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大幹旱(2 / 3)

秦淮河北,山川壇。

巨大的山河社稷圖擺在殿中,1名小宦官垂吊在半空,將1道道代表旱情的旗子分別插在北方各省。

朱弘昭抵達後,坐在高階禦座上,俯首盯著1杆杆紅色方旗、3角旗,問:“預估後,今年夏收減產多少?不要避重9輕,說最壞影響。”

山河社稷圖兩側擺著大椅,左首第1的瞿式耜換了換手裏的折本,低頭瞥1眼計算後的數據道:“回稟君父,受災6省,預計米糧等5穀最差會減產4成5;土豆減兩成、玉米3成。總計下來,減產約在3成。”

1個省減產3成都是大數據,何況是6個主要省,還連在一起。周邊1同受災的如遼東、長城外幾個省,都會受到影響。

眨眨眼睛,朱弘昭問:“6省儲糧如何?”

“回君父,山西缺糧約在8萬鈞,北直隸缺額,連並輸送長城沿線所缺糧秣,最少百萬鈞。”

1鈞5石,折合後世大約1噸。

“近千萬石的缺額……說說處置意見。”

朱弘昭看著1處處沿著鐵路站點新設立的糧庫,基本上都沒有滿的。他登基以來一直幹仗,各種大工程,若沒有土豆和外麵搶來的糧食撐著,早9崩了。

本來北方各省9不能自足,在有土豆的情況下有了不菲的盈餘。可軍事支出、工程勞力支持,都已經抵消了土豆、玉米帶來的盈餘。

此前之所以在連續旱災中撐住,全靠瀛洲方麵輸血。現在瀛洲方麵徹底崩了,北方失去外部輸血,今年又是如此明顯的幹旱,真真不好熬。

缺的糧可不是指官用,而是民間整體缺糧。如果民間糧食充沛,一場旱災也無所謂。軍事用糧自然是米麥5穀,北方百姓如今用米麥繳稅,1家老小全靠土豆、玉米在撐著。

收稅上來,再賑濟下去,雖然來回倒騰可必須這麼搞。官倉裏的糧食可以東西調運保證糧食均衡使用,同時官倉裏有糧食,才能平穩市價。

北方尋常敢囤積居奇的糧商基本上已經殺絕了,現在的糧商多是朝中官員、以及皇帝的禦商在幹。雖然控製在朝廷官員手裏,可掙起黑心錢來,1個比1個狠,包括皇帝的禦商集團。

瞿式耜清瘦的麵容,神情嚴肅更顯的皮包骨頭,仿佛就是蒙了1層人皮的頭骨:“君父,司裏集議後,臣等有開源節流3策。”

“首重開源,請求開放山東軍備倉儲,近十萬鈞鹹魚、魚幹能抵3萬鈞糧食。”

沿海地區在強製政策下,囤積大量海產作為軍用幹糧,尤其是渤海周邊產量都囤積在山東。這是皇帝最後翻盤的基業,糧食儲備非常充沛。

朱弘昭有些不情願,拿山東軍備賑濟,萬一發生萬一情況怎麼辦?

麵無表情,問:“若明年還是如此旱情,這開源又該怎麼開?”

山東這十萬鈞漁產,可是3年時間積累的東西。

瞿式耜抬頭:“君父,南方糧秣北調需要月餘時間,而眼前青黃不接之際,隻有山東有餘糧救急諸省。救災如救火,當速定抉擇,不過拖延。否則糧價飛增,非短期內所能製。”

能殺的糧商都給殺了,現在的糧商當真是自己人。不管糧商是誰的人,逐利的本性就是他們的天性,根本殺不住。

去年北方就是大旱,官倉裏能攢下1點應急的糧食根本不可能。現在官倉的糧食,還是去年秋後,調到北方的南糧。

本來北方就連續發生災情,很少有那麼風調雨順的1年。不是今年大旱,就是明年大澇。

尤其是前年南巡時,天外那麼個大家夥砸到北京城裏後,北方想發生澇災都難。換言之一切水利設施多數是白修,因為沒有充沛的水資源給你用,更用不上這些水利設施去防澇!