑、蔥爆香,隨即下入兔肉丁、料酒、蓮子、白糖、醬油,炒熟,加入精鹽、雞精、味精、胡椒粉即成。
功效。
養心安神,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適用於脾虛腹瀉、發熱等患者。
洋參燒雞翅。
原料。
西洋參20克,雞翅400克,料酒、蔥、醬油各10克,薑、精鹽各5克,雞精、味精各2克,白糖15克,素油50克,番茄汁25克。
做法。
(1)西洋參潤透,切薄片;雞翅洗幹淨,掛芡後用素油炸好,備用;薑切片;蔥切段。
(2)將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燒至6成熱時,下入薑蔥爆香,下入白糖、料酒、醬油炒成棗紅色,下入炸雞翅、西洋參、精鹽、雞精、味精,加入上湯少許,燒熟,加入番茄汁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