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分別 萬水千山走遍(3 / 3)

我和藍妹妹凝重地看著,啞口無言。這是旅途上眾多無奈中的一幕,這是一個印度底層家庭的生活。當生存的需求占據了全部,愛已經被淹沒在貧困和麻木之中,無處立足。

如果沒有了愛,我們和動物是否還有區別?如果生存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我們的個體人生是否還有意義?

“這些印度人呀……”藍妹妹輕聲歎息。

“藍妹妹,你相信來生麼?”

一路上,我們曾多次談起過命運、談起過死亡,印度之旅給人觸動的,竟然都是人生的基本命題。

“嗯,相信。”藍妹妹略微猶豫了一下,

“你呢?”她反問。

“絕對相信!”

於是,在夜色裏、在火車的隆隆聲中,我和藍妹妹談起了那本我曾向許多朋友推薦過的書——《前生今世》(《Many Lives,Many Masters》)。這本由耶魯大學醫學教授以醫療實例寫成的暢銷書,曾經證實了我關於來生的猜測。記得十幾年前首次翻開時,給我的不僅僅是震驚,更多的是豁然和欣慰。

又和藍妹妹談起了不久前剛讀過的一本小說——《陪你到最後》,這本由荷蘭作家根據親身經曆寫成的故事讓我動容,更由此理解了何為生的尊嚴,何為死的勇氣。

還和藍妹妹談起了《西藏生死書》,這本蘊含著古老智慧的書,曾經讓我明白了死亡隻是生命的驛站,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藍妹妹的眼睛在黑夜裏晶晶發亮,清澈通透。

“我原來一直想寫點東西,叫做‘死亡的藝術’,因為旅途上關於死的感悟太多了。”她說。

“啊?那你寫成書之後一定要讓我看看。”

我沒有想到一個年輕的女孩會有如此悟性去正視關於“死”的題材。

“不一定是書,可能隻是篇文章,因為我讀過一本《生活的藝術》,寫的很好,但裏麵缺了同樣重要的東西——死亡。”

“還記得嗎?在Rishkesh的時候看到有一門修行課,就叫做‘為你的死亡做好準備’,標題恰巧也叫‘死亡的藝術’。”

“是的,我本來想修這門課來的,但那是個五天的課程,實在是沒有時間,隻能等下次來印度再說了。”

“你發現沒有,印度人從來不回避死亡,他們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為死亡做準備,為來生做準備,這未必是壞事。”

“是呀,所以他們都認命,很平和,不仇富。他們的來生比今生重要。”

沉默緩緩升起,長思替代了言語。我又聽到自己的呼吸如歌,舒緩綿長,滑入無邊的夜色。

昏暗的燈光裏,車站裏橫七豎八的身影,像是顯微鏡下一叢叢長條形的細菌。也許,站在天堂的高度看,我們無異於細菌,倏然成形、倏然分解,除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再無意義。

印度,你賜給了每個旅人一個大大的問號,帶著它,我們走向四方,走回自己,你讓我們開始用自己的生命去解答一個有關生命的命題。

印度,你賦予了每個旅人一個高度,升起來,我們看到了終點,驀然發覺,吾心已老、童真不再。

火車終於進站,分別的時刻到了。

和藍妹妹擁別在午夜,站台上的陣陣異味壓不住離愁別緒。

在路上,相聚是巧合,同行是緣分,分離是必然。如同可以企盼的驚喜,我們都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

藍妹妹向我揮揮手,笑容純真依舊,她轉過身,輕盈地走向車廂,那隻小玩具熊依然在草綠色的Daypack上晃來晃去,背包側麵依然插著那張在地攤兒上買來的世界地圖。

一路平安! 勇敢闖天涯的藍妹妹!

後會有期! 瀟灑行天下的背包女孩!

也許,有一天,我會像你一樣,在某個天涯海角扔出一個漂流瓶,看看自己的童真能漂泊多遠,試試自己的勇氣可抵達何方。

也許,在那天,我會像你一樣,許一個大大的願:

願鯤鵬怒際,掠盡裟婆風采;

願風雷動處,踏遍萬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