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大幹旱(3 / 3)

沒下決定,朱弘昭問:“西直隸這邊兒,缺糧幾何?”

“回君父,缺糧各省大頭集中在河南、北直隸與山西3省。西直隸啟用軍備後,可渡此厄。”

緩緩點頭,呼一口濁氣,朱弘昭道:“加大從四川運糧力度,將西北各軍所需的軍糧壓力,轉向四川。同時,四川再擠出餘糧往西直隸運,必須保證西北軍後勤周全,保證西直隸軍糧儲備周全。”

實在不行可以西狩,所以西直隸必須有充足的儲糧。

頓了頓,朱弘昭點頭:“山東的魚,朕同意充作救濟儲備。說說下1條法子,可別淨想著從朕身上割肉。”

瞿式耜鬆了1口氣,皇帝不點頭乃至是默認,他、相府都無法從山東調這些漁產。齊王府那幫人跟無賴似的,誰都不願意上去和這幫人打交道。

瞿式耜繼續說:“其2是節流,臣等粗略籌議後,認為北直隸、山西、河南3省水利大修工程可放緩步驟。如此可節省工程支出糧近百萬鈞。如此,缺糧的大頭兒,便可解決。”

各處工程因為兵役策沒有鋪開,用的還是雇工。支付工錢不多多是象征意義,對所有參與工程的勞力采用的管飯,另外補發糧食。是保證勞力體能、調動他們積極性的有力手段。

有些地方要雇人,真的不是給錢就可以。這些落後的地區認的硬通貨不是金銀,而是能吃的糧食。工程支出糧就是官倉儲糧的支出大頭,也是平衡各地區缺糧情況的手段之1。

因為工人多是從產糧貧瘠之地募集來的,解決他們的口糧問題,再發1點糧食下去,自然而然他們家庭缺糧的情況也能得到緩解。不給這補助糧,大麵積缺糧時,朝廷還得掏糧食給他們的家屬,所以這筆糧食在普遍幹旱、少糧的北方,給與不給沒區別,因為最終還是要落在這些缺糧百姓手裏的。

朱弘昭皺眉,瞿式耜的法子是個爛辦法。

最初搞各種大工程就是將糧食花的有意義,用以賑代工的模式花糧食賑濟,同時讓災民能做些事情,讓朝廷的糧食沒有百花。

但幾年過來,情況就有了不同。因為勞力的高強度工作,不再是當初讓災民吃飽肚皮就在工地上死撐。而是1日3餐,頓頓管飽。

1日兩餐或1餐續命,與1日3餐頓頓管飽,這糧食支出就是兩3倍、乃至是45倍的差別!

讓所有人吃飽,是朱弘昭對百信所剩不多的良心、堅持所在。

緩緩搖頭,朱弘昭皺著眉頭:“工程不能停,這1停,大建設的那口心氣9泄了,咬牙也要把工程支出糧補足。”

而且1處處工地裏的勞工,采取的是軍戶管理製度,半軍事化。這批人是他的後備力量之1,可以短時間內爆出幾百萬的有組織有紀律,全是精壯組成的軍隊。

瞿式耜隻能點頭應下,取消工程是解決眼前麻煩最有效的法子,可罵名不少,長遠計算又是虧本買賣。

便說出了第3條建議,就是號召天下官民節儉,從吃喝上節省糧食,尤其是嚴禁北方官員鋪張浪費的吃喝行為。

至於南糧北調,這是既有國策。運的是稅糧以及各處衙門收購來的糧食,是官糧,調度、運輸是相府的盤口。

賑濟方麵朝廷方麵相府走國庫的路子,朱弘昭這邊則走皇室財產儲備的路子。不管哪條路子,必須保證災民生活。所以吃虧的隻會是朱弘昭,相府方麵調的是國庫官儲,他掏的則是自己的,這也有例可循,老規矩了。

萬曆時期種種災害,賑濟的太倉銀、太倉米指的就是皇帝的東西。

所以這個缺口,相府短時間沒能力補充,朱弘昭這個皇帝9得補上去。也沒必要與相府算賬打白條,因為這是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